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上传人:杏** 文档编号:281751951 上传时间:2022-04-24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30.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梁启超生平与他的政治抱负梁启超(1873-1929),号饮冰子,广东新会人,中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四五岁起接受儒家传统教育,十二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十八岁师从康有为走上变法维新之路.1897年11月,梁启超赴长沙任时务学堂总教习,18101年随康有为谋划组织保国会,6月受光绪召见,8月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在日本横滨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刊物,这段时期,梁启超仍然坚持保皇的改良主义立场.1903年起,粮启超发表开明专制论等文,以新民丛报为阵地,鼓吹君主立宪,反对革命共和,同以为阵地地宣传革命共和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展开了长

2、达三年之久的激烈论战.1920年,梁启超回国,放弃政治活动,致力于学术,教育事业.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10余万字.综观粮启超的著述,有如下几大特色.首先是中学与西学的相互融会而能自成一家,他吸收西学的有关理论及其观点,目的在于借他山之石,研究中学,权衡取舍;另一方面,又坚持以中学之眼光和修养,对西学之理论进行吸取继承.其次,梁启超的著述具有学理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的可贵品格,他是关注民族现实与前途命运,具有政治气质的学者,他的著述中充溢着对国计民生的关切,对时局的褒贬,无不蕴含强烈的现实感.再次,梁启超著述之文体,文风独特,自成一家.他在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学领域独

3、树一帜,成为开一代风气并深刻影响了后来一些重要人物的先驱.二、小说与群治关系的文本内容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是梁启超于1902年在日本所著.主要阐述了小说本体与功能这两方面的内容.文章以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说起,因为小说具有不可思议支配人的力量.当时人们大多只注意到小说具有非同寻常的魅力,为人们所乐于接受,因凡人之性,莫不惮庄严而喜谐谑,非圣人无可如者也,但为什么小说具有支配人道的不可思议之力呢?他认为,以浅而易懂和乐而多趣来解释小说的魅力,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没有说到根本之处.第一,浅而易懂的文字很多,人们何以偏偏以小说为阅读选择?更何况对那些饱学之士来说,对文字的渊古与浅易,理解起

4、来并没有难度,而何以独嗜小说?第二,小说之以赏心乐事为目的的很多,但多不为世人看重,最受欢迎的倒是那些读起来令人心情沉重的悲剧故事.因此,以上两种说法并未得到其真谛.然后他重新做了解释,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人们可以通过阅读小说得到现实中得不到的满足,通过阅读小说,间接接触身外之身,世界外之世界.第二,读者与小说中的人物有奇迹般的共通之处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2页 共2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