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的诗意

上传人:学**** 文档编号:279603595 上传时间:2022-04-2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行的诗意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行的诗意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行的诗意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山行的诗意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山行的诗意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行的诗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行的诗意(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山行的诗意 (1) 山行的诗意杜牧山行诗意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述和赞美深秋山林风景的七言绝句。下面我为大家探寻整理了杜牧山行诗意,梦想对大家有所扶助。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 杜牧解释山行:在山中漫游。寒山:深秋节令的山。石径斜:石头铺成的小路弯曲而上。斜:此字读xi ,为倾斜的意思。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的地方,指高山的深处。坐:由于。霜叶:枫树的叶子经秋霜之后变成红色。红于二月花:比二月开的花还要红艳。解读翻译深秋节令,我沿着石头铺成的弯弯斜斜的小路上山,白云飘荡的地方,隐朦胧约有居住的人家。我把车儿停下来

2、,只由于爱好枫林入夜的风景,霜染的枫叶红艳美观,好过二月的鲜花。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呈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齐,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那么处于陪衬地位。简朴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陪衬作用的。“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响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向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

3、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那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这样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齐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务必会有另一种风景。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终究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述蓄势勾画枫林所在的环境。“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一样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猛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会意这

4、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那么是入夜之景。(2)正因入夜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彼此辉映,枫林才特别美观。(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入夜,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爱好之极。(4)正因停车甚久,查看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透过前后衬托,已经为描述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爱好枫林的理由。“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概括呈现出来了。诗人惊喜地发此刻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

5、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秀美。难能难得的是,诗人透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强烈的、活力勃勃的景象。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表达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结笔力写出来的。不仅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秀美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风景的一片面,有了这种景象,才更

6、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全诗构思别致,布局精良,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精神发越。兼之语言明畅,音韵和谐。(2) 山行的诗意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所写,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下面是沁园春长沙教案,接待参考!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目的一、品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沉重的意境,感受抒情仆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才能。二、背诵全词。教学设想一、教时:1课时。二、重点与难点:诗词赏识与评价。三、学法指导:诵读入境,赏识诗意;联想对比,鉴赏评价

7、。四、教具打定: 1.投影片2.录音带:范读带、配乐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热爱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赏识的是长沙。 (板书课题)2、简介词的学识:词,又称长短句。词最

8、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步跟音乐分开,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由于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二、诵读鉴赏 1、整体感知,熟谙内容播放范读录音磁带,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生齐读,熟谙内容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

9、情仆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理清思路:(见预习提示)明确: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梦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初步概括形象特征:(外观其行,内察其心)明确:独立深思,忆旧言志。自由朗读,试行背诵。(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检查背诵,若不能背,说明理由可能是没有进入意境;若能背,指出还要深入体会,概括把握情感特征。3、鉴赏评价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仆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入体会,概括把握情感特征。联想设疑,制造悬念: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

10、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独立”这个词,犹如不符合毛泽东豪迈、潇洒的天性,是不是降低了词的作风?巩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仆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孤独的诗人最见天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边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空气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

11、,诗人南下广州接办农人运动讲习所(参见p171解释背景说明),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要深入体会抒情仆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参见练习三提示: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那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借景抒情、哪些地方是直抒胸臆、哪些地方是怀人忆事抒情?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说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a.“看”统领的借景抒情写到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体会到

12、怎样的意境? 议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调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假设让你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毛泽东眼中的秋景的特点,理应怎么说呢?(色调斑斓、活力勃勃、美不胜收)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调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宏伟中律动着勃

13、勃的活力,扫尽千古悲秋之气。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提示:假使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慨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扬,生命终结;苍鹰孤独地旋转,小鱼无力地漂游;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明确: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切。(板书:诗人、关切天下)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喜欢的积极情感。(板书:读出关注)b、“怅”、“问”直抒胸臆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究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

14、思量。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遍的诗人,而是一个关切天下的哲人。(板书:哲人) 朗读提示:要读出深思。(板书:读出深思)c、“携”、“忆”、“记”怀人忆事沉重的思量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头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15、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赶军阀张敬尧的运动。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议论:“携”、“侣”“同学”说明人物关系亲近团结。 “峥嵘”、“稠”说明时代特点,艰苦时世反衬人物的发愤有为。“恰”引起的铺叙说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切”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梦想。 明确:忆的沁园春长沙教案 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