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最终的目的?

上传人:hh****pk 文档编号:281880388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什么是教育最终的目的?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什么是教育最终的目的?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什么是教育最终的目的?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什么是教育最终的目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什么是教育最终的目的?(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什么是教育最终的目的?儿子2004年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后来愤然离家出走,至今没有音信。母亲已双目失明,提起儿子伤心不已。家里 至今还背着供儿子读大学的外债,“餐餐都是开水就馍馍”。有多少“天之骄子,有过轻生念头?大学生最担心什么?中国社会调查所日前公布对北京、上海等2000名大学 生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数据显示,大学生的压力主要 来自社会就业,逾九成学生对自己毕业后的生活没有明确目 标,的学生曾想过轻生。坊间流传甚广的“毕业等于失业”,以及我所接触到的 活生生的现实,尤其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目力所及高校毕 业生就业的艰难,很多人不得不采取“零工资就业”的方式, 放弃应有的劳动收入和社会保

2、障权益,让我更倾向于认为, 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真不小。与“大学生的压力主要来自社会 就业”相对的是,高校的盲目扩招已经影响到了高等教育协调 发展,而就业岗位的相对匮乏更是加剧了教育与社会的矛 盾。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及教育均取得 了巨大进展,但与此同时,各种社会矛盾也接踵而至,而其 中较为突出的正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脱节。法国著 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教育、文化和社会的再生产一书中指出,社会,仅仅拥有教育资本是远远不够的,为了使教 育资本能够成功转换成一种社会或文化资本,行动者还必须 同时拥有一定数量由支配精英的惯习只能通过家庭所 获得生产的象征资本。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教育大

3、众化 时代的到来,由于文凭的获取变得越来越容易,学校颁发的 文凭和各种资格证书的价值已大不如前。在这种情形下,文 凭以外的其他各种选择标准便成为象征资本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所以选择标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开始由文凭转向 能力等更为实在的判断标准上。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读大学,究竟要读什么?毕业 后,又能做什么?高校怎样培养人格健全、适合社会需要的 人才?高校专业设置怎样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薛涌在大学属于谁中谈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而不是制 造社会工程的“零件”;大学是提供精神资源的地方,而不是 训练技能的场所,应“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人格和才智,还 能帮助他们应付各种环境和挑战”。说到

4、教育目的是什么,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提出了“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目的。 斯宾塞认为,生活应当是教育价值的核心,教育的目的应当 围绕“完满生活”展开。这里所说的“完满生活”不仅指物质条件方面,还包括怎样对待自己的身体,怎样培养心智,怎样 处理教育子女,怎样做一个好公民,怎样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而增进人类幸福等广阔内容。反观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我 们提倡全面发展和个体个性及自由的发展,但片面追求智育 发展而忽视德育教育及品格塑造的倾向,使得教育严重背离 了当初的目的。教育不是一个事物,而是一个永远无止境的过程。教 育的核心是培养人,而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培 养人,造成

5、了极大的人才浪费。怎样看待高校培养的毕业生 “结构不合理”和“人才浪费”?全国有多少高校在重复着“不 求回报”的无效教育,还在不计成本地重复生产着不为社会所 需的“产品”?眼下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毕业生就业遭遇尴尬, 问题的症结就在于,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学科结构与社会 需求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没有致力于完善人格的塑造,未 能着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有这样一种现状,因缺乏动手能 力而求职困难,不少大学生开始踏上继续教育之路。不是说 我们培养出来的不是人才,而是说没有塑造出社会发展所需 要的人才。破解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使其树立明确的生活目标, 拥有完满的生活,必须重新教育审视教育的功能,规范教育 的发展方向,回归到应有的发展轨道上来。新华网.郭立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