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

金诺****简谱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2KB
约11页
文档ID:281376447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_第1页
1/11

初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 一、社会主义再生产 1、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含义、特点和实质 (1)含义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生产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反复更新的过程,即是社会主义再生产 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内容不仅包括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还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2)特点 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 (3)实质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高社会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 2、分类扩大再生产从实现的方式来划分 (1)外延的扩大再生产 单纯依靠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数量以及扩大生产场所来扩大生产规模的再生产 (2)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以及提高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率来扩大生产的规模 例题: 1、(课后习题)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是( ) A.简单再生产 B.扩大再生产 C.内涵扩大再生产 D.外延扩大再生产 正确答案:A 2、(2008年)依靠技术进步、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以及提高劳动效率和生产效率来扩大生产的规模的再生产是( )。

A.简单再生产 B.扩大再生产 C.内涵扩大再生产 D.外延扩大再生产 正确答案:C 二、社会主义的产业结构 考试内容: 1、产业结构的内涵及其分类方法 2、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3、产业结构的优化 要点: 1、产业结构的涵义 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是国民经济的一个基本方面 2、产业的分类 (1) 两大部类分类法 把整个社会生产归纳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 (2) 三次产业分类法 ① 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 ② 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其中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和煤气; ③ 第三产业:流通部门(商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等)和服务部门(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旅游业、技术信息服务业等) (3)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分类法 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3、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1)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2)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3)投资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4)科学技术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5)劳动力素质和数量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6)产业间的关联方式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4、产业结构的优化 (1)定义 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间建立起最佳的结构和最优的比例关系。

(2)意义 ① 是社会再生产顺利实现的条件,它能有效消除由于比例失调而引起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从而有效的提高经济效益,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② 能在物质上保证国民收入中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得到实现,从而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3)我国优化产业结构的目标 ① 短期目标:实现产业结构的运行均衡 ② 长期目标:实现产业结l 基础产业:整个产业体系赖以发展的基础 来源:教育联展-经济师考试 三、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考试内容: 1、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2、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3、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u 要点: 1、国民收入的基本概念 (1)国民生产总值(GNP)公民原则 又称国民总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2)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土原则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不包括能源、原材料等各种中间消耗的价值,只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以货币表现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3)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相互联系 国民生产总值 = 国内生产总值 + 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财产和劳务收入 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财产和劳务收入 = 国内生产总值 + 国外净要素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 = 国民生产总值 国外净要素收入 2、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1)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在与物质生产有直接联系的成员中进行的 (2)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企业收入和生产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三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三种基本的原始收入 (3)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 以税金或利润形式按规定上缴国家,作为国家集中的纯收入,由国家统筹安排,在全社会范围内合理使用; 以企业基金的形式留给企业,用于企业发展生产、举办集体福利事业和奖励先进职工; 以工资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由职工个人支配使用 (4)社会主义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 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 以合作事业基金形式上缴集体单位或主管部门; 以企业基金形式留给企业; 以工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

(5)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由于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承包农民或承包小组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 以税金形式上缴国家; 以公积金、公益金形式作为集体提留; 以个人收入形式留归农民 3、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1)国民收入再分配,是继初次分配之后,国民收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通过再分配形成的收入,称为派生收入 (2)社会主义国民收入之所以必须进行再次分配,有下列原因: ① 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 ② 加强重点建设,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③ 设立社会保障基金 ④ 建立社会后备基金 (3)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有四条主要的途径: ① 国家财政收支筹集资金、供应资金 ② 银行信贷存贷款活动本身、差别利率 ③ 劳务费用的支付 ④ 价格体系 4、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涵义、构成和关系 (1)涵义 ① 积累基金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中主要用做追加的生产资金部分,它的物质形式是一年内新增加的生产资料总量 ② 消费基金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中用来满足劳动者个人消费及社会消费的那部分资金,它的实物形式为一年内用于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的消费资料的总和。

(2)构成 ① 积累基金 扩大生产基金 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 社会后备基金 ② 消费基金 社会消费基金(国家管理基金、文教卫生基金、社会保障基金) 个人消费基金 (1) 关系对立统一 5、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基本原则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1)必须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兼顾积累和消费,使积累基金要能保证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消费基金要能保证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2)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必须同国民收入中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相适应 (3)正确安排积累基金内部的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的关系 (4)正确安排消费基金中社会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 6、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和内容 (1)含义 社会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和福利而提供物质帮助的各项措施的统称 (2)主要内容 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 7、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 (1)总体目标 完善社会保障服务络,逐步建立其适应我国国情,资金来源多渠道,待遇结构多层次,保障方式多形式,管理体制法制化、社会化和规范化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2)具体目标 ① 完善和扩大社会保障项目,开展多种类的社会保险; ② 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和扩大社会保障对象; ③ 加强社会保障立法,使社会保障法制化; ④ 实行社会化的社会保障管理; ⑤ 建立多层次保障制度 8、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1)有利于保证人民基本生活和社会安定; (2)有利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3)有利于政府精简机构和减轻负担; (4)有利于引导合理消费和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来源:教育联展-经济师考试 四、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 经济增长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效益的提高等原因而引起的商品和劳务总供给量的增加 (2) 经济发展 不仅是指一般的经济增长,而且是指一个国家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政治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福利、文教卫生、群众参与经济及社会发展程度等在内的各种结构的协调与优化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但却是其中最基本、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因为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手段和基础 2、经济增长方式的涵义和类型 (1) 涵义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资源的总体配置方式,即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2)分类 ① 粗放型增长 主要依靠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来增加产品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② 集约型增长 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数量和提高产品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3、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和途径 (1)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体制条件; (2) 加速科技进步和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3)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加强和提高第一产业,调整和充实第二产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4) 实施资源节约型发展战略,广泛采用节能、节材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坚持能源开发与保护并举,加强综合利用; (5) 通过完善国家产业政策,制定区域经济政策,充分运用有关经济杠杆,以及健全法制等途径,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综合配套的政策和法制环境。

1、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 (1) 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在经济发展中有关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决策体系,它包括较长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阶段和战略对策等方面的决策 (2) 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的依据 ① 物质生产发展规律和客观经济规律 ② 本国的国情和国际环境 ③ 可行性 (3) 经济发展目标 ① 较长时间内国民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 ② 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 ③ 我国的经济发展目标 党的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了我国经济的战略目标(P67)。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