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下课件

上传人:夏日****8 文档编号:279772245 上传时间:2022-04-20 格式:PPTX 页数:88 大小:563.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展心理学下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发展心理学下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发展心理学下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发展心理学下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发展心理学下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展心理学下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心理学下课件(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依附实验与恋爱的关系依附实验与恋爱的关系 将母婴引入一间有玩具的房间,观察母亲离开一会儿再回来过程中婴儿的反应,发现了四种典型的表现:安全型依附。安全型依附。母欲离去时婴欲挽留,表现出不快乐,母不在时无心玩玩具,母回来后张手希望被抱,被抱一会儿后就要下地接着玩儿。这样的婴儿长大后在恋爱中表现较好,包容、谅解、易相处,尊重爱人,不论你需要个人空间还是亲近时,他/她都可以给你。逃避型依附。逃避型依附。母欲离去时婴无反应,母回来后也无反应,通过仪器发现婴儿也有焦虑情绪,只是不表露出来。这与母婴平时的相处经验有关,婴儿学会了不期望母亲能长时间相伴。这类的恋人,表现为比较冷漠,但是内心很需要爱情,只是

2、不知道该怎样去爱,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网络等其他非面对面的渠道寻找感情。焦虑型。焦虑型。不安全型依附。母欲离去时婴哭喊不从更甚,母回来后还要打母亲,很久之后才会安静下来,边玩边看着母,怕母亲再离去。给予这类恋人的忠告是:首先懂得怎样当一个快乐的单身,才能在关系中找到快乐。紊乱型依附。紊乱型依附。母欲离去时婴表现慌乱,不知道该怎么办,母回来后亦不知道该怎么办,有时会出现张开手要抱的同时后退不让母接近。因为婴儿希望爱的对象母亲,也是造成其痛苦的对象,爱恨交织。这种类型的恋人一般受伤很多,分手时常会做出比较出格的事,致命吸引。 第第三三节节幼幼儿儿期期心心理理发发展展游戏游戏互动互动 实物(模仿)实物(

3、模仿) 象征性;童年(少年)规则性为主象征性;童年(少年)规则性为主言语言语3 3岁掌握母语发音:幼儿期是口语关键期岁掌握母语发音:幼儿期是口语关键期记记忆忆无意识记忆为主,有意识记忆迅速发展无意识记忆为主,有意识记忆迅速发展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开始发展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开始发展形象记忆为主,词语的记忆发展起来形象记忆为主,词语的记忆发展起来思思维维思维的具体形象思维的具体形象抽象逻辑思维获得初步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获得初步发展认知发展过程的趋认知发展过程的趋向向1 1、由近及远;、由近及远;2 2、由表及里;、由表及里;3 3、由片面到比较全面;、由片面到比较全面;4 4、由浅到深;、由浅

4、到深;5 5、由绝、由绝对到相对,由自我中心到脱中心化对到相对,由自我中心到脱中心化自我意识自我意识自我自我评价评价能力能力依从成人评价依从成人评价 开始有独立的评价开始有独立的评价对外部行为评价对外部行为评价 内在品质评价内在品质评价简单、笼统评价简单、笼统评价 较为具体的评价较为具体的评价主观情绪评价主观情绪评价 初步客观性评价初步客观性评价道德判断与道德判断与发展发展皮亚杰的道皮亚杰的道德判断阶段德判断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前道德判断阶段(4 45 5岁)接受结果,不能判断岁)接受结果,不能判断他律道德(他律道德(4 4、5 57 7、8 8)注意规则、后果,不考虑动机)注意规则、后果,不

5、考虑动机自律道德(自律道德(9 91010以后)不盲从,即结果又动机以后)不盲从,即结果又动机柯尔伯格的三柯尔伯格的三个时期个时期习俗前水平;习俗水平;习俗后水平习俗前水平;习俗水平;习俗后水平第三节第三节 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岁岁执拗执拗成人破坏其内在模式,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成人破坏其内在模式,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垒高垒高喜欢把物体垒高,然后推倒,再重垒,以此建立三维空间感觉喜欢把物体垒高,然后推倒,再重垒,以此建立三维空间感觉色彩色彩开始对色彩产生感觉和认识,并开始在生活中寻找不同的颜色开始对色彩产生感觉和认识,并开始在生活中寻找不同的颜色语言语言开始对句

6、子表达的意思感兴趣,并重复或模仿他人的话开始对句子表达的意思感兴趣,并重复或模仿他人的话诅咒诅咒发现语言是有力量的。发现语言是有力量的。追求完美追求完美从审美发展到了对事物完美的追求。从审美发展到了对事物完美的追求。剪贴涂剪贴涂真正开始有意识地使用工具真正开始有意识地使用工具藏、占有欲藏、占有欲开始强烈感觉占有、支配自己所属物的快乐。物品的交开始强烈感觉占有、支配自己所属物的快乐。物品的交换从此开始。换从此开始。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不断追求不断追求“为什么为什么”打破沙锅问到底打破沙锅问到底岁岁婚姻婚姻人际关系敏感期真正展开。最早要和父母结婚,之后会人际关系敏感期真正展开。最早要和父母结婚,之后会

7、“爱上爱上”一个一个伙伴。伙伴。出生出生开始询问自己从何处来?这是儿童安全感期最早的来源。开始询问自己从何处来?这是儿童安全感期最早的来源。情感情感不仅开始表达感情,而且关注别人是否爱他。对父母的情绪反应非常不仅开始表达感情,而且关注别人是否爱他。对父母的情绪反应非常敏感。敏感。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从一对一交换玩具和食物开始,到寻找相同情趣的朋友并开始相从一对一交换玩具和食物开始,到寻找相同情趣的朋友并开始相互依恋。互依恋。审美审美开始对自我和环境有审美要求。尤其女孩子对自己的衣着和服饰产生开始对自我和环境有审美要求。尤其女孩子对自己的衣着和服饰产生浓厚兴趣。浓厚兴趣。数学概念数学概念对数名、数量

8、、数字产生了兴趣。只有三位一体地掌握,才算掌对数名、数量、数字产生了兴趣。只有三位一体地掌握,才算掌握了数的概念。握了数的概念。身份确认身份确认开始崇拜某一偶像,积累未来成人时的人格特征。开始崇拜某一偶像,积累未来成人时的人格特征。性别性别对性别以及对自身身体的认识基本来自于观察,如同认识眼、鼻、口对性别以及对自身身体的认识基本来自于观察,如同认识眼、鼻、口一样,态度很客观。一样,态度很客观。绘画、认字、音乐。绘画、认字、音乐。岁岁婚姻婚姻岁以后选择伙伴的倾向性非常明显。岁以后选择伙伴的倾向性非常明显。书写书写对符号、书写文字符号产生兴趣。对符号、书写文字符号产生兴趣。数学逻辑数学逻辑对数的序

9、列、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对数的序列、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产生兴趣。产生兴趣。社会性兴趣社会性兴趣开始积极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权开始积极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权利,喜欢遵守和共同建立规则,形成合作意识。利,喜欢遵守和共同建立规则,形成合作意识。动植物、实验、收集动植物、实验、收集开始热烈地吸收一切来自开始热烈地吸收一切来自自然界的知识。自然界的知识。幼儿期的年龄范围是3-6岁。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幼儿的游戏幼儿的游戏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一、关于游戏的理论一、关于游戏的理论 (一)精力过剩论:主要指人需要活动的倾向,将剩余精力用于游戏活动。(二)精神分析论:主要指通过游戏主动控制情境,以调节情

10、绪、释放焦虑、补偿愿望。(三)练习论:游戏是对未来生活所必需的技能的排演和练习。(四)重演论:通过游戏重演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这是套用进化论的思想。(五)娱乐论:通过游戏获得愉快,以解除紧张、恢复健康。 (六)认知论:游戏是一种同化过程,儿童的认知水平反映在游戏活动中,如幼儿前运算阶段的特点反映在象征性游戏中。 二、儿童游戏的发展二、儿童游戏的发展 (一)儿童游戏的特点 1、2岁婴儿的游戏是实物游戏,婴儿末期以模仿性游戏为多。2、幼儿游戏的主要特点幼儿的游戏是象征性游戏象征性游戏,象征性地使用替代物进行假装游戏。(1)要有现实的替代物,替代物与实物形状有某种相似性。(2)活动和操作与人们的有目

11、的的行为有类似性。(3)游戏的动机主要在于活动过程,而不重视结果。(4)具有想像的特点,如骑竹竿,竹竿似“马”的性质寓于“骑”中,从而有骑马的想像。(5)具有概括性质,在游戏中体现某一类活动的一般行为。3、童年儿童游戏的主要特点 童年儿童游戏是规则性游戏。规则性游戏。(二)游戏的社会性发展 1、独自游戏;2、平等游戏;3、联合游戏;4、合作游戏;三、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三、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一)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二)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三)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四)培养健全的人格;(五)增强体质。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幼儿期的认知

12、发展幼儿期的认知发展 一、言语的发展一、言语的发展 言语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掌握的最复杂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的交流工具,它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幼儿期是儿童言语能力发展迅速的时期,是儿童增加词汇数量最快的时期,是口头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期是儿童言语发展的具有关键性时期。(一)词汇的发展 1、词汇量的增加3岁词汇量有1000左右,6岁3000左右,7岁4000左右。 2、词汇内容的丰富和词义的深化 3、词类的扩展:幼儿掌握各类词汇数量中名词最多,其次是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二)语法结构的发展 第一,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 第二,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第三,从无

13、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 (三)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1、从对话语向独白语发展 2、从情境语向连贯语发展 二、记忆的发展二、记忆的发展 (一)幼儿记忆容量的发展(二)幼儿记忆特点的发展趋势 1、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 2、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 3、形象记忆与词语记忆 (三)记忆策略形式 (1)记忆策略的发展 这一过程被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没有策略,多为5岁以前的儿童;二是过渡阶段,一般为57岁儿童,其特点是自己不能主动运用策略,但经过诱导可以运用;三是能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10岁以后记忆策略稳定发展。(2)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 幼儿能运用的记忆策略有:视觉复述策略,即不断地注视目标刺激,以加强记忆;特征定位

14、策略,即“捕捉”突出特征,以便于记忆;复述策略,即不断重复需要记忆的内容。三、思维的发展三、思维的发展 (一)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 1、具体形象性 2、不清晰性和易变性 3、具有符号功能 4、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 (二)抽象逻辑思维获得初步发展 1、幼儿提问类型的变化2、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 1、从依从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有独立的评价;2、从对外部行为表现的评价向内在品质评价转化;3、从简单、笼统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具体的评价;4、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向初步客观性评价发展。(二)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

15、展 研究者将儿童自我控制活动区分为4种类型:1、运动抑制,即学会抑制某些行动,学会停止动作;2、情绪抑制,即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3、认知活动抑制,即能够按问题的难易程度做出适宜的反应;4、延迟满足,即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二、道德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积极行为及趋向。亲社会行为也称利他行为,表现为分享、合作、帮助、救助等。研究表明,1岁以内的婴儿就出现分享;2岁左右可以主动助人;4-6岁儿童分享、助人行为都岁年龄增长而提高;7岁儿童能识别他人潜在的困难线索等。一般研究都认为儿童的助人、合作等亲社会行为岁年龄增长而增加,也有的研究发现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年龄增长之间并不

16、存在必然的联系。攻击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具有敌视性、伤害性或破坏性的行为。攻击行为也称侵犯行为,它表现为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以及对他人权利的侵犯。美国心理学家哈特普把攻击行为分为工具型攻击和敌意型攻击。所谓工具型攻击乃指儿童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做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敌意型攻击则是以人为指向的,采用嘲笑、骂人等言语指责,其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研究发现,年龄较小的儿童以工具型攻击为主。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控制需要多方面的措施,常用的控制措施有:改善儿童所处的环境条件;教给儿童减少冲突的有效策略;增加对攻击行为有害后果的了解;发挥榜样的作用等。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性别角色是儿童对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四、同伴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首先,同伴交往促进了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 其次,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式。 第三,同样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第四,同伴交往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成人,尤其是父母亲,一定要珍惜儿童的伙伴关系,千万不能阻止或粗暴干涉。五、第一反抗期 这就是第一反抗期,大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