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教学设计

上传人:f****i 文档编号:278360129 上传时间:2022-04-1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825.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延安》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回延安》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回延安》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回延安》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回延安》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回延安》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延安》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回延安教学设计(2课时)教学目标:1. 感知这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2. 朗读这首诗,把握其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3. 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教学重难点:朗读这首诗,把握其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扣住标题,悬念导入1. 延安是中国的革命圣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这里生活、工作、战斗过十余年,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诗人兼剧作家贺敬之为延安写下一首诗歌回延安。通过标题,我们可以推测,他若干年前在延安待过,当他再次回到延安,又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歌。设计说明:从革命圣地延安导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

2、、 朗读诗歌,初探情感1. 学生自由朗读2. 抽生选读诗节3. 听音频,对比异同关注字音:盏 登时 糜子 油馍 脑畔 眼眶关注节奏:(例如) 小结:这首诗歌读起来直白、热烈、豪迈,作为一篇叙事诗,在叙事的过程中渗透情感,别有一种味道。设计说明:多种形式的诗歌朗诵,可帮助学生正音、正节奏,初步感知作者情感,为下面的环节作铺垫。三、 概括要点,梳理情感线索1. “回延安”,作者在每个部分侧重续写了什么内容?情感有怎样细微的变化?请概括梳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和细微情感。方法:学生朗读课文,圈画概括,分享交流,教师总结。预设:重返延安激动喜悦追忆成长感激怀念欢聚畅谈喜悦感动面对新貌自豪赞美继往开来赞美热

3、爱(豪迈之情)2. 你能从上面的概括中发现本诗的叙述线索吗?明确:以回延安为叙事线索,按照“重逢回忆赞美展望”思路展开抒情。总结:诗叙述了作者若干年后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忆,表达了作者回到延安的喜悦、激动、感激、怀念、兴奋、感动、惊叹、自豪、赞美、热爱之情。设计说明:概括诗歌内容,提炼作者情感,训练学生筛选概括的能力。四、 聚焦“延安”,体悟情感内核1. 当年的“我”为什么要去延安?延安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我”和延安有怎样的关系?请从第二部分忆延安中寻找相关信息,结合关键语句进行分析。预设:“家”“亲山亲水有亲人”“母亲”温馨美好(追问:母亲一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肩膀上的红旗手中

4、的书”在延安斗争、学习、“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踏上革命征程补充: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和剧作家。15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7岁入党。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曾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1946年离开延安奔赴人民解放军抗战的新战场。小结:对于“我”来说,延安是家和母亲一样的存在,她养育了我,送我踏上革命的征程。2. 诗人这次回到延安见到了什么?请结合全诗,筛选提炼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归类明确:人:老爷爷、团支书、社主任、娃娃们、亲人等事:亲人相迎、欢聚一堂等物:黄土、红旗、白羊肚手巾、红腰带、米酒、油馍、木炭火、窑洞

5、炕、白窗纸、红窗花等景:延安的旧貌:枣园、窑洞、宝塔山、柳林铺、杜甫川、杨家岭、延河等,延安的新貌:楼道、街灯、电灯、绿树等3. 这些人、事、物、景构成了一组组形象,显示出陕北独有的民俗民风。再度诗歌,反复品味,思考这些人、事、物、景有怎样的关系?明确:那些物是陕北的特有风物,有着浓郁的地域风情,那些人是彰显了淳朴而积极昂扬的精神面貌。那些景是革命起源壮大的重要之地,是红色精神的集中呈现,是革命取得胜利之后的崭新面貌。小结:那一捧黄土,孕育出一群淳朴又有原始生命力的乡民,造就了陕北特有的地域文化,而特殊的时代背景,又让他浸染了革命气息,成就了延安精神的红色之魂。是这样的一方水土,这样的一群人,

6、铸就了这样的一个延安。4. 除了回忆中的延安和眼前的延安,还有作者心中的延安,那么作者心中的延安是怎样的?只是一个地名吗?预设:延安象征着一种精神图腾,是生生不息的革命火种。延安寄托一份不竭的希望,是自由富足的美好未来。补充: 贺敬之于1956年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大会期间,诗人受到革命老区人民的热烈欢迎,目睹延安城的新面貌,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回延安。总结:延安并非作者的故乡,但是我们从标题中的回字吉他回延安,一路见到人事物景的心路历程,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严这份后土炽热的爱。为什么他对这片土地爱得如此深沉?因为延安已经作为一种精神符号根植在他的心中,那里养

7、育他成长,带给他母亲和家一般的温暖。对他而言,延安象征着精神图腾,寄托着不竭的希望。设计说明:通过聚焦延安这一核心意象,品析诗人回忆中、眼前、心中的延安,层层深入,结合背景进一步体会作者炽热的感情,并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的核心内容。五、 板书设计回延安叙事 抒情重返延安激动喜悦追忆成长感激怀念欢聚畅谈喜悦感动面对新貌自豪赞美继往开来赞美热爱(豪迈之情)精神图腾六、 作业布置1. 完成练习部分2. 背诵诗歌1、2第二课时一、 体会诗歌反复抒情的作用1. 找出诗歌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并说出他们直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直接抒情:激动、欣喜想念感慨欣喜展望、惜别小结:诗人的感情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

8、变化二、 聚焦“信天游”,品味语言风格1. 了解“信天游”信天游:本是民歌的一种,属于山歌性质,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多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奔放热烈。2. 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富有浓郁的陕北风情,请找出其中的信天游特色。明确:每两句一节;节内押韵;比兴手法;口语化表达3. 分析具有地域特点的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效果(1)复习上一节课中文中穿插了陕北的山川、地名

9、,代表陕北地域特点的事物。(2)著名诗人臧克家谈回延安时说“这首诗情感浓烈,深切动人,极度欢乐的字里行间渗出生活的气息和乡土的美感。”你能读准诗歌中口语化的读音吗?明确:(3)诗歌中大量运用叠词。表现了陕北口语的特色,你能列举几个吗?明确:叠词:音韵和谐、陕北特色叠词:音韵和谐、陕北特色小结:陕北口语入诗,自然淳朴,接地气,更直白热烈地彰显诗人热爱延安、赞美延安的强烈情感。4. 分析诗歌的语言对诗歌的表达效果的作用,品析比兴手法明确:【比】:比喻【兴】:先说其他事务,引来要说的事物,即触景生情,托物起心,启发联想和想象。圈画批注诗中运用了比兴手法的句子,并品读其表达效果。预设:5. 除了比兴手

10、法外,文中还运用了其他修辞手法,请找出并简要分析。预设:夸张千声万声呼唤你,千万条腿千万之眼。第一句:一次一次的呼唤,表达对延安母亲的一片深情。第二句:诗人迫切想一次把母亲延安的新貌看个够,表达对延安母亲变化的欣喜之情。拟人:旗飘飘把手招,沿河滚滚喊前进诗人眼中的延安是活生生的,表达了对养育自己的革命圣地延安,一往情深。小结:语言是为情感服务的。各种手法的运用,让两行一节的小小诗句,更具有丰富的内涵,并产生了感人的力量。设计说明:本环节聚焦“信天游”,品析语言风格。重点从陕北口语入诗、学习比兴手法。三、 师生共读,传递赤子情怀。1. 总结全文,归纳主题明确:回延安是一首形式和内容完美统一的典范诗作。诗人采取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续写他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表达对母亲延安炽热的眷恋和赞美之情。2. 师生共读1 男生语速快2 女生语速慢3 老师节奏轻快4 全体学生节奏明朗5 全体师生语调铿锵设计说明:师生共读,让课堂在情感的回味中收尾。四、 板书设计回延安“信天游”形式每两句一节节内押韵比兴手法口语化表达五、 作业布置1. 完成练习部分2. 背诵诗歌3-5六、 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