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心理健康教育

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0.26KB
约2页
文档ID:280145586
《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心理健康教育_第1页
1/2

《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由ajing79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第八章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有利于 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有利于儿童青少年社会化与人格的健全发展;有利于提 高学校日常教育与教学工作的成效 在本章中我们将集中讨论心理健康的标准, 中小学生常 见心理困扰、 心理障碍及其成因, 介绍心理评估的主要手段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与 方法 本章重点: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意 义、心理评估的方法、心理及其原则、心理的方法等 本章难点:中小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术语及其标准、心理评估方法、心理方法 等一、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二、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一、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一)确立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什么是“心理健康”?国内外学者对此尚无一个公认的界定 意见分歧源于人们确立心 理健康标准的依据不同有代表性的依据有以下几类。

1.统计常模 假定人的各项心理特质(智力、乐群性、支配性等)的测量值在人群中接近正态分布, 即当一个人的某项心理特质的测量值接近总体平均数时, 他在这一方面就是正常的、 健康的; 另一个人的同一项心理特质的测量值若偏离总体均值较远, 他在这一方面就是异常的、 不健 康的,这一判断依据意味着,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是健康的行为,偏离大多数人的行为则是不健康的行为 这一判断依据不总是合理的,因为按此项依据判断, 极聪明的人,极快乐的人 都属于心理异常的人这种看法显然是不适当的 2.社会常模 一个人的行为如果符合社会规范、得到多人认可,就被判断为健康的,正常的,偏离社 会规范的行为就被判断为异常的、 不健康的 由于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通常也是多数人的行 为, 社会常模依据与统计常模依据就会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 不过根据对某个社会的顺从性 来判断健康与否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因为被一个社会视作正常的行为,可能被另一个社会视 作异常行为,在同一社会内,社会规范也会随时间推移而发生改变还有人指出,不但个人 可能是不健康的,而且有时社会及其主导价值、规范也可能是病态的 3.生活适应 生活适应良好者就是心理健康的;适应困难、干扰了个人或社会康宁者就是不健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2页 共2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第 2 页 共 2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