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政治转型,是从苏联一党模式转型为西方式民主政治模式,但是,在俄罗斯的特定国情以 及政治文化传统影响下,俄罗斯的政治转型也表现出权威主义的倾向一、俄罗斯政治转型的三个阶段1、 基本政治制度的转型转型初期的俄罗斯,主张“全盘酋化”,总体上来说,是从苏联时代的高度集权向分权制过漩经过激 烈斗争,俄罗斯初步确立了以总统制为核心的多党政治、议会民主、三权分立、自由选举等基本政治制 度这一吋期,实行的是“双头政治”,总统和议会成为两个对立的权力中心,行政机构和立法机构矛盾不 断,斗争激烈1991年6月叶利钦的当选,标志着俄罗斯总统制的产生1990年选举产生的议会,也掌握着重要权力 随着激进改革的推行,俄罗斯的经济动荡波及到政治领域,政府和议会之间就主导改革发展方向出现冲 突,为争夺政治主导权,爆发了“府院之争双方势不两立,政治空转1993年10月,叶利钦“炮打白宫二 击溃了反对派,确认了总统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力重心这一时期,经济滑坡,社会动荡,唤起了俄罗斯人心底深处的权威主义情结2、 叶利钦时代确立“超级总统制”叶利钦摧毁了与Z争权的原有议会,自己掌握了大权,政治天平出现了有利于叶利钦的倾斜。
1993 年12月全民公决通过的新宪法,赋予了总统极大的权力,标志着总统集权制在俄罗斯的正式确立新宪法规定:总统掌握外交、国防、内务,决定重要官吏的任免,包括总理;司法职位的重要人选 也由总统提名;总统有权解散议会,而无需同总理及两院议长商议;总统的命令,无需总理或有关部长 副署;总统可以决定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的基本方针新宪法的通过,既体现了俄罗斯集权传统的巨大影响力,也反映了社会转型期民众对强有力领袖人 物的现实需要新宪法虽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但更多地具有法国式半总统制的特征而且,新宪法赋予总统的 权力,要比法国总统大得多新宪法有利于总统个人专权,带有浓厚的权威主义色彩总统集权制”得以 确立,其特点是总统权力极大,议会权力很小,政府缺少独立性,形成一种“强总统,弱议会,小政府” 的格局这一体制导致总统一政府、立法、司法相互关系的严重不对称,故被称为“超级总统制”由于形势严峻,人们认识到国家权威的必要性,更加关心秩序和安全,权威主义迅速弥漫1996年 叶利钦连任成功,总统一政府行政系统在国家权力格局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金融工业集团也积极参 政,俄罗斯政坛一度被人称为“寡头政治雹“超级总统制”需要强人治国,但晚年的叶利钦却是病夫治病国,仅1998年就三次更换总理,造成严重 的政治混乱。
这样,其钦定的接班人普京走上了俄罗斯的权力巅峰,叶利钦时代向普京时代平稳过渡3、 普京建立“强力”政府普京上台后,民众对英给予了极大期望人心思定,是俄罗斯民众的普遍心态为了复兴俄罗斯, 普京加快进行政治改革,通过“削藩”,强化了中央集权,总统和政府的权威进一步加强普京通过改革联邦体系的垂直权力结构,为其施政创造了便利条件上院议员改由地方选举产生, 地方长官和地方议会若违反联邦法律,总统有权将其解职和解散,此举削弱了地方的权力为进一步遏制地方分离主义,2000年5月,普京在全国设立七个联邦大区,任命七名全权代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 督和控制七大联邦区的长官由总统直接任命,直接向总统负责,全面协调和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2004年普京实现连任后,进一步加强垂直权力体系他将地方首长直选改为总统提名、地方议会通过, 借此加强了总统对地方的控制在下院,普京通过中间派政党掌握了议会多数,确保立法机构与行政系统的合作总统、政府、议 会密切合作,大大强化了行政效能;政局的稳定,为俄罗斯经济的复苏创造了条件普京也对寡头加大打击,以稳定经济,同时摆脱对寡头的政治依赖性,改变叶利钦时代的寡头干政 局面普京治下,宪法权威基本确立,以总统为单一政治中心的政治体系,确保了俄罗斯相对稳定的政 治局面。
二、1993年宪法后的俄罗斯政治局面1、 权力格局根据1993年宪法建构的俄罗斯政权格局,仍体现着三权分立原则,但却有着严重缺陷:由于总统权 力的过分独大,立法权和司法权的独立性也就变得脆弱起来,“第四种权力"——新闻自由也得不到坚实的 保障俄罗斯宪法虽然规定了三权分立,但是,行政权是指政府,立法权属于议会,司法权属于法院,总 统则超越三权Z上,而且可以影响和参与三权的行使俄罗斯总统拥有众多权力,其权力范围大于美、法两国总统,在政府组成上的权力大大超过美国总 统,在解散议会上的权力又大大超过法国总统在新宪法下,总统可以通过任免总理来左右政府,可以比较容易地解散议会,而议会却很难罢免总 统总统和议会在权力架构上处于明显的不对等地位,总统占有太大的优势西方通常由议会多数派政党组阁,但是,俄罗斯总理由总统提名,名义上对总统和议会同时负责, 实际上只须对总统负责强势总统造成的俄罗斯政治规则是:“强总统弱总理"、“荣誉归总统,倒霉归政 府”、“总统弄权,总理担责覽1998年经济危机也暴露了俄罗斯政治体制的缺陷:总统有权无责,权力过 大;总理有责无权,难有作为社会转型必然引发权力的重组,在不同的国家环境中有不同的表现。
但是,俄罗斯的政治转型中, 大部分旧统治阶层仍然当权,两任总统都是苏联时代的旧官僚社会是市精英主导的,俄罗斯转型过程 之中的政治精英主要是苏联时代留下的,官僚阶层仍是重要的利益集团2、 多党政治现代政治是政党政治政党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中枢,政党制度是国家政治体制Z中最重要的制度 戈尔巴乔夫末期,苏联就开始向多党制转变1993年新宪法宣布:“在俄罗斯联邦,承认政治多元化和多 党制”,为多党制提供了宪法基础转型初期,政党林立,多如牛毛1992年6月,仅在俄罗斯司法部门正式登记的政党和组织就达1000 多个此时的政党活动,多以“街头政治”为主,极度活跃但又十分混乱新宪法通过后,政党活动逐步 走上法制轨道,多党政治逐步成型,政党活动的重心转向议会斗争1995年4月的《俄罗斯联邦社会联合 组织法》,对实施多党制的宪法原则作了具体规定随着政党活动的规范化,虽然参加选举的政党不少, 但最后进入议会的只是少数儿个大党一些政党和组织,逐步消亡或被合并,“政党热”开始降温普京为了加强政府对政党的控制,改变总统与议会相互掣肘的局面,努力在议会中形成一个支持政 府的稳左多数派2001年7月签署的《俄罗斯联邦政党法》,严格了政党登记程序,并对政党活动作了详 细规定。
中间派政党实行联合,组成了支持政府的多数派——统一俄罗斯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统一 俄罗斯党被人称为“总统党”,普京在议会中获得了稳定的依靠力量但是,统一俄罗斯党后于现任总统出 现,总统并不产生于它,它和总统相互利用,并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总统,可以称作“政权党”或“总统党”, 因此,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执政党虽然政治多元化带来了多党制,但是多数政党在有效表达和整合民众利益方面,都还做得不够俄 罗斯的政党政治还比较幼稚,民族主义政治和精英政治的色彩十分浓厚距离建立成熟的多党政治,俄 罗斯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3、普京的“可控民主”普京上台后,俄罗斯的政局一直稳定,采取了建立强力政府的一系列措施以上己有论述,于此从 略在打击那些控制舆论的经济寡头的同时,普京对新闻传媒与言论自由的管制比叶利钦时代更多了 普京执政期间多次发生暗杀记者和报人的事件,这固然是民主孱弱的体现,但从另一方面讲,这至少证 明权势者无法通过垄断传媒、控制“饭碗"、撤换记者乃至干脆通过公开的清洗与专政等方式来封他们的嘴, 以至于不得不偷偷摸摸出此下策普京执政时期,对其本人的个人崇拜又大为盛行,这既是此时民意的部分反映,也是俄罗斯人领袖 崇拜的传统使然。
一些俄罗斯学者将普京确立的政治秩序称Z为“可控民主”,就是用半强制手段结束政治混乱,实现政 令畅通;以行政权膨胀为代价,实现国家的复兴目标可控民主'‘是俄罗斯多年来探索出的政治道路,是 西方政治价值观与俄罗斯传统政治文化结合的产物,是现实任务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妥协结果三、对于俄罗斯政治转型的评价俄罗斯的政治转型,已经初步构建起宪政民主,实践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原则分权制得以实现, 但权力制衡的制度设计仍然缺位虽然行政权独大,总统权力过分集中,但仍要受到议会、法院的监督 和制约宪法至上已被接受,司法独立得以保证尽管俄罗斯的政治文明程度距离西方差距不小,但民 主政治的进程已然不可逆转就如秦晖先生所说的:“总之,套用一句老话讲:在普京时代的俄罗斯,自 由民主不再是有无的问题,而是多少的问题"西方政治学认为,有无合法的反对党,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民主的最简单标准;而且,耍经历过两 次政党轮替,才标志着一个国家民主制度的成熟从这点来看,俄罗斯的民主还不成熟,只是一个半民 主国家民主政治秩序还不健全,公民社会的发育也还不够或许,用“可控民主'‘来形容俄罗斯的政治现 状,也不无几分道理在政治转型过程中,俄罗斯呈现的负面效应,是制度变迁所必须付出的社会成本。
叶利钦、普京都 属于政治强人,但他们的作为终究是在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框架Z内叶利钦时代与普京时代的最大 不同,是前者激进,较多有西方色彩;后者对前者进行部分修正,注重渐进,更带有俄罗斯现实的基调转型中的俄罗斯政治文化,民族主义、精英主义、权威主义倾向明显权威主义,在俄罗斯有着悠 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刻的文化根源;转型以来,俄罗斯政治变迁的权威主义倾向愈加突出,而且在很大程 度上为广大民众所接受由于权威主义观念根深蒂固,俄罗斯的政治转型带有浓厚的民族传统,其总统 更替的机制带着“禅让”色彩但是,对于“新沙皇”的出现,必须持有警惕态度那种总统集权的政治体制,既是威权传统影响的产物,也是社会现状催生的结果,反映了转型过程 中俄罗斯社会对秩序与权威的需求,以及重建大国地位的呼声权威主义的强人治国模式解决现实困境, 短期内容易生效;但是,权威主义有其严重缺陷,它不适合现代社会的政治常态因此,俄罗斯的政治前景,仍然有着任重道远的革新任务,还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渐进转型时期选择周刊编译)东欧中亚国家经济政治的转型一、东欧中亚国家经济转型的代价和进展苏东剧变后,东欧中亚国家进入了艰难的经济政治转型时期,引起世界的关注。
东欧中亚国家实施经济转型的措施基本相同,主要包括:全血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提高企业经 营效率,放开物价,形成依靠市场调节的价格体系;实行紧缩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削减财政补贴、 财政赤字,取消对外贸的限制,实行货币自由兑换等等转轨的方式有激进和渐进的区别,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乌克兰等选择了激进的方式, 而匈牙利则选择渐进方式所有东欧中亚国家经济在转型中都经历了混乱一滑坡一谷底一冋升的历程由于各国对经济转型日标的设想不切合实际,使经济转型付出巨大代价具体表现在:第一,经济实力大幅度滑坡;第二,通货膨胀恶性发展,失业急剧增加;第三,对外贸易状况恶化,外债负担加重;第四,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两极分化严重经济转型付出巨大代价,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前苏联东欧国家历史上积存下的结构性障碍难以在短期 内克服,加之各国社会政治与经济转型同时并进,政局多变,难以满足恢复经济的稳定条件近儿年来,东欧中亚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但由于各国社会经济条件不同,转型的具体方式与政策 不同,各国的发展状况出现较大差异各国经济体制转型经过几年努力已取得显著进展:第一,所有制改造获得成效,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经济结构已初步建立起来。
第二,市场经济体系正在或己初步形成第三,外贸改革取得成效,与西方经济联系加强,外汇储备与外国投资大量增加尽管东欧中亚国家经济转型已近结束,也看到复兴的希望,但市场机制不健全,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