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一场海啸式的技术革命——经济发展专题党课讲稿(14页)

上传人:hh****pk 文档编号:281873888 上传时间:2022-04-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9.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是一场海啸式的技术革命——经济发展专题党课讲稿(14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互联网+”是一场海啸式的技术革命——经济发展专题党课讲稿(14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互联网+”是一场海啸式的技术革命——经济发展专题党课讲稿(14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互联网+”是一场海啸式的技术革命——经济发展专题党课讲稿(14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互联网+”是一场海啸式的技术革命——经济发展专题党课讲稿(14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互联网+”是一场海啸式的技术革命——经济发展专题党课讲稿(14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是一场海啸式的技术革命——经济发展专题党课讲稿(14页)(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互联网+是一场海啸式的技术革命(党课讲稿)前言一、“互联网+”是一场海啸式的技术革命“互联网+”是一场海啸式的技术革命。下面我有三个小问 题:一是互联网+”技术的由来与积累;二是“互联网+”技术 的隐性与显性特征;三是“互联网+”技术是一场海啸式的技术 大爆发。(一)“互联网+”技术的由来与积累1980年前后的电子通讯设备和微机叫桌面电脑,因为在微 机之前的小型机就像冰箱那么大,所以微机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 的技术发明,它可以把一个大机器摆到桌面上来进行人机互动。 80年代,这项技术出来之后,有几个振奋人心的变化。1980年前后,北京大学的教授一辈子能够有一本自己的专 著就相当了不起了。为什么会

2、有这么大的一个限制?因为那个时 候要做一篇文章,首先要收集资料,写成卡片。但是你读书的时 候是随机读的,有时候要到这个图书馆去,到那个图书馆去,不 可能因为你需要什么就去读,而是这个图书馆里面有什么样的内 容,你读了之后做成卡片,过一段时间把卡片进行排列组合,再 形成主题,慢慢地才能够形成一篇文章。因此可以想象,这些文 章要著成一本书得需要多大的工程。因为那个时候写书都是用手 来写,如果想要传给别人看,你要用手刻蜡板,刻好蜡板之后要 用油印印刷,复印一版最多可能要花费100多分钟。当然,有些 超级能人(类似于八级技工那样的员工)可能能印几百份,但是 一般印150-160份就相当不错了。所以那个

3、时候印制相当困难, 当时的智慧和数字文化信息传送,正是用笔写、口述和纸面打印 来实现的。但是今天,微机出来以后,你会发现,我写的时候在 电脑上写,然后发现有一个错别字,我按删除键删除,再打上新 字就行了。但是原来不行,原来如果写错了就得把错误抹掉。可 如果是印制正式版的呢?如果没有一个专业人士帮忙,错一两个 字就没法印了。所以微机出来以后,使得当时只有在政府中层部门以上能处 理的文字过程,使得在中型企业综合文字处理部门才能够形成的 和约,从政府部门、从工厂走进了每个家庭,搬到了个人的桌面 上。换句话说,如果你是一个后勤人员,或者你是一个出租车司 机,或者你是一个看水井的,有一台电脑的话,你可以

4、给自己形 成一个小环境,在这个环境里面,你就和一个中层部门的文字处 理员工一样能够达到某种功能上的组合,完成你的个人目标。所 以在80年代,微机和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开始把电脑送到一些 个人家庭里,之后,有的教授一年就能够出两本书。现在北京大 学的教授一年如果不做其他事情,出两本书应该是完全有可能的。 因为现在的技术已经进步到了这个程度。80年代突破电子计算机和电子通讯技术以后呢?出现了光 纤传输。光纤传输改变了人们在城市之间文字传输的方式,人们 不用再用派发电报的方式传递信息。我记得那个时候在邮局拍电 报,一个字大概需要3块钱人民币,你想想那个时候1个字3块 钱人民币,发电报的时候怎么发呢?比

5、如说我当时在新疆工作, 我的家庭在陕西,我发一个电报说,“我将于12月31号回家过 年”。你不能拍这么多字,多一个字就要多3块钱。那个时候一 个月的工资才30块钱,拍一个字就相当于十分之一的工资。现 在如果月薪1万块钱的话,相当于一个字1千块钱,所以就要把 “将”字删掉。我于12月31号”,不行。这五个字要改成“我 于本月底回”,“家”字都省掉了。那你想想那个时候的电报传 输对文件规模和字数要求是非常严苛的。现在有了电子通讯和微 机以后,你的桌面工作一篇文章1万多字,如果你有电子邮箱的 话,按一个发送按钮,就把邮件送到了你同事的桌面上,他打开 邮件,下载下来就能看。所以你会发现,这个时候,互联

6、网把不 同城市间的人联系起来了,而且文字传输规模大大增强。90年代,电子通讯技术、微机、光纤把来自全中国,甚至 全世界不同领域、不同专业、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人连在一起。 2003年,互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泡沫破灭,互联网和信息高速 公路在投资和收益方面成本倒挂,但是这项技术确实落地了。从 2003年至今,大概十二三年间,你会发现不仅可以传输文字, 还可以传输什么呢?传输一部电影也没有问题。那个时候下载一部电影需要十几个小时,快的要三四个小时,现在下载一部电影 只需几分钟,快的甚至几秒钟就能够下完。你会发现,全球70 亿人在同一张“网”上可以瞬时在各种信息上,动态的、文字的、 语音的、行为的、科

7、研成果的、贸易合同的、交友聊天的,还有 各种互动竞赛的,都能够在网上完成。从1984年至今这30年间,互联网+ ”技术通过不断的技术累积,不知不觉间,能给你提 供和1980年以前完全不一样的服务。如今的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已经不是初始阶段,互联网技术已经完成了 “互联网+ ”或者叫 互联网2.0的技术累积。那么“互联网+ ”究竟是什么?是已经 到来的技术革命。(二)“互联网+”技术的隐性与显性特征下面看“互联网+ ”技术的隐性与显性特征。其实我刚才讲 这些观察特征的时候,有一些非常难的设施性质的基础理论。比 如,电子通讯和微机互联的工程设施,正在普通人日常生活中不 可觉察的领域里不断地建设。比如

8、,要把一个大的文字信息从北京输送到武汉,光纤要由 谁来铺设?这是一个问题。铺设光纤要先铺设在哪呢?当时教育 部有一个系统,先把髙校连起来吧,所以就在清华大学建了一个 网络系统,就是中国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就建起来了。那么大家 想想看,铺设这个互联网的话,如果从清华开始,要怎么铺呢? 是不是要铺一公里把北大连上?是不是在北京二环路内建一个 内环?那外面的高校呢?北京二环内的高校和四环左右的高校是不是要建一个二环?是不是在连接武汉大学或者华中科技大 学的时候,要先把武汉或者华中科技大学连起来?在武汉市内建 一个内环,再建一个二环,还要更大建一个三环?如果连接的仅 仅是高校,老师和老师可以连起来。但你

9、建的是地下的、看不见 的、埋设的光纤网,那科研部门怎么办?如果想要把中科院系统 下的科研部门连接起来要怎么办?连接政府各个部门要怎么办? 那可能需要我们的工信部或科技部下面的部门承担国家任务,把 政府联系起来。那谁来把这三个相对封闭的网络打通呢?在这里, 恐怕通信公司就起了一定的作用,它把它连起来。虽然我们在日 常生活中看不见这些东西,但是长达30年的铺设光纤网的基础 设施建设,确实把门户网站,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计算机网站所用 的信息通道、信息干道,以及城内的信息环道与干道之间的支线 连起来了。那你可以想象,你只有在电脑桌面上才能进到网络, 那打电话怎么办?记得90年代中期,如果想要打电话的话,

10、就要到网上去。 在手机里面、电脑里面放一个打电话的语音软件,然后电脑有一 个语音传输系统,然后通过压缩语音数据,把它以电讯化的方式 传过去,对方反馈接收到信息了,那边也要坐到桌面上来收集信 息。那我可不可以边走边打电话?从桌面电话到移动电话要怎么 做?在地底下埋设光纤恐怕不够,那怎么办?后来中国移动就建 了一个基站地面每50公里建立一个基站,把所有基站连起来,看起来像一个六角形的蜂窝,把全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人、机相对比较集中的地区全部覆盖,你就会发现,手机在传输 信息的时候利用了无线传输,50公里之间一个基站传输的话, 你不用铺设地下光纤了,它的建设成本当然要比埋设光纤的成本 低得多。

11、这30多年建下来,我们现在有两张网:一张是在地下连接 的万维网,就是WWW这种,它通过电脑桌面终端连起来一个全国 性的网络;另外一张是通过建立基站,把全国的手机网络连起来。 现在的手机用户大概有七八亿人次,那你想想看这个规模有多大。 所以有人想,有一天是不是能够把手机和电脑这两张网连接起来。 也许真可以这样。如果说移动网和全国教育部、中科院、科技部 和工信部下面这个网能够在网络中枢之间串通,干线和干线之间 有很多的连接支线,如果网眼可以更密集的话,可能移动和计算 机这两张网就合一了。前一段时间有人说,那电视网是不是也能合一?确实。电视 网络原来用的是模拟电路,但是现在都变成了电子电路。如果有

12、一天电视卫星的传输能够和移动端、计算机达到三网合一”, 那就更不得了了。再想想看,如果我们建一个导航定位,北斗星 27颗,在星星之间,如果我把通信信息,把飞机观察到的图像 信息,以及其他更多的数据链信息同三个网”合起来,那可就 是四网合一” 了。那换句话说,移动网比地下埋设的光纤网成 本要低,其实卫星网比移动网的成本更低。这个累积的东西我们 平常其实是看不到的,为什么呢?比如说发射一个卫星。大家知道航天科技集团是发射卫星的,最近几年在中国也出现了很多非 国防性质、非航天性质的发射。比如2005年发射的北京一号” 卫星,以及后来发射的北京二号”卫星,最近又投资发射了资 源三号”卫星。我们是否可以

13、在这种卫星间发射组合一个更大的 网?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不知不觉间,这种隐性的特征已经静悄 悄地在我们身边出现了。那“互联网+ ”技术的显性特征是什么?连起来会有多大的 效果?事实上直到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它的效果也一直在用。 举个例子。过去的图书馆是国家支持的图书馆,可能有些古板, 可能有些是用外汇买来的图书,其他图书馆没有,所以北大老师 在接触信息方面,比我们山区一个中学老师、小学老师有无比的 优势。但是现在有了互联网,在百度学术那个网站上能够获得的 信息,北大老师能拿到,我在山区的一个乡村小学老师、中学老 师我也能够获得信息,你的信息跟我的信息是一样的。换句话说, 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把学术

14、研究所需接触的基础信息差异消融 掉了。(三)互联网+ ”技术是一场海啸式的技术大爆发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说互联网+ ”技术是一场海啸式的技术大爆发?前两年,印尼海啸,大家在海边观光旅游的时候,由 于海底火山爆发引发了巨大的浪潮涌动,海面上看不见,风和日 丽,没有任何感觉,但是当这一股浪从海面冲到了岸边,海啸给 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其伤害程度比一场9级台风风暴造成的伤害要大得多。因为首先,海啸来临前你没有准备;其次,海啸 来临时,浪潮的涌动远不止台风眼几公里的伤害,而是上千公里 的伤害。所以“互联网+”所带来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具有突发性、隐 蔽性的特点,就像一场会带来浪潮涌动的海啸。但好在“互联

15、网 + ”技术革命不是一场对人们有伤害的海啸,而是历经30多年积 累的技术革命,一场可能会给人们带来经济大爆发的“海啸”。二、“互联网+”催生人工智能机器人那么看第二个问题,互联网+ ”催生人工智能机器人。“互 联网+ ”是一次技术革命,“互联网+ ”会催生一种经济,这种经 济的特征就是把人们的智慧行为“机器化”。举一个我们日常生活中设想的例子。假定这是我的客厅,我 在客厅里摆了一个吸尘器。如果没有“互联网+ ”,我在外面出 差十天回来,房间里面会特别干燥,我家里面那几盆花可能就会 死掉了。那我在外面出差的时候能不能让我父母帮我浇花呢?父 母的住处离我家相隔几十公里远,80多岁的老人走不动,那

16、让 我儿子去呢?他在另外一个城市。让我的同事呢?他比我还忙。 所以浇花成了一个大问题。可是如果把吸尘器稍微改变一点,吸 尘器能不能“长” 一条腿”?吸尘器说我底下有辂辘啊。那好, 那你能不能用我的杯子到厨房里面接一杯水,把1号花盆的花浇 一下?可能有些人马上会想到,那曹老师你说的不就是吸尘器加一个机器人的腿,加一个电脑,加一个寻找目标,加一个人机互动 的室内新型机器吗?可不是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现 在室外定位已经达到厘米级了,室内定位,像我这个杯子这么大 的位置都能定位。那你可以想象,如果室内有各种各样的定位装 置,瞬时能够传到四网合一”的超级网络里面,我给它打电话, 它在室内和我互动,还能够寻找到目标一一水,这个问题就完成 了。这就是通过“互联网+”给机器附着上一定的智慧行为。你 会发现,机器人把一个类似于保姆式的智慧替代了。那照看婴儿、 宠物呢?或者你晚上回去就不想动了,就想赖在那,机器人就可 以帮你做一些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