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学习笔记:劳动力市场(1) 第十一章 劳动力市场 第一节 劳动力供给 一、劳动力供给曲线与劳动力供给弹性 (一)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掌握)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揭示的是劳动者个人劳动力供给意愿随工资率变动而变动的规律这一曲线的形状是向后弯曲的表明在某一工资率水平之下,工资率的上升会导致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增加;而在此工资率水平之上,工资率的上升反而会导致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减少原因是市场工资率的提高会同时给劳动者带来两个作用方向相反的影响——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1.收入效应:工资率的提高,劳动者相当于获得了一种“非劳动收入”,而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会导致劳动者劳动力供给时间的减少 2.替代效应:工资率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消费闲暇的机会成本,因此会促使劳动者减少闲暇时间的消费,转而增加市场劳动力供给时间,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 当工资率上升时,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那么劳动者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时间减少 (二)市场或单个企业所面临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掌握) 1.向上倾斜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比较常见) 这种形态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是在劳动者可以在行业和职业间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所形成的行业或职业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其所反映的是比较常见的行业市场劳动力供给状况向上倾斜,表明工资率和劳动力供给成正相关关系 2.垂直形状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反映市场工资率的变动对于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数量完全没有影响的情况 成因: ①与某些短期情况有关,即在短期内,尽管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了某一类劳动力需求大增,工资率上升,但由于个人来不及调整他们的工作计划,或者某些职业或技能的培训期较长,在短期内无法提供劳动力供给 ②其所描述的可能是一个已充分利用了他的劳动力资源的经济社会的劳动力供给情况 3.水平形状的曲线 ①可以反映欠发达国家具有无限劳动力供给的情形; ②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单个劳动力需求者即单个企业所面对的劳动力供给情况,它表明,企业只要能够支付市场“通行工资率”,便可雇用到它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低于此工资率,便一个人也雇不到 【例题·单选题】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形状是( ) A.向前弯曲的 B.向后弯曲的 C.向上弯曲的 D.向下弯曲的 『正确答案』B 【例题·单选题】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揭示的是劳动者个人的劳动力供给意愿随( )变动而变动的规律。
A.市场 B.工资率 C.劳动者对于闲暇和收入的偏好程度 D.企业对于闲暇和收入的偏好程度 『正确答案』B (三)劳动力供给弹性(掌握) 劳动力供给曲线反映的是劳动者劳动力供给意愿与经济刺激之间的关系所谓劳动力供给弹性,是指劳动力供给的数量随着工资率变动而发生变动的灵敏程度 其计算公式如下: 供给弹性=劳动工时变动%/工资率变动%=(工时增加或减少绝对数量/初始工时)%/(工资率上升或下降绝对数量/初始工资率)% 通常情况下,劳动力的供给弹性一般为正 (1)当工时变动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时,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1,劳动经济学称之为劳动力供给曲线富有弹性; (2)当工时变动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时,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1,这种情形称为劳动力供给曲线缺乏弹性 (3)当工时变动百分比等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时,则称劳动力供给曲线具有单位弹性,数值为1 (4)在某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可能不会带来劳动工时的任何变动,这种情形可认为劳动力供给弹性为零,即劳动力供给曲线无弹性(垂直曲线) (5)如果在某工资率下劳动需求者可获得任意数量的劳动力,那么此时劳动力供给弹性可被视为无穷大,劳动力供给曲线具有无限弹性(水平曲线)。
【例题·案例分析题】某市就业研究所在对本市劳动力市场进行调查和研究之后发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导致该市初级劳动力市场呈现劳动力无限供给局面;第二目前该市出现了经济的周期性衰退,因此,该市的劳动力需求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第三,该市高级技术工人的劳动力供给是单位弹性的,并且该市目前面临高级技术工人供给不足的问题 (1)在一个以工资率为纵轴,以雇用人数为横轴的坐标轴上,该市初级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呈现出一种( )的形状 A.向后弯曲 B.水平 C.垂直 D.自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 『正确答案』B (2)该市对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人数为6000人,而该市目前的高级技术工人劳动力供给只有5000人,假定该市高级技术工人目前的平均工资水平为每小时10元,那么,市场的平均工资水平应( )才有助于实现供需平衡 A.下降到每小时8元 B.保持原有工资水平不变 C.提高到每小时12元 D.提高到每小时20元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6000-5000)/5000]/[(x-10)/10]=1,解得x=12元。
二、家庭生产理论与劳动力供给的周期理论 (一)家庭生产理论 家庭生产理论将家务劳动也看成是一种生产性劳动 家庭生产理论认为,通过家务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家庭产品既可以采取时间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花费较多时间而使用较少半成品或利用较少的辅助设备)来生产,也可用商品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花费较少时间而大量使用半成品或利用辅助设备)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家庭中的全体成员就要做出这样一种决定,即如何在市场工作、家庭物品的生产以及闲暇之间进行分配而分配的原则采取比较优势的原理,即每位家庭成员都应当选择他们个人的相对效率最高的那种时间利用方式 (二)劳动力供给的经济周期与生命周期(熟悉) 1.劳动力供给的经济周期 (1)附加的工人效应:当家庭中的主要收入获取者(比如丈夫)失去工作以后,其他的家庭成员(比如妻子)将临时性地进入劳动力队伍,以力图通过找到工作而缓解家庭收入的下降劳动力供给的收入效应发生较大作用) (2)灰心丧气的工人效应:在衰退时期,一些失业工人对于在某一可行的工资率水平下找到工作变得非常悲观,因而停止寻找工作,从而临时成为非劳动力参与者劳动力供给的替代效应发生较大作用) 2.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 一个基本原则是,当一个人得到工资报酬的能力高于家庭生产率时,倾向于从事更多的市场工作,相反,当获得工资报酬的能力比较低时,他们将从事家庭生产。
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时间密集型闲暇消费活动主要发生在早年和晚年,而在工资率较高的中年阶段,人们往往会把较多的时间用在有酬的工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