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并序 教学课件

上传人:水*** 文档编号:280397341 上传时间:2022-04-21 格式:PPTX 页数:48 大小:548.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雀东南飞并序 教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孔雀东南飞并序 教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孔雀东南飞并序 教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孔雀东南飞并序 教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孔雀东南飞并序 教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孔雀东南飞并序 教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雀东南飞并序 教学课件(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课 孔雀东南飞并序1. 掌握诗中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一词多义等文言知识。2. 把握汉乐府民歌的特点,学习铺陈、比喻、比拟等表达技巧。3. 体会具有民歌色彩的语言风格,以及运用对话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把握主题。素养目标素养目标孔雀东南飞并序孔雀东南飞并序选自玉台新咏笺注上册卷一。玉台新咏的编者徐陵(507583),字孝穆,南朝文学家。他博涉经史,梁时官居东宫学士,陈时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职。与庾信同为宫体诗代表作家,世称“徐庾”。玉台新咏成书于梁代,是诗经楚辞之后现存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该书选诗范围较狭窄,多叙男女闺情,但也不乏杰作,对后代影响深远。作者作品 孔雀东南飞是我

2、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一首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合称为“乐府双璧”,王世贞称它为“长诗之圣”,清朝沈德潜也说它是“古今第一首长诗”。本诗的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后人又取诗歌的首句作为题目,题为“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运用了古诗中常用的比兴手法,汉代常以鸿鹄徘徊比喻夫妇离别,本诗用“孔雀东南飞”来比喻,也是此意。题目既奠定了本诗哀怨缠绵的情感基调,也暗示了故事的悲剧结局。题目解说写作背景 本诗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建安年间。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理论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

3、婚姻制度方面就有“妇有七去”“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清规戒律。大戴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说,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这一条。知识卡片乐府诗 “乐府”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掌管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汉初,乐府并没有保留下来。到了汉武帝时,在定郊祭礼乐时重建乐府,其主要职能是制定乐谱、训练乐工、采集民歌等。魏晋时期,这一官署采制的诗歌被称为“乐府”或“ 汉乐府”。此时乐府不仅仅是官府机构,还是一种诗歌体裁,后世诗人仿照这种形式作的诗,亦称“乐府

4、诗”。 它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乐府诗按内容可分为军乐、民歌、贵族文人所作 之颂歌三部分。其题材特点为:反映战争、徭役的痛苦及贫困;反映漂泊他乡、游子羁旅之悲;歌咏爱情婚姻,表现妇女的悲惨命运及封建礼教的束缚;反映统治者的荒淫、人民的劳动生活;写饮酒求仙、人生无常等。资料链接七夕 七夕又称女儿节、乞巧节,这个节日大致开始于西汉时期。刘兰芝和小姑话别时说:“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其中“初七”即指七夕,每逢农历的七月初七,人们在白天和夜晚都举行传统的节日活动。按汉时习俗,这一天要晒衣服和书。 乞巧(乞求智巧)习俗是伴随着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而形成的。传说农历的七月初七,为牛郎织女相聚

5、之日。这天夜里,妇女们张灯结彩,拿着各式各样的针,在庭院中摆列好瓜果来乞巧。 课文探究1.刘兰芝主动提出休掉自己,出人意料,从中可以看出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可以看出兰芝的清醒、自尊的性格:自己与婆婆已很难相处,不如早些回避;被休的形势已不可逆转,不如争取主动,保留尊严。2.”何乃太区区汝岂得自由”焦母的这几句话透露出她让儿子休兰芝的真正理由是什么? “表面理由是兰芝“无礼节”“自专由”,而这些理由是“莫须有”的,因为上文兰芝的自述中已谈到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的理由是“吾意久怀忿”,是她看不惯、容不下兰芝。切合礼记中所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说,出。”3.面对儿子的辩白,焦母的态度如何?焦

6、母用威逼利诱、软硬兼施的方式,驳斥了儿子的辩白,拒绝了他的请求。“何乃太区区”后的四句,焦母用刘兰芝的“坏”处来迫使焦仲卿休掉刘兰芝,可谓威逼。“东家有贤女”后的四句,焦母又以“贤女”相诱,逼焦仲卿休妻,可谓利诱。这一段话通过语言描写,塑造了一个专断蛮横、顽固而有心计的封建家长形象。同时,这段文字显示了古代婚姻制度的弊端,暗示了焦、刘悲剧的根源。4.第6段是如何刻画焦母的形象的?本段通过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塑造了一个专断、蛮横、顽固的封建家长形象。“槌床便大怒”写焦母的动作,形象逼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小子无所畏”写焦母的语言,更见其封建家长的威风。“何敢” “会不”等词语语气强硬

7、、态度坚决,准确地表现出焦母的专横、暴戾、独断专行。5.第9段对刘兰芝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一段运用铺陈、夸张等手法,描写刘兰芝在离开焦家时着意打扮的情形和她精妙无双的仪容。这样写的作用:一是刘兰芝在离开焦家前特意梳妆打扮,表现了刘兰芝的自尊、镇定和刚强;二是通过描写刘兰芝的外貌美来展现她的心灵美,为下文她回娘家后媒客盈门做铺垫。6. 兰芝临别对婆婆的话对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反衬。兰芝即将离去,面对专横的婆婆,出语谦恭,非但不作愤怒之色,还记挂老人在家操劳,足见其善良、懂礼。如此尚且被休,可见婆婆的刁蛮。7.联系前后诗歌内容,分析第12段中夫妻话别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这个情节在结构上有

8、两个作用:首先,它再次强调了焦、刘的互相理解,互相眷恋,他们的分别非己所愿,而是被逼迫的,这就为后面他们俩的殉情做了铺垫。其次,在分别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任我意”,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盟誓等情节埋下了伏笔。8.县令遣媒求亲,对塑造主人公形象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衬托。用县令之子的美貌、年龄、才华,来衬托刘兰芝对爱情的专一,侧面表现她的坚贞,也表现了她品貌出众。9. “遣丞为媒人”的说婚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从侧面表现刘兰芝受到他人尊重,许多人愿意为她做媒,而且求亲者社会地位比焦仲卿高,这为表现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起到了支撑作用,也表现了刘兰芝

9、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动。10. “作计何不量其往欲何云”从这几句可以看出刘兰芝的兄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计何不量”足见他的训斥粗暴,语气凌人。“先嫁得府吏足以荣汝身”表现他的趋炎附势、见利忘义。“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弦外之音是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吗?下逐客令,可见其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面孔。短短几句,把一个性情粗暴、趋炎附势的刘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11.联系全诗想一想,作者对太守家的财势进行铺陈渲染的目的是什么?表现出太守家对这门婚事的重视;从侧面写出了兰芝不贪图荣华富贵、忠于爱情的高洁品格;以乐衬悲,更突出兰芝的悲剧命运,为后面的突转蓄势,更加突出作品的悲剧性。12. “

10、摧藏马悲哀”对于表现人物的心理起到了怎样的效果?“摧藏”直接描写仲卿摧折心肝的痛苦;“马悲哀”借马的哀鸣衬托仲卿内心的痛苦,渲染一种悲怆的气氛,马尚且如此,人何以堪!13.夫妻重逢,焦仲卿的一番激愤之词对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 ?“贺卿得高迁”表达了焦仲卿对刘兰芝的讥讽和怨恨,但实际上这句反语正反映了他对刘兰芝的深情。焦仲卿又急又恨,再用“磐石”“蒲苇”来责问刘兰芝,亦见其焦灼的心情。同时,这几句话对后文两人定下生死之约起到了一定的激发作用,推动了情节发展,使故事曲折起伏。14.结尾在写法上有何特点?“松柏”“梧桐”象征两人的爱情天长地久,反映了人们对理想爱情的追求。“鸳鸯对鸣”的结尾与“孔雀徘徊

11、”的起兴呼应,这一结尾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巧妙结合,充分表现了焦、刘矢志不渝的爱情,表达了人们对幸福婚姻的向往,对封建家长制的抗议。内容小结主题归纳这首乐府民歌通过叙写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有力揭露了封建礼教,特别是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同时讴歌了焦仲卿和刘兰芝为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精神,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之情。深入探究1.刘兰芝形象有哪些动人之处? 美丽、聪明、勤劳、善良、知书达礼。诗的一开头,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铺排,立即令读者对她产生聪明、知书达礼的印象。随着故事的展开,刘兰芝的形象不断得到充实和加强。如“指如削葱根,

12、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表现了她出众的美丽。下文写县令、太守纷纷派人到她家求亲,也从侧面表现了她的品貌远近皆知。又如“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等,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她向焦母辞行时,虽然对焦母不无怨言,可最后还是说“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与小姑告别时,则说“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温柔的话语体现出她的善良、懂礼。 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动。仲卿送她回家,两人告别时,她自比“纫如丝”的“蒲苇”,将仲卿比作“无转移”的“磐石”,以此表明她忠于爱情的心意,后来她确实做到了。回到娘家后,县令、太守两家先后来求亲,都不能令她动心。最后在拒婚不成

13、的情况下,以死捍卫了她与仲卿的爱情。 不卑不亢,头脑清醒,行动坚决。诗前小序里说她“为仲卿母所遣”,可是,从诗歌一开头兰芝向焦仲卿提出请求的话语来看,完全是她不堪忍受焦母的无理指责而主动要求回娘家的口吻。这是长期忍让、顺从后的爆发,她的话里有委屈、不满,又坚决有力,毫无伪饰。后来焦母也对仲卿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兰芝与焦母作别时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同样让读者隐隐体会到兰芝骨子里的自由天性。后来面对兄长的逼嫁,兰芝更进一步表现出清醒、坚决而不露声色的性格特征。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孔雀东南飞并序最大的艺术成就。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

14、,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 (古诗源卷四,沈德潜按语)。在贯串全篇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兰芝对焦仲卿、焦母、小姑、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不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有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同样,在焦仲卿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爱情、明辨是非、诚实而又软弱的性格。此外,简洁的人物行动刻画和精练的抒情性叙述穿插行文,比兴手法和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都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2.诗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如何完成的?诗篇开头首先借孔雀起兴。“孔雀东南飞

15、,五里一徘徊”,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的爱恋之情;其次以孔雀失偶、留恋徘徊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统摄全篇的作用。最后一段,在焦、刘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朝夕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焦、刘夫妇不朽的爱情,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梧桐、鸳鸯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自由、幸福必然到来的信念,这是焦、刘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出无比灿烂的光辉,使全诗的主旨有了质的飞跃。3.诗中比兴手法和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什么作用?不同意。无论如何

16、,焦仲卿对爱情是忠贞的,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反抗是彻底的。只是在面对爱情与孝道的冲突时,有时显得无能为力。而这也正表现了仲卿的善良与无奈:一方是自己钟爱的妻子,一方是自己敬爱的母亲。在这二者之间做取舍,实在太难。有人说他反抗不彻底,这实在是一种误解。多年以来,兰芝一直忍辱负重,而仲卿又何尝不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其中的酸苦比起兰芝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兰芝尚有可倾诉的对象,而仲卿呢?他向谁去诉苦?向谁去叫屈?如果兰芝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那么仲卿的行为则更令人叹惋。仲卿最终选择了殉情,他违背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伦理,自缢于庭树,兑现了自己生前的誓言,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应该说,仲卿和兰芝一样,骨子里是充满反叛精神的。(观点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4.有人认为焦仲卿性格软弱,你同意吗?自缢 (y) 箜篌 (knghu) 公姥 (m ) 槌 (chu)床伶俜 (lngpng) 绣腰襦 (r) 葳蕤 (w iru) 遗 (w i)施玳瑁 (dim o) 纨 (w n)素 拊 (f)掌 窈窕 (yotio)便 (pin)言 否 (p)泰 鹄舫 (hfng) 龙子幡 (fn)婀娜(nu) 踯躅 (zhz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