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探讨(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探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探讨 本文简介:摘要:网络舆情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政府和高校已认识到在网络舆情领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载体上开展得不够充分,应充分认识网络舆情新特点,发挥网络载体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建立高校网络舆情长效引导机制,积极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关键词:网络舆情;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探讨 本文内容:摘要:网络舆情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政府和高校已认识到在网络舆情领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载体上开展得不够充分,应充分认识网络舆情新特点,发挥网络载体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建立高校网络舆情长效引导机制,积极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关键词:网络舆情;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机制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信息的重要载体,也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情的放大器。同时,随着4G网络和新媒体的普及,高校校园网络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影响日益增强,当代大学生也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网络表达自己对社会、学校某些事件的看法,网络舆情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如何积极引导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舆情,在网络舆情领域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政府和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一、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1.网络舆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
3、发展让大学生可以通过一部手机随时随地获取和发布消息,信息传播已进入“自媒体”时代。在信息传播上,高校已不再处于信息的绝对主导地位,广大师生也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与传播者。大学生意见表达的途径愈发多元化。微信、微博、QQ、博客等网络社交软件多种多样。大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事件,从国家大事到民计民生,从学校发展建设到日常突发事件,都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表现出很高的参与性。高校网络舆情可以客观、直接地反映学生目前正在关注的热门问题,观察某些社会问题和校园现象的实质,能真实体现校园不同群体的诉求,有助于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高校大学生有着相近的年龄和相似的经历,这些决定了其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深度,具
4、有趋同性和一致性,通过个人、集体的相互影响,其观点很容易达成一致,产生认同,形成一定的数量,进而量变达到质变,促使某一舆论的产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把握大学生群体可控性的特点,遵循网络“游戏规则”,加强网络宣传教育和舆情引导工作,通过密切关注网络舆情信息及其中反映的现实问题和突出矛盾,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防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并提前采取相应措施,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牢牢占领网络舆情这一崭新的育人阵地,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1。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网络舆情提供保障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学生成才的需要,同时也为网络舆情提供保
5、障。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舆情的开放性、随意性和隐蔽性等特征,容易削弱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导致其情绪化的思考和行为。一些大学生在参与网络舆情过程中,不分青红皂白对他人进行污蔑与攻击,发表言论时为所欲为。互联网信息流传的随意性,也让网络舆论难以控制,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大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社会阅历较少,对网络充斥的舆情信息难以进行理性的判断与思考。同时,大学生的意志和信念不坚定,具有很强的从众心理,容易形成盲目跟风的现象。媒体对事件的报道,有不同的侧重点,报导顺序的先后,不同的政治立场,都会触碰到大学生敏感的神经,使其产生消极或不满的情绪,形成偏差性
6、认识。大学生在形成偏差性认识后,又容易产生消极不满情绪,不经思考、不理智地发表一些偏激言论,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此外,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性平台,全球化背景下,社会思潮激烈动荡,西方发达国家凭借互联网技术和网络舆情引导方面的优势,将西方意识形态通过网络进行散播渗透,对高校师生的价值观念造成严重侵蚀,很多大学生被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舆情信息所吸引,甚至产生政治认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势严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舆情的疏导侧重于对大学生网络群体民心和民意的有效引导,网络舆情引导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积极介入,在学校相关工作人员主动引导下,帮助大学生了解各类网络
7、议题,理性客观地看待、表达网络上一些热点事件2。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舆情相结合,能够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帮助有效化解舆情矛盾,促进网络和社会和谐,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领功能,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二、认识网络舆情新特点,发挥网络载体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1.当前网络舆情的新特点网络舆情在畅通交流渠道、维护校园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新媒体时代,如何利用网络舆情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高校重要课题。很多高校除了利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开展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纷纷搭建学校思想政治网络教育平台,设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
8、站。目前,不少高校都构建了包括官方QQ账号、官方微博账号、官方微信公众号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但众多高校的思政教育平台却没能发挥应有的教育宣传效果。不少高校的思政教育平台在政策保障、经费投入、队伍建设、内容监管等方面都缺乏明确的指导和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疏于管理、放任自流,平台发言互动的人数也越来越少,某些板块经常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网络舆情特有的虚拟性、交互性、即时性等特点,让大学生有了更大的表达空间,可以自由发布信息,社会媒体又是即时互动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发布者”,每部智能手机持有者都可以随时随地在BBS、微博等平台进行信息发布,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3。然而,
9、高校网络舆论从生成到传播都很难监控,并且数量众多,这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隐患。在各种信息交互混杂的舆论环境中,大学生在网络世界很容易迷失自己,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容易受影响,舆论方向难以控制,高校引导乏力,这对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新挑战。2.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已经普遍认识到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正积极占领网络舆情这个崭新的育人阵地,发挥网络舆情的正面导向作用。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停留在显性教育层面,各大高校纷纷通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等方式开展教育,然而网络载体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0、却未能得到应有重视,高校网络载体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还有待开发。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通过课堂、讲座、主题班会等公开的活动实现,这种教育方式更直接、便捷,以讲解、教导的外在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通过更间接、隐蔽的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通过大学生同伴之间的互动、影响和同化,帮助实现教育目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同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必然会更加有效和持久4。3.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明确且外显的,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教育方式的隐蔽性、教育过程的愉悦性、教育效果的持久性等特点。自媒
11、体时代,网络海量信息迅猛涌入校园,抢占思想政治优秀理论成果的空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方式上,不同于以往的灌输式的理论教育,而是“润物细无声”地进入学生的内心,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和深化思想。所以,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开展隐性形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分辨网络负面信息的能力,充分发挥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借助网络舆情载体,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细致入微的“融情”和熏陶,帮助大学生在理论上认识到正确、理性、主流的思想,帮助其提高抵抗错误思想和观念的能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积极加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全面
12、,网络舆情的丰富性特点为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与教育内容的调整提供了可能性,可以随时随地发挥育人作用,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互补。同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还能以其自身特有的方式净化舆情环境,消减网络信息引起的众多负面问题,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大多需要管理权力做支撑,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是按照上级指示要求,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固定教育内容的规范的教育方式。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受众群体为主体的自主性教育,受教育者没有被强制灌输的不愉悦感,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被教育者的身份,激发了受教育者的参与意识,有效消除了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
13、有效性。三、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1.加强队伍建设,建立高素质的施教队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受教者来说是隐性的,但施教者应是自觉、主动地开展教育,必须建立一支多层次、高素质的施教者队伍。在网络载体上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施教人员需要熟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掌握思想政治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知识。同时,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掌握最新的信息,能根据网络环境灵活运用,努力做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需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网络中的教育者运用积极的情感体验,创设人文关怀的教育情境,及时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必要的引导和
14、干预,允许人们充分、自由发表言论、观点,对错误、消极的观点、思想进行指正,引导受教者向正确、积极的思想发展。2.适应受教大学生网民心理,进行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普遍讨厌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反感灌输式的理论交流,在利用网络舆情引导时,忌讳直接将理论、灌输用在网络中,应调整方式,顺应受教大学生网民的心理,用平等友好的交流方式潜移默化地进行网络舆论引导,消除大学生网友的逆反心理,在轻松愉快的交流环境里,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参与学习的意愿。在网络虚拟世界,网民可以隐藏在网络中,自主、自发地选择吸收信息5。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网络的各种信息中,让教育对象大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接受
15、、吸收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着眼于教育信息的有意识暗示与学生的无意识接受,激发大学生的无意识心理,使其在无怀疑、无批判、无对抗的轻松状态下受到感染与熏陶,逐渐进行自我剖析和自我评价,以实现自我升华,提高自身素质,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3.借助合适隐体,实现隐性施教网络信息传播具有隐蔽性,微信、微博、qq、论坛、网站等新媒体都是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善于借助合适隐体,畅通思想政治教育新渠道,掌握并引导大学生舆论新动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积极实现隐性教育。如网络舆论焦点、热点问题就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切入点之一。思想政治教育者可
16、通过巧妙设置媒介议题,并选择合适的隐体进行隐性施教和积极引导,如就某个社会现象或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根据受教大学生网民特点,回避说教式教育,让学生在关注热点问题的同时,“无意识”、潜移默化地获得正确、理性、主流的思想道德观念,以此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有质而无形”的目的。4.建立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舆情引导长效机制第一,应充分认识到在网络载体上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工作日程,并健全制度。各大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发挥隐性教育的独特优势,甚至在某些不适宜开展显性教育或显性教育效果不理想的场合,如网络舆论较集中的网络论坛、新闻评论跟贴等,应该重点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第二,在高校领导和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建立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舆情引导长效机制,建立以专兼职思想政治工作者为主的高素质施教者队伍,负责隐性施教和积极引导。在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积极关注网络舆情动态,及时预测可能出现的网络舆论事件,并采取相应措施。顺应受教育大学生网民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