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体育课程大纲

上传人:lil****ar 文档编号:281892042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大学体育课程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安徽大学体育课程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安徽大学体育课程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安徽大学体育课程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安徽大学体育课程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大学体育课程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大学体育课程大纲(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大学体育课程大纲第一部分 引言一、大学体育课程发展动态 21世纪的高等教育正在向国民教育、终身教育、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现代化等方向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大学体育课程也同步发生了深远的变化。大学体育课程的变化动因来自新世纪的社会变革,来自社会发展的需求,由于这种需求是在发展过程中自然萌发的,因此,其发展趋势也是无法阻挡的。 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及社会中的人对体育的需求,这种需求规模的扩大,导致体育课程发展的规模的扩大,需求的变化则导致体育课程发展内容的变化,抓住了需求,就是抓住了体育课程发展的脉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体育课程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表

2、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体育课程对改善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二,“增强学生体质”已成为教育界和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识;第三,学校体育教学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体育教学改革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第四,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规范的体育课程管理体系,教材的质量不断提高。这些为体育课程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体育课程也出现了一些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体育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规定的过多过细,体育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过于强调运动技能和知识的系统化,教学评价过分注重运动成绩等,这些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

3、兴趣和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因此,体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1990年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联合颁布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对学校体育包括运动训练、课外活动等做出了有关规定,并指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和进取精神等。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4、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体育课程标准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中对体育课程的性质、目标、课程设置、教材选编原则、评价标准等的要求,编写出安徽大学体育课程大纲,作为学度体育课程管理及评价的基础,也是指导体育教学、课余体育等的指导性文件依据。二、课程理念更新 在近年来的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过程,高校体育改革历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说理念的更新改变了过去知道纲要的要求,在构件课程模式的过程中出现了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但是,对于具体的一所高等学校来说,当要建立适合特点的课程模式之时,此时的理念更新并不是照搬指导纲要中提出的理念,而是根据指导纲要中提出的理念为依

5、据,提出我校有个性化特征的、符合本校实际的新理念,我们不能忽视理念更新在构件体育课程模式中的重大作用。既要反映符合本校特点的理念更新,又要符合指导纲要的共性理念,完全反映出学校特点的个性理念。 教育部将体育课程确定为活动课程,而我们可以将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理解为: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配合德、智、体、美全面教育,并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活动课程。它包括:体育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时限、体育课、课外活动和课余训练等。(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操作、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

6、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健康等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了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体育课程目标和价值实现的有效保证。(三)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体育课程关注的核心是尊重学生的需要和重视

7、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位置。在注意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体育课程大纲在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案和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学评价等环节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留下了选择余地和发展的空间。三、课程目标整合 作为实施体育

8、课程大纲的操作思维方式,包括了分解和整合两个方面。当我们要介绍体育课程的目标体系时,可以把目标进行分解。例如,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就把课程目标分为了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具体目标包括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的五个领域: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这是认识课程目标体系的必要途径。但我们构建体育课程模式时,就不能再采用分解的办法,也不宜采用对号入座的办法,而是要实现对课程目标的整合,把课程目标和学校的客观条件结合起来,根据教学的经验,对目标进行选择和整合,最终使课程目标转化为有利于操作的学习目标,这也是课程实施中的重要整合。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整合的具

9、体含义就是根据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结合学校的培养方向、学生和学校的发展需求以及学校具体发展目标对体育课程目标进行重新设计,使目标更加正确、切实地反映学校体育课程的目标。四、体育课程大纲设计思路 安徽大学体育课程大纲是在充分理解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的前提下,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经过调查、研究及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课程大纲要符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体现“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新观念。(二)课程大纲力求构建我校新的体育课程体系,拓展课程内容。它不再局限于体育教学,而是把课余训练、群体行动等内容纳入课程中

10、,丰富了体育大课程观的内涵。(三)课程大纲在全面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下,结合我校学生状况、教学资源等实际,力求达到既有前瞻性、科学性又实事求是,便与操作与管理。(四)课程大纲要体现现代科技含量,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跟踪、评价及选课、成绩管理等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第二部分 体育课程目标设置一、体育课程目标概况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课程目标”一词往往被“体育教学目标”所取代。并理解为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双边活动预期要求达到的目的或结果。实际上,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体育课程是指广义的体育课程,它包括了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运动

11、训练,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取决于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运动训练的有机结合。体育课程目标包含了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并非对等关系,不能相互替代。同时,课程标准最终要检验的是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没有完成某一目标,因此,体育课程目标应是以学生为出发点。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我们将体育课程目标定义为:学校教育阶段学生通过体育教育过程(体育课堂教学、课余锻炼、运动训练等)预期达到的目标或结果。 通观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课程目标,存在三个缺陷:第一,以总体目标代替具体目标,导致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课程目标过于笼统,缺乏层次性。总体目标

12、是我国学校素质教育全面育人的思想指导下,对学校体育教育目的的规定。而具体目标则是体育实践环节为满足学生需求和实现具体的教学或训练的要求而设定的目标。我国学校体育学教材将我国学校体育目标定为;“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情操”。以总目标取代具体目标,部分对象,不分层次,直接导致教学、训练实践中师生对目标的模糊。第二,侧重现性目标,忽视隐性目标。即知识、技能领域的目标根据评价标准可以测量呈显性态,而情感领域的目标较难把握,或者实践中没有明确的情意目标,导致了体育教育实践中单纯的知识教育、单纯的技术教育或

13、单纯的体质教育。第三,对具体目标的认识有待加深,目标领域有待扩展。二、对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课程目标解读 2002年,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准发布施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精神,制定了新的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大学体育课程目标作了详细的规定。 总体目标;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总体目标将体制与健康分开叙述,阐明了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强体质依然是我国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真正的健康是指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将提高体育素养作为总体目标来阐述,说明对体育的认识从过去“身体发展的教育”转变为“以运

14、动为基础的教育”。以运动为基础促进了人们对学校体育认识的深化,拓展了体育教育的领域:生物学领域、历史学领域、社会学领域。提高体育素养的丰富内涵,它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知识技能为主导,培养能力为重点,身心发展相协调,终身体育为方向。体育素养级包含了身体的、心理的素质,有突出了体育作为一种体育素质或能力,应该包括:认知要素、技能要素、操作要素、情感要素。认知要素:具备一定的体育卫生、环境、保健、营养、养生知识,肢体健康评价的知识,欣赏体育比赛的能力;技能要素:健身运动技能、运动创伤处理技能、生存自救能力;情感素质:喜欢并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操作素质: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制定锻炼计

15、划或运动处方,运动创伤处理,评价和测量体质健康状况等。从终身体育的角度看,发展大学生的体育素养应该成为体育课教学的中心。 具体目标:纲要将大学生体育课目标划分为两个层次:基本目标与发展目标;五个领域: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 发展目标基本目标 社会适应目标心理健康目标身体健康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运动参与目标在层次上,大学体育课程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纲要将大学生体育课程目标划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两个层次。前者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反映了课程目标的强制性;后者则是针对部分学有所长又有余力的学生确定的,体现了课程目标的自由度。在领域目标上,将体育课程目标从知识上、技能、情感领域对体育课程的特点进行了扩展,使大学生体育课程目标更加具体;操作性更强。具体目标如下:(1)运动参与目标:形成自觉锻炼习惯与意识,具备体育文化欣赏能力,能编制个人锻炼计划或运动处方。(2)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以及常见的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3)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发展体能的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