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ss****g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85.70KB
约8页
文档ID:279651310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_第1页
1/8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 (国教督办函〔2016) 36号)、《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 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国教督办〔2016) 3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 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2016年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浙政教督办(2016) 22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的实际办学情况做出自我评估一、办学基础能力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是一所由浙江省水利厅举办的全口制公办高等职业学院,前身 是创建于1959年的浙江电力技工学校,学院立足浙江,依托水利行业,以大土木类专业为 主体,以水利水电、建筑艺术类专业为特色,相关专业协调发展,培养面向生产、建设、 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全国文明单位学院分为校本部、城北校区和临江校区,其中校本部位于萧山区高教园,三个校区占 地面积合计665911平方米(99& 87亩),总建筑面积17. 68万平方米,拥有设施完备、 功能齐全的教学楼、实训楼、行政楼、图书馆、体育馆、餐厅、运动场等教学生活用房。

学院图书馆中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分别达到40.2万册和46万册目前设置水利工程系、 建筑工程系、机械与电气工程系、工程与经济管理系、艺术设计系、基础教学部等教学部 门,开设水利工程等21个专业同时,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办学渠道,已 与美国贝茨技术学院开展合作办学项目并成功招生学院积极筹措办学经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入产出效益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国 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社会捐赠经费、学杂费等事业性收入国家 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逐年递增,2013年投入5201.29万元,牛均拨款为0. 94万元;2014 年投入6755. 6万元,生均拨款为1.17万元,2015年投入8846. 7万元,牛均拨款为1. 51 万元,是浙江省内唯一一所按照普通本科院校生均拨款标准安排财政预算的非国家示范性、 骨干高职院校学院建有16个校内实训基地和386个联系紧密的校外实习基地,其中中央财政支持实 训基地2个、浙江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3个、全国水利类专业重点实训基地1个,校内实 践基地生均工位数1. 4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达到5104. 24万元,生均教学仪 器设备值从2013年的0. 75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0. 87万元。

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水利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是首批水利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荣获国家劳动 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高技能人才培育突岀贡献奖”学院以“数字校园”向“智慧校园”转变为抓手,以三大平台建设为基础,实现数据 共享、应用集成、核心交换;以精准管理为目标,通过建设教务管理系统、顶岗实习系统、 办公系统、学工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迎新离校系统、 校园一卡通等工程,全面实现学院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学院网络以星形为结构,千兆入网,实现信息网络校园全覆盖,IPv6全支撑的安全、稳定、快捷的基本结构目前校园 教学区的网络信息点数2714个,教学资源总量7570GB,每百名学生拥有终端计算机约30 台双师”队伍建设学院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加强骨干教师培养,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 高教师水平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52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87人,具有硕士 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学位154人,占专任教师比例70. 19%, “双师型”教师171人,占专业 专任教师比例80%学院共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浙江省优秀教师2人,浙江 省教坛新秀3人,全国水利职教名师4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 9人,浙江省 水利厅“325拔尖人才工程” 6人,浙江省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5人,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 教师7人。

学院注重师资队伍管理提升,从“三维度”和“三梯度”两个角度建成教师培养培训 体系三维度”是指从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三个维度提高 教师能力;“三梯度”按照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名师名家三个递进阶段实施青年教师“导 师计划”、骨干教师发展“加油站”和名师名家“打造工程”等,同时通过“师范教育+ 企业实践”、助讲培养、国(省)培、博士进修、浙江省高校访问工程师、“五水共治千 人万项”服务、国(境)外培训等措施保证培养计划有效实施(如图1)•对象:新进教师和工 作三年内教师骨干教师•对象:学院教学名师和 专业带头人•措施:“师范教育+ 企业实践”、助讲培 养等•对象:学院教坛新秀、 教研室主任和其他教学 骨干•措施:国(省)培、博 士进修、浙江省访问工 程师等•措施:“千人万项”服 务、浙江省访问学者、 国内外学术论坛、国(境)外培训等图1 “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图学院积极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学团队培养模式,努力打造师徳高尚、教学水平高、 实践能力强、社会服务能力突出和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学院现有浙江省级教 学团队2个,院级教学团队19个学院组织全员教师开展职业能力培训活动,通过授课、 示范、微格教学、观摩等形式对教师进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组织校内外职教专家对 参训教师进行测评,2015年共有30名教师参加培训,全部通过考核。

学院精心组织国培、 省培项目累计达到80多人次学院实施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提升计划,依托与行业企业 共建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建立高水 平“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共23个学院鼓励教师参加企业行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开 发,帮助企业科技攻关和解决管理问题学院安排教师到“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的 浙江省高校访问工程师累计达18名,在2015年省访问工程师校企合作项目评审中获得二、 三等奖各1项的好成绩15位教师参与浙江省“五水共治” “千人万项”服务学院落实 全体专业教师定期下企业锻炼制度,每五年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学院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专兼结合”互动发展学院聘用一批具有丰富工作实 践经验、又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三年來学院共 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总额357.17万元,兼职教师授课I]寸数占总课I]寸的比例达20%以上 学院专门开发面向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网络培训项目,内容包括师德师风、职教教学 特点、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方案设计和实施等,2015年兼职教师共完成网络培训20 门课、1000学时的任务。

学院继续实施水利厅厅属单位中报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人员到校兼 职授课(讲座)制度,2015年共举办讲座20人次,相关专业实务前沿知识被引入课堂教 学,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学院开展“1+1”校内专任和校外兼职共同授课研修和 结对60对,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优势互补学院探索兼职教师教学改革模式创新,实现兼 职教师和专任教师互动发展,提升教学团队合力三、专业人才培养学院紧紧围绕我省区域经济社会和现代水利的发展,按照“改造传统专业,拓展新兴 专业”的思路,开设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水利工程、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工程 造价、会计与审计、建筑设计技术、环境艺术设计、发电厂及电力系统、机电一体化技术 等21个专业,契合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同时,学院根据市场需求和人才发展要求,以 第三方对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调查数据为依据,完善专业动态 调整机制,引领专业建设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通过近十年的建设,学院现有中央财政 支持专业2个、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2个、浙江高职高专院校优势专业1个、 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特色专业3个、全国水利职业教育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5个学院以完善教学组织为突破口,形成了以“工学交替、任务驱动、分层递进”为特色, “一个专业一个模式、一个专业一种特色”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如水利工程专业形成 “三阶段四环节五交替”培养模式,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形成“理实融合,实践育人'全 程式'实践”培养模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形成“2+1双主体、互融合”培养模式,工程 造价专业形成“能力本位、双证融合”培养模式2014年,学院创建了基于现代学徒制人 才培养的水利综合改革实验班一一 “大禹班”,培养懂技术、会管理、善沟通、能吃苦的复 合型水利工程项目经理后备人才,已招收3届共90名学生大禹班”在校企联合培养实 施“六共同”方面(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共同制订学 生评价与考核标准、共同做好双师教学与管理,共同做好学牛实训与就业工作)取得突破, 已成为学院工程建设类专业基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典范学院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能力本位”为主线,试点专业改变以“知识为 中心”的学科性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课程体系),构 建形成以“能力为中心”的“四大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岗位迁移能力、 专业基本能力)平台课程体系在职业核心能力平台,将职业核心能力要素分离出来,与 传统公共基础课进行整合,增设“团队合作导论”、“职业沟通导论”等课程,并融入到整 个人才培养过程中。

通过教学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能力要素获取的途径和方法在其他 三个平台,以能力项目为载体,将具体职业核心能力要素分解落实到每门课程中,制定每 学期达到的能力标准,全程实践训练、测评能力或考取相应岗位证书,实行“知识和能力 考核并行”,通过课程项目训练和测评,每年测评通过率达95%以上,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得到提高2014学年,学院开始实践纯理论课81门(占比13. 08%),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 418 n (占比67.53%),纯实践课120门(占比19. 39%),其中实践教学时数比例占总学时 达53. 7%,每个专业顶岗实习不少于6个月学院通过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和终端移动 平台对每一位顶岗实习的学生实施动态管理,加强过程化管理和过程化考核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学院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努力构建 优质高效课堂,不断增强课堂育人的吋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学院分学年制订并实施《课 堂创新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探索学分制改革,控制学分总量,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全面减 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学分达到41.7%,积极实施分层分类教学课程达39. 2%,探索小班化 教学课时达40. 5%o推进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改革,34门专业核心课程考核采用“知识(Knowledge) +技能(Skill) +态度(Attitude)”的形成性考核模式试点。

其中,知识 的考核通过校企合作研发的无纸化自主考试系统进行,该系统具有学生自主预约考试时间、 系统随机组卷、无人监考、自动评分与成绩分析等功能,实现考教分离54位教师近70 门课程教学开展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试点启动建设院级精品开 放课程,建设微课120余门,带动SPOC平台、智慧教室等信息化软便件环境建设,课程教 学信息化水平迅速提升,移动应用在教学中开始试点并逐步推广,教师在各级各类信息化 教学比赛中屡获佳绩学院重视构建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结合学院师资测评工作积极探索“测、做、评” 相统一的课堂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继续推进符合高职特点又具有学院特色的督导评价、 学生评教、教师自评互评、学院领导引导性评价、中层干部管理性评价和企业评价“六位 一体”评价体系建设2013学年至2015学年学生网络评教率分别达到96.50%、99.11% 和98. 66%, 2015年学院较好地通过了浙江省教育厅的教学巡回诊断检查四、学生发展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人数5885人,主要分布在水利大类专业、土建大类专业、制造 大类专业、艺术设计类专业、财经大类专业、电子。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