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精选

上传人:1824****985 文档编号:278356497 上传时间:2022-04-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5.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精选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精选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精选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精选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精选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精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精选(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地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课本110页) 1、地球的形状:球体。 2、生活中说明地球是球形的自然现象:(1)海边看到远处帆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月食现象等 3、能说明地球大小的数据: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7千米); 最大周长是4万千米; 表面积是 5.1亿平方千米 4、经纬线特点:(经纬线判别:一般情况,横纬竖经) 纬线经线 纬线经线 定义 在地球仪上,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指示方向东西方向南北方向 长度特

2、征长度不等,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极越来越短, 到极点缩为一点 所有经线长度相等形状除极点外,纬线都是圆圈所有经线都是半圆 5、主要的经线:本初子午线(0)、180。主要的纬线:赤道、北回归线(23.5N)、南回归线(23.5S)、 北极点(90N)、南极点(90S) 6、经纬度的划分和半球划分: 纬度经度 起止 度数 0O ( 0O纬线叫赤道)90 O N/S 0O ( 0O经线叫本初子午线)180 O 代号北纬N,南纬S 东经E,西经W 如何区分区分南、北纬(两种方法): 1、赤道(0O纬线)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 赤道以南为南纬(用“S”表示); 2、纬度向北递增为北纬N, 纬度向南递

3、增为南纬S。 区分东、西经(两种方法): 1本初子午线(0O经线)以东为东经(用“E”表示) 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 (用“W”表示); 2、经度向东递增为东经( E ), 经度向西递增为西经( W ) 半球划分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20 O W和160O E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20 O W向东到160O E为东半球(20 O W0 O160O E); 20O W向西到160O E为西半球(20O W180O160O E) 7、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赤道(0 O) 8、利用经纬网定位。 参照地

4、理填充图册第12页第十题、十一题,要会判断某点的经纬度及两点相对位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运动形式分自转和公转)(课本1115页) 1、地球的自转 地球运动旋转中 心 运动方向运动周期地理现象面对赤道面对北极面对南极 自转地轴自西向东逆时针顺时针 一天 1、昼夜更替 2、时间的差异 3、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记忆口诀:“北逆南顺” 2.地球的公转 地球运动中心运动方向周期地理现象 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 1、四季的变化 2、五带的划分(划分依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不同) 3、昼夜长短的变化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夏季最高、影子最短;冬季最低、影子最长)N

5、S (课本13页) 以北半球为例。二分二至点的日期、太阳直射点和昼夜长短情况: 二分二至点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日期 3.21前后 6.22前后9.23前后12.22前后 太阳直射点位置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 北半球昼夜长短昼夜平分昼最长夜最短昼夜平分昼短夜长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2、地球上的五带 划分依据:根据不同纬度地带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不同,划分为热带、 北温带、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5个热量带。 有阳光直射现象的地区:热带即南北回归线之间(23.5 O N23.5 O S); 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寒带(北寒带

6、和南寒带)即南极圈(66.5 O S) 以南、北极圈(66.5N O)以北 四季分明的地区:温带(北温带和南温带)即回归线和极圈之间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课本1628页) 1、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单位必先统一) 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课本19页) 比例尺的大小与所示区域的范围和内容详略程度的关系:图幅相同时, 比例尺越大,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大小详,小大略”)阅读方向:(1)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一般指向正北 (2)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一般地图:

7、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陡。(“密陡疏缓”) 观察右图据等高线的特点判断山体的不同部位: 山峰:等高线闭合,中间海拔高,四周海拔低; 盆地:等高线闭合,中间海拔低,四周海拔高 陡崖:等高线重叠的部分(如右图E处) 山脊: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数值低的地方凸出;(如右图F处) 山谷: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数值高的地方凸出(如右图D处) (区分山谷山脊的方法:看等高线凸出方向数值变化“低脊高谷”); 山谷处易形成河流,图中D处形成河流,河流走向为自西北向东南。 3、(课本27页)陆地表面5种地形类型:平原(

8、海拔一般低于200米,地形平坦,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一般用 绿色表示)、高原(海拔高于500米,外围较陡、内部和缓)、山地(海拔高于500米,具有耸立的山峰)、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丘陵(海拔一般在200500米之间,地势起伏较大) 4、地形剖面图相较于分层设色地形图和等高线地形图能更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 陡缓。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课本2944页) 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地球上七分是海洋(71%)、三分是陆地(21%) 1、看下图和课本最后一页世界地形图熟记各大洲和大洋的相对位置,能够看图填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七大洲:(面积由大到小记忆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9、亚洲(面积最大)、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跨经度最广)、欧洲、大洋洲(面积最小) 四大洋:(面积由大到小记忆口诀:“太大印北,四洋贯通”) 太平洋(面积最大)、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面积最小) 练习:参照课本第7页图 1.8 南 北半球的划分填出右侧图中的七 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重要的大州分界线: 大洲州界 亚洲和欧洲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和非洲苏伊士运河 南美洲和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亚洲和北美洲白令海峡 欧洲和非洲直布罗陀海峡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建造围海大坝等)。 2

10、、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会用大陆漂移说解释地理现象(如科学家在南极大陆发现了储量丰 富的煤炭资源) 3、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2)全球划分 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版块, 板块在不断的运动。(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世 界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熟记六大板块名称及相对位置(课本 42页图2.22):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阿 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澳大利亚大陆)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的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

11、震带 5、能够运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现象。 例如:(1)珠穆朗玛峰升高的原因: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不断地相互碰撞,使其不断升高(2)日本多地震的原因:日本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比较活跃, 所以多火山地震。 (3)红海不断扩张的原因:红海处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两板块不断发生张裂运动,所以红海 在不断扩张。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课本 4568页)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是短时间的、多变的、具有地方性。气候是长时间的、稳定的。气候的两大要素是气温和降水。 2、卫星云图上绿色陆地,蓝色海洋,白色云区,无云的地方一般是晴天 3、(右图表示西北风4级)风向(指风的来向)的判断:有风羽的一头指向就是风向。右图的风向是西北风风力的判断:一道风羽 =2级,半道风羽表示 1级,右图的风力是 4级风4、常用的天气符号(识记)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气温的变化 1 、气温日变化:一天中,一般 14时(午后2时)气温最高,日出前后气温最低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差) 2 、气温年变化:北半球陆地( 7月最高、1月最低)(课本53) 北半球气温:大陆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 8月最高,2月最低,南北半球相反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大雪 中雪小雪暴雨大雨中雨小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