浅析青花蓝的审美意蕴(共2710字)在唐代,青紫并称改为朱紫并称,唐人齐己《与崔校书静 话言怀》:“我性已被甘祖衲,君心犹待脱蓝袍” [2] 6 1 o到了宋朝,统治者更是曾多次下达指令禁止民间印染彩 色布衣染绷只有蓝印花布除外,因此,青衣蓝衫便成了平 民百姓与文人墨客的代表服饰民间染纟颉也正是因为这些因 素而趋向单色,从而加快了蓝染业的蓬勃发展所以,在古 代“散民不敢杂彩”的政令形成了中原民间服色是低纯度 浊色之蓝的风俗,而统治者服色则是高纯度艳丽之蓝的用色 之道宗教文化也对“尚蓝”审美活动的影响举足轻重,从 典型的“尚蓝”朝代元代和清代与表现艺术领域来看,统治 者对蓝白服色,青花瓷与珪琅器推崇备至,青花暗合统治者 的特殊喜好促使青花瓷大放光彩,清代皇族也对青蓝色系青 睐有加,因此喜爱着青衣蓝袍,这两个典型尚蓝的朝代与民 族宗教信仰有着密切关系因为,据历史考证,元与清两朝 代统治者都是少数民族蒙古族与满族后裔,他们皆信仰供奉 古老而神秘的萨满教,因信天而看重天空的蓝色,因崇尚天 蓝色而尚青据《辽史》舆服篇记载曰:“祭服皆青,朝服 皆绛” [2] 6 6O然而,在民间的审美意识里却将蓝色服 饰看成是节俭、勤劳、朴实的象征。
居住在江南水乡的先入 们普遍喜爱偏低彩度的清爽平淡、朴实自然的蓝冷色系,这 主要是由于那里宜人的气候,湿润的空气,常青的四季,淡 雅的色彩,水天一色有关,于是便形成了江南妇女的土蓝布 小褂,青衣编袂以及蓝白相间的朴素服色心理南唐沈汾《续 仙传》称八仙之一蓝采和“不知何许人也,常衣破蓝衫……”:3 ] 1 1 o明代陈耀文《天小记》第四卷引唐逸史记载, 道教中的钟赠“顶破帽,衣蓝袍,系角带,及朝靴 [4 ] 可见其清冷质朴的色彩特性也与道家追求的清、净、冷、隐 的品性相吻合戏剧中的青衣、文生、女靠与武生的戏服, 不同色相的蓝己超出了感官之美,成为心灵美的物化表现 青蓝色在古代诗歌中也频频出现例如,战国荀子《劝学》 中云:“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王勃诗云:“秋水共长 天一色” ;口居易《蓝桥驿见元九诗》云:"蓝桥春雪君归 口,秦岭秋风我去时”;可见古人已经能够感知到色彩的空 间感[3] 2 9 o此外,在古文学中蓝色也是忧愁、伤感与 充满幻想之色:唐代唐彦谦《无题十首》“情似蓝桥桥下水, 年来留恨孔时干” [3] 4 0 ;周邦彦《浪淘沙》:“飞散 后,风流人阻,蓝桥约,怅恨路隔” [3] 3 8;杜牧《入 商山》诗:“早入商山百里云,蓝溪桥下水声分,流水旧声 入旧耳,此回呜咽不堪闻” [3] 7 2。
由此,能够看出:在古人眼中的蓝天、蓝烟、蓝溪、蓝桥便成了他们寄托自己 思乡惆怅、爱慕幽情,以及表达无限哀思与伤感的浪漫主义 的标志性意象华夏历程中的“青花蓝”至今色蕴犹存,春意盎然,与其他 色彩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鲜明的符号体系,其鲜明的视觉符 号及审美意蕴正是彰显其民族性的有力依据一)“初发芙蓉”与“措彩镂金”平分秋色在中国艺术史上,曾有“出水芙蓉”和“错彩镂金”两种不 同的审美意向最初是用来形容文章的简与繁,后来演变为 两种完全不同的美学风格[5] 1 1 2O “初发芙蓉自然可 爱” [5 ] 1 2 1在这里便是与“蓝白相映”相对应了例 如,著名服装设计师郭培曾直接采用具有中国经典图案风格 的青花水墨装饰纹样设计现代服装纹样,高纯度的而略带紫 味的蓝色水墨画,既营造出透明、润泽、深远的意境,又不 失高贵典雅的艺术风格正如同周杰伦的歌词中唱到的那样 “笔锋浓转淡,一如你初妆,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 处被隐去……”再如,杏花村汾酒包装,用青口水墨画描 绘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典故,韵味悠久绵长,意境清新婉丽 作为中秋情理文化的载体月饼礼盒包装,既可以表现喜庆团 恻,也可以相对“婉约浪漫”。
例如,作品以《人月团圆》 为主题的月饼礼盒包装便是如此,“青花蓝”的融入让人们 在奢华喧嚣的红、黄色中找到了…丝唯美与浪漫雕饰” 正对于“自然”,“镂金”正对丁 “芙蓉”,两种美可谓平 分秋色作品文房四宝《盛世龙》的包装,色彩设计采用明 黄与石青相搭配,色相分明,冷暖对比鲜明,即刻让人联想 到清代宫廷帝王服饰的色彩,既充分显示出拥有者的尊贵与 高雅,又展示了他们性情的豪迈又如,作品书籍装帧设计 《三寸金莲》的灵感来源于清末民间妇女服饰的配色,低彩 度的普蓝色与大红色的搭配,让人不禁联想起封建的旧中国 妇女保守迂腐的形象再如,以景泰蓝的图案与配色为素材 设计的食品包装,高明度高彩度的宝蓝色、天蓝色与黄色对 比为包装增添了奢华之感如果说“青花蓝”的“蓝白相映” 带来的是“初发芙蓉”的清丽之美,那么“青花蓝”与其他 色彩相得益彰就是“错彩镂金”的繁绸与奢华之美这几款 典型包装设计以简洁明了的配色手法,从不同的侧而鲜明地 阐释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彰显出不同的审美特质与艺术文化 品位由此说明,“靑花蓝”已经作为鲜明的视觉符号深深 扎根在人们的心目中,并随着历史的积淀更加大放异彩二)文化意蕴及审美价值由单一趋于多元的现代诉求2 0 0 8年,在吋尚界最夺口、最受欢迎的中国元素当属“蓝白相映”的“青花蓝”这一视觉元素。
从纪念0 8年奥 运会的邓卓越shopping baby,婚纱展示秀, 青花腕表,青花盘状按键,到香港杂志《Mu s i c》 青花反战系列,再到范冰冰的“青花盛装”,无不求新求异 用不同的形式将这种中国意象本身的特质及含义深入化,从 而赋予其全新的时代内涵人们固然认为这些消费品被视为 文化复兴而振奋不已,然而将传统文化用现代方式重新演绎, 是否仅仅是一种宣泄而后便转瞬即逝呢?的确发人深省五 千年文化的积淀熔铸了 “青花蓝”的独特意蕴,要真正能够 使“青花蓝”这--色彩“永葆青春”,全方位、深层次、多 角度挖掘其文化意蕴与审美特质便是当务之急我们诉求“青花蓝”审美特质与文化意蕴的多元化,以现代理念不断 引领大众审美潮流,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取向与审美情趣并 使之融入国际舞台[6 ]o“青花蓝”从原始祖先对它的敬重、畏惧与崇拜,到在中国 五行五色中,地位至尊的不可超越的“青”,再到封建宫廷 中象征神圣权利的蓝,以及在民间象征美好吉祥质朴的蓝 它历经千年,世代传承,在不断丰富滋养着不同朝代不同阶 层人的精神生活,它是千白年积淀下来的中华文化之瑰宝, 饱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精神内容青花蓝”与“中国红” 和“琉璃黄”相比,虽没有它们那样激情洋溢,也没有它们 那样富丽堂皇,但它呈现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特有的阴柔含蓄、 淳朴温婉、浪漫深沉的独特品性。
我们期待它以鲜活的生命 力继续传承而惊现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