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产业新城规划建设实施方案

上传人:J****6 文档编号:280652302 上传时间:2022-04-22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19.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产业新城规划建设实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最新产业新城规划建设实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最新产业新城规划建设实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最新产业新城规划建设实施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最新产业新城规划建设实施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产业新城规划建设实施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产业新城规划建设实施方案(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产业新城规划建设实施方案V3.0产业新城规划建设实施方案目录1 、总体思路和目标11.1 、概念和内涵11.2 、创建思路11.3 、总体目标22 、“互联网 + ”产业新城(产业型)22.1 、建设目标22.2 、建设任务23 、“互联网 + ”产业新城(应用型)33.1 、建设目标33.2 、建设任务44 、“互联网 + ”产业新城创建程序54.1 、申报组织54.2 、申报条件64.3 、“互联网 + ”产业新城(应用型)84.4 、分批审核94.5 、年度考核104.6 、验收命名105 、工作措施105.1 、加强组织领导105.2 、加强产业规划指导115.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1

2、1附件 2XXX省“互联网 +”产业新城(产业型)申报材料13XXX省“互联网 +”产业新城(产业型)申报表14XXX省“互联网 +”产业新城(产业型)申请报告编写提纲17附件 3XXX省“互联网 +”产业新城(应用型)申报材料18附件 3-1XXX 省“互联网 +”产业新城(应用型)申报表19附件 3-2XXX 省“互联网 +”产业新城(应用型)申请报告编写提纲22为贯彻落实 XXX 省“互联网 + ”行动计划( 2015-2020 年),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和资源优势, 加快互联网技术与产业融合, 推动互联网经济集聚发展,制定本工作方案。1 、总体思路和目标1.1 、概念和内涵“互联网 +

3、”产业新城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是以互联网产业或“互联网 + ”特色应用为依托,具有明确产业定位、互联网应用基础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产业新城注重大视野、新业态,突出发展“互联网+ ”特色主导产业,既是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新型社区,也可成为“园中园”、“镇中镇”,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绿色化融合发展的新形式。1.2 、创建思路“互联网 + ”产业新城实行创建制,以推进互联网技术与产业融合为目标, 打造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于一体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 引领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以城市互联网集聚区为依托创建“互联网+ ”产业新城(产业型),大力培育互联网创新

4、型企业,提升互联网核心创新能力,推动互 联网产业形成集聚规模。以特色产业产业新城为依托创建“互联网+ ”产业新城(应用型),推进互联网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培育互联网新模式、新应用、新业态,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加快互联网在经济社会广泛应用。第 22 页1.3 、总体目标在全省范围开展互联网产业新城创建工作,力争3 年内创建“互联网 + ”产业新城(产业型) 10 个,创建“互联网 + ”产业新城(应用型) 50 个,培育 1000 家创新型互联网中小企业, 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初具规模, 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2 、“互联网 + ”产业新城(产业型)

5、2.1 、建设目标力争 3 年在全省范围内形成1 个以上规模超千亿元、 2 个规模超百亿元的互联网产业集聚产业新城,培育5-10家产值超 10 亿的龙头企业、 100 家互联网骨干企业和 500 家创新型互联网中小企业。2.2 、建设任务1. 打造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发挥现有互联网产业优势,推动互联网企业相 对集中进入集聚产业新城。 重点布局发展物联网、 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主导产业,形成专业化分工、上下游协作的产业链,完整配套互联网产业体系,加快 形成产业集聚发展。2. 加快互联网企业引进培育。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互联网龙头骨干企业落户, 将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培育壮大为骨干企业,形成龙头企业

6、为引领、 骨干企业为支撑、中小微企业蓬勃发展的格局。3. 建设互联网创业创新平台。创建一批创业咖啡、创业学院、创新工场、虚拟众创等众创空间和载体,建立创业导师队伍, 开展互联网创业创新培训, 推动创新成果向创业转换, 孵化一批互联网创新型应用中小企业。推动互联网龙头骨干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 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和检测机构等重大基础性公共创新平台, 鼓励开放技术和资源, 带动“互联网 + ”创客和小微企业创业创新。4发展“互联网 + ”新业态。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互联网核心技术, 培育发展互联网新技术、 新产品、新模式,促进“互联网 + ” 新服务、新应用的研究开发和示范推

7、广,推动“互联网”新业态形成。5完善产业发展配套服务。制定互联网产业新城发展规划,完善出台扶植产业新城创建的财政、国土、税收、人才、商事、审批等配套政策,建设创投基金、融资服务、企业孵化、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平台,简化企业投资程序,构建创新创业的营商环境。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交通、基础网络等生活配套服务的社区功能。3 、“互联网 + ”产业新城(应用型)3.1 、建设目标力争 3 年在全省范围内孵化培育500 家互联网创新型应用中小企业,推动3000 家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实现跨界融合,特色产业镇传统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社会民生领域互联网应用水平显著提升。3.2 、建设任务1. 推动

8、互联网与特色产业融合。通过互联网与工业、农业、商业、物流、金融、旅游等特色产业镇跨界融合, 加快组织产业链上下游开展云设计、 云制造, 发展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O2O 营销、在线服务等互联网新模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 带动互联网技术应用发展。依托特色产业镇的优势,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创新,加快在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民生领域应用,培育电子商务、网络消费等新业态,推进商业模式创新,推动形成“互联网 + ”特色镇。3. 推进互联网协同研发创新。推进应用产业新城与省内外科研实力强的高 校、科研院所、互联网创新型企业深入合作,发展云计算中

9、心、大数据中心,互 联网融合创新平台,提高产品与服务的智能化、网络化水平,培育电子商务、网 络消费等新业态, 推进商业模式创新。 加强对主导产业的基础性、公共性技术研发的扶持, 为特色产业镇企业提供低成本、高速便捷的信息服务, 提升应用产业新城创新能力与效率。4. 培育互联网中小微企业。依托产业新城主导产业和特色互联网应用,建 立互联网产业联盟、 创业孵化基地, 为创客提供工作场所、 团队运营、资金扶持、产品推广等孵化服务支撑。举办中小微企业“互联网+ ”培训班,建立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互联网平台,加快创新项目向孵化企业转化,培育壮大一批互 联网小微企业和创新应用。5. 完善互联网基础设施

10、。制定互联网产业新城发展规划,完善出台扶植产 业新城创建的财政、 国土、税收、人才、商事、审批等配套政策, 建设创投基金、融资服务、企业孵化、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平台,简化企业投资程序,构建创新创业的营商环境。 加快建设全光网产业新城, 推进千兆光纤网络入镇、 百兆网络进户。加快产业新城4G 网络和高速 WLAN全覆盖建设。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交通、基础网络等生活配套服务。4 、“互联网 + ”产业新城创建程序“互联网 + ”产业新城实行创建制,创建期为3 年。实行“宽进严定”的原则,按照“自愿申报、分批审核、年度考核、验收命名”的程序组织申报。4.1 、申报组织1. 申报主体。本方案

11、所指“互联网 + ”产业新城申报工作,由“互联网+ ”产业新城管理机构(如县、镇级人民政府或工业园区、高新区、保税区、旅游区日常管理机构 等,下同)作为申报主体报送申报材料,经各地级以上市(区)经济和信息化主 管部门审核后推荐报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2. 申报材料。( 1) XXX 省“互联网 + ”产业新城申报表;( 2) XXX 省“互联网 + ”产业新城申请报告;( 3)申报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4)申报单位所在地政府出台或正在出台促进“互联网+ ”相关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和资金扶持的有关文件;( 5)相关辅助材料及其他需要详细说明的事项。4.2 、申报条件1 “互联网 + ”产业新城

12、(产业型)。(1) )工作机制。产业新城所在地(市)、县(区)政府重视创建工作,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和产业新城共同参与的创建领导工作机制。产业新城要有明确的政府主管部门(所在地级以上市(区)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或产业园区管委会等)和日常管理机构, 已有或正在组建负责产业新城运营的专门服务团队。(2) )空间布局。产业产业新城具有相对集中的互联网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原则上要有明确的产业区域边界或在现有产业园区内划定特别功能区。产业产业新城规划建设面积一般不少于300 亩,其中核心区面积不少于 150 亩(可酌情增减),互联网企业相对集中入驻。(3) )产业基础。互联网产业主导地位突出,大型

13、互联网企业集聚,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规模和品牌影响力; 互联网产业发展速度较快, 对所在地区的产业支撑、 带动、示范作用较强。产业产业新城拥有3 家以上互联网骨干企业(年产值2 亿元以上),或 10 家以上互联网企业(年产值 3000万元以上),初步形成骨干企业为主体、专业化分工、上下游产业协作配套的互联网产业体系。(4) )应用项目。以特色产业产业新城为中心,辐射周边或省内外其他相关地区,在“互联网+ 制造、农业、金融、物流、商务、交通、政务、民生”等各领域中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资源促进该领域发展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明显。(5) )研发创新。产业新城内 20% 以上的互联网企业建立

14、研发机构,有 3 个以上众创空间、创业学院、创业咖啡、孵化器等创业创新服务平台, 10 家以上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互联网领军企业开展研发合作。(6) )政策配套。产业新城所在地级以上市 (区)政府已出台或已开始研究制定产业新城创建总体规划, 明确扶持产业新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并承诺按照省、市部分不低于1:1 的比例用于互联网产业新城创建工作。(7) )基础服务。产业新城交通便利, 公共服务、生活配套基本设施完备, 拥有 3 家以上创投基金、融资服务、人才培训、技术咨询等平台进驻,可以提供专业性公共服务。 光纤接入达到 100M以上、 4G 信号、公共区域WLAN热点全覆盖。4.3 、“互联网 + ”产业新城(应用型)(1) )工作机制。产业新城所在地(市)、县(区)政府重视创建工作,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和产业新城共同参与的创建领导工作机制。产业新城要有明确的政府主管部门(所在地级以上市(区)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或产业园区管委会等)和日常管理机构, 已有或正在组建负责产业新城运营的专门服务团队。(2) )空间布局。产业新城具有相对集中的主导产业发展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