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课程标准】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2、明确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一些重要改革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富国强兵、立封建促统一)(1)背景:①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②政治:兼并战争不断2)目的: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3)代表: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4)概况:措施意义①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②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①打击了贵族特权;②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发展;③使秦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2、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行汉化、促融合)(1)背景:①内迁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②前秦统一北方但迅速瓦解;③北魏439年重新统一北方;④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灾难,在长期冲突与交往中,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2)概况时期内容意义前期(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支持下)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后期(孝文帝亲政后)迁都洛阳、易服饰、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
①民族: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②经济: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知识补充: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严惩贪污均田制:(1)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2)条件:政府掌握支配大批的无主荒地(3)时间:485年(4)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缴纳赋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5)作用:①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抑制了土地兼并;②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③推动了北方内迁少数民族的汉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④为北齐,北周,唐沿用,为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1)原因:宗主督护制,宗主隐冒户籍,逃避赋役2)内容:以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以五邻为一里,设里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3)作用:三张制的实行,是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使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到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3、北宋——王安石变法(1)背景①统治危机:政治腐败,各地农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
②边患危机:游牧政权侵扰,边防压力(民族矛盾)③财政危机:北宋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但也导致冗兵冗官冗费④庆历新政: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改革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失败⑤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2)目的:富国强兵3)内容:王安石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4)评价:①作用: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②局限:因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而失败知识补充: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与作用:项目内容作用富国之法均输法要了解生产和需求情况,就近采购,以节省国家开支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市易法在开封设“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缺货时卖出限制了豪商、大贾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 时借钱或粮食给农户,加收20%的利息农民免受高利贷的剥削,官府也收入了大量利息募(免役)法州县出钱 募人充役,按户等征收募役费用使原来轮班充役的农民回乡务农,扩大了生产农田水利法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使各地的农田水利明显发展方田均税法清丈土地,根据土地肥瘠划分等级,作为交纳赋税的依据纳税土地增多,政府收入增加强兵之法将兵法精简裁并禁军,选拔将官,加强训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保甲法农户按保组织,闲时训练,战时作战增强了军事力量,减轻了财政负担保马法废掉牧马监,由民户代养官马节约了朝廷的大量开支,还降低了马匹死亡率军器监在开封设军器监,管理武器的制造军器的制造逐步改善,数量增加育才之法科举改革废除原来的科举考试,改以经义策论取士使王安石的革新思想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改革学校制度整顿太学,撰注《诗义》、《书义》、《周礼义》作为学生的必读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4、明朝——张居正改革(1)背景:①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②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2)内容:①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②裁减开支,清丈土地③改革税制3)评价:①作用: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②局限: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知识补充】一条鞭法(1)把田赋和繁杂的徭役、杂税合并统一征收;(2)把徭役部分地摊入田亩,既根据人丁又依照田亩征收;(3)田赋、徭役和杂税合为一条后,一律征银田赋,除政府必需的米麦仍然交实物外,其余以白银折纳;徭役,一律实行银差这就肯定了货币在赋税征收中的主导地位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变法图强、救亡图存)1、背景:(1)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2、戊戌变法(1)原因:①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②经济根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③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④思想基础: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康有为、梁启超主张:A、主张学习日本、俄国变革政治,避免波兰亡国的命运B、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2)时间:1898年6-9月。
3)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4)结果:戊戌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慈禧太后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5)评价: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②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③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知识拓展】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客观: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2)主观: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①维新派未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甚至把希望寄托在同样也是封建势力代表的帝党官僚身上②维新派对外国侵略者的本质缺乏深刻认识,甚至对西方列强抱有幻想③维新派自己既没有真正的实力,又完全脱离群众,甚至仇视农民革命④策略失误:变法的措施给自己树立的对立面太多、操之过急3、清末新政(1901年开始)(1)背景:统治危机日益严重2)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3)评价: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知识补充】清末新政:广义上的清末新政:1901-1911年,这10年清政府所进行的改革都称之为新政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狭义上的清末新政:指1901-1905年间,面临内外交困之危局,为实现王朝之自我救赎,晚清政府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涉及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运动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晚清改革、光绪新政4、民国时期的改革(1)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2)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民族复兴)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改革内容影响社会主义革命土地改革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新生政权,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中共八大总路线犯了“左”倾错误,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严重曲折,但也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2、 改革开放以来的改革(1)决策时间会议决策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2012中共十八大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2013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2017中共十九大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2019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
中共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在各方面更成熟更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显现2)内容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外开放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加入世贸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国企改革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所有制改革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五位一体改革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3) 评价①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②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跨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