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流读书心得11

上传人:hh****pk 文档编号:281880915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流读书心得11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流读书心得11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流读书心得11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流读书心得1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流读书心得1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玄学里的名教(礼教)和自然一一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分流李晓冬财政1401一. 名士:率情任性,潇洒不羁,活得快乐,反对理教圣人:儒家,圣人即担当,活得很累二. 风流是什么一一无言之美1是人格美2名士集中表现的是风流3. 但也有假名士,假风流三风流的四个条件1. 玄心2. 洞见3妙赏:对美的深切感受4. 深情四. 玄学的不同发展阶段1老子的玄道2. 庄子的道论3. 汉代从“宇宙发生论“道4. 魏晋从“本体论层次论“道五. 名教与白然:玄学的核心主题1名教自然:生活,话语,行为方式玄学贯穿始终的政治态度和行为方式2名教注重形名或名实相符11.10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 曰:“有慟乎?非夫

2、人之爲慟而誰爲? “ 譯文顏淵死了,孔子哭得很傷心。跟着孔子的人道:您太傷心了! 孔子道:“真的太傷心 了嗎?我不爲這様的人傷心,還爲什麽人傷心呢!注釋慟鄭注:“慟,變動容貌。馬融注:“慟,哀過也。譯文從馬。非夫人之爲 慟而誰爲一一“非夫人之爲慟是“非爲夫人慟的倒裝形式。夫人的“夫讀陽平,音扶,指 示形容詞,那的意思。“之爲的“之是專作幫助倒裝用的,無實際意義。這一整句下文的誰 爲,依現代漢語的格式説也是倒裝,不過在古代,如果介詞或者動詞的賓語是疑問代詞, 一般都放在介詞或者動詞之上。【讀音與詞義補充】從,舊讀去聲。今讀cong,隨從。慟,讀tong,極度哀傷。【論語集註】從,去聲。慟,哀過也

3、。哀傷之至,不自知也。夫,咅扶。為,去聲。夫人,謂顏淵。言其 死可惜,哭之宜慟,非他人之比也。胡氏F1:痛惜之至,施當其可,皆情性之正也。【論語注疏】顏淵死,子哭之慟。(馬曰:慟,哀過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孔曰:不自知已之悲哀過。)非夫人之為慟而雒為?疏顏淵死至誰為。正義曰:子哭Z慟者,慟,過哀也。言夫子哭顏淵,其悲哀過甚。從者曰:子慟矣 者,從者,眾弟子。見夫子哀過,故告曰:子慟矣。曰:有慟乎者,時夫子不自知已 之悲哀過,故答曰:有慟乎邪。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者,因弟子言已悲哀過甚,遂說已 之過哀亦當於理,非失也。夫人,謂顏淵。言不於顏淵哭之為慟,而更於雒人為慟乎?【論語全譯】1

4、110颜渊死,子哭之恸(1)。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注释(1)恸:哀伤过度,过于悲痛。夫:音fd,指示代词,此处指颜渊。译文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过度了! 孔子说:“是太悲伤过 度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过度,又为谁呢? 小结:自孔子开创私学以后,西周礼乐文化注重以血缘为纽带的血缘亲情,更进一步地被 孔子的仁道思想注重以道义为纽带的道义情感超越了。在旁人和学生看來,颜回只是孔子的 一个学生,不是孔子的亲人,这种悲伤似乎是过度的,不符合礼的,然而,在孔子这里,颜 冋不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学生,虽非孔子的儿子,但却有超逾父子血缘的精神生命和

5、道德生 命的联结,对于颜回的早逝,孔子的深悲似不符合常人所言之礼,但符合更深层的礼之精神, 礼的精神已从较为单纯的血缘维度转向了血缘与道义并重甚或道义有甚于血缘的超越性维 度。如果说道义坚持是超越性伦理,那么血缘感情则是世俗性伦理,在超越性伦理的向上追 寻中,世俗性伦理也在这超越性伦理中得到重新阐释,世俗伦理扩展而包扌舌着君臣、父子、 夫妻、兄弟、朋友的五伦,这五伦之情都要明确地符合于“道义,可以说,从孔子对其学生 颜回之死的悲伤及其反思,便具有象征意义地树立起了华夏文明的道义信仰的维度,从而让 华夏民族的精神在脚踩坚实的大地的同时,有了仰望道义的向上超越之维。因此,华夏民族 的信仰不是宗教的

6、去拜服某个神灵,而是追寻着这精神之道,而这当更契合于当代社会宗教 H益衰落的时代的人的精神如何救赎的问题了。延伸阅读:昨天上西方文化课,讲到了圣经的“犹大和“他玛的章节毗牙,一个智慧 的女人如何在一个男权主宰的社会中去追求自己的生存的权力和幸福的生活,没有太多的上 帝的介入和道德的说教,她在为他的幸福的权力而奋斗,最后,她成功了,他进入了神圣的 历史的篇章!在讲圣经的他玛和“路得时,你充分感觉到那不仅是一部信仰之书,而 且是一部智慧之书啊,每一个个体和弱者都有争取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只是如何去实现,而 又不至于违背爱之道,而于世俗的礼仪,则可于以超越了。常人拘于礼的节目,而忽略礼的情感。这就造成了常人往往以僵死的道德实际是固化的世俗 的制度毁灭人的真情实感,这就是两千年总是要让女人做贞节烈妇的扼杀人性的状况,这种 扼杀人性和情感,不是孔子所推崇和提倡的,而是拥有权力的帝王将相王侯官僚们为其欲望 的权力化和制度化的延伸而已。因此,将秦汉特别是明清以来的礼教的固化嫁祸到孔子处是 非常没有道理的。这就像将中世纪的基督教会的腐朽和堕落嫁祸到耶稣基督那里是没有道理 的,故新教改革是要回到因信称义的古老教义,当下的儒学复兴,同样是要回到重视道义 信仰的孔子的精神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