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复习思考题

上传人:壹*** 文档编号:276767881 上传时间:2022-04-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心理学复习思考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管理心理学复习思考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管理心理学复习思考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管理心理学复习思考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管理心理学复习思考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理心理学复习思考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心理学复习思考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3、确定群体规模应遵循的一般原则(1)应根据工作任务的性质确定群体人数的下限,这个下限应保证能一般地完成工作任务。(2)应确定群体规模的最适当人数,这个人数能保证群体的工作效率达到最佳程度。(3)群体规模的上限应确定在这样的人数上,如果超过了这个人数,群体的工作效率会急剧下降。人数尽可能少=高效率34、 群体结构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群体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一些学者研究了不适当的扩大群体规模可能产生的问题: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群体资源的总量也增加,但这些资源不一都是有用的资源,如群体间的不同点也增多,因而成员各自的特长难以发挥。随着群体人数增多,成员参加活动的和得到奖励的机会减少。群体人数越多

2、,就越需要做大量的组织工作,以协调成员的活动。随着群体人数增多,群体成员之间的冲突也会增多。群体成员人数越多,成员之间彼此了解的程度就会越低。35、 社会助长作用与社会抑制作用 (1)观众效应:在一些场合,有别人在场时,工作效率会有明显提高,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助长作用。如领导视察;在一些场合,有别人在场时,工作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会大大降低,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抑制作用。 当作业比较简单,而且人们熟练程度较高时,会发生社会助长效应,否则,会发生社会抑制作用。(2)协同效应:协同效应指群体活动的效果不同于个体活动效果之和,协同效应可分为协同正效应和协同负效应。协同正效应指群体整体的产出大于群体成

3、员个人产出的总和。企业,学校。协同负效应又叫社会惰化,指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3)克服方法:要克服社会惰化现象,使群体工作产生协同正效应,必须明确每个成员的工作责任,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估制度。 36、 群体的从众行为 (1)从众的概念: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在群体压力之下,他会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群体标准保持一致,这种现象叫做从众或顺从。如指鹿为马 (2)产生过程:群体压力经过以下几个过程使成员产生从众行为a.合理辩解阶段;b.劝解说服阶段;c.攻击阶段;d.心理上的隔离阶段。(3)影响因素:a.情景:群体规模;群体凝聚力;个人在

4、群体中的地位;群体的人际关系;群体惩罚;情景的明朗程度b.个人因素:性别因素;智力因素;自信心;自尊心;社会赞许需要;情绪稳定性;个人的服从性和易受暗示性;个体已有的经验。c.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行为对个人从众的影响:“反从众者”的作用;群体成员态度改变对个人从众行为的影响;群体行为与个人行为的差距。 37、 群体内聚力与生产率关系 生产率高低排序:强凝聚力+积极诱导弱凝聚力+积极诱导弱凝聚力+消极诱导强凝聚力+消极诱导38、群体内聚力的测量 组织行为学中,测量群体内聚力的途径主要有五个:(1)测量群体内个人间的吸引力;(2)测量群体对个人的吸引力;(3)测量群体成员表示愿意留在群体内的意向;(4

5、)上述几种途径的综合运用。心理学家多伊奇(Deutsch)提出一个计算内聚力的公式: 群体内聚力=成员之间相互选择的数目/群体中可能相互选择的总数39、群体决策的优点和缺点 (1)群体决策的优点 :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避免主观片面性,提高决策的质量;有利于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有利于决策的贯彻执行。(2)群体决策的缺点:浪费时间;从众压力;少数人控制;责任不清。40、群体内人际关系的测量方法 (1)社会测量法:采用问卷的的形式确定群体中人们之间的好感、反感、冷淡等情绪关系,从而用图表或数学公式表现出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参照测量法:a.让群体成员进行相互评价b.为每人准备一个大信封,将

6、其他人对某个成员的评价全部放在大信封内c.只让每个成员看几个人对他的评价d.通过各成员的提名,可以发现群体中那些人有威望41、群体冲突与工作效率的关系A.建设性冲突处理得当,可以明辨是非,促进组织的改革与创新,带来积极的后果。B.破坏性冲突矛盾加剧,造成组织的混乱,给生产造成极大的破坏作用。第十一章42、 人的行为动力。 分为三种: 压力、诱惑力、驱力。(1)压力:外部迫使人去行动的力 。如法律、纪律 、规章制度、权威者的命令以及群体中的风俗、习惯、舆论等等,都会在人的心理上产生压力,从而推动人去行动。 如:迟到扣工资。外界压力之所以能推动人去活动,在于人企图摆脱或避免可能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状

7、态。一个人去做一件事的自觉性越低,那么他感受到的外界压力越大。所以,一个人在外界压力的驱使下去行动,往往是不自觉的、消极被动的。(2)诱惑力: 外部对人具有诱惑的目标吸引人去行动的力。外部目标对人的价值越大,对人的诱惑力也越大。如:饭香, 和谐的人际关系都会对人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因为这些都是人所向往所追求的。人在外界目标的诱惑下去行动,是一种半自觉的行为,行动者一般并没有十分清醒的意识,往往是冲动所致。(3)驱力: 又称内驱力,是一种由个人内部心理能量推动自我去行动的力。例:饿了吃饭,渴了喝水,青年期谈恋爱,探索新奇事物的奥秘。一般说来,一个人主动去行动是由驱力所推动的。一般来说,人在驱力推动

8、下行动,完全是自觉自愿的,常常会不顾外界条件的限制,也不需要施加外部压力。(4)运用:在组织管理申,上述三种力的合理运用都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设法调动人的内驱力,使人自觉地围绕组织目标去行动。(插注:本文档适用所有相关企业或单位或个人,文字表格可根据您实际情况而做进行随心更改,可删减或增加内容。本文档版权所有,只可使用,不可售卖,望遵守,不便之处请见谅。本段文字您可自行删除。感谢您对此文档的下载)43、 人的行为改变过程 (1)人的行为改变的层次:“改变”可以有四种情况:知识的改变,态度的改变,个人行为的改变,团体或组织行为的改变。知识的改变最容易达成,态度上的改变次之,这两种改变的结构是不

9、同的,前者受环境影响较多,后者受感情影响较多。行为的改变较知识和态度的改变困难多、时间长。而团体行为或组织行为的改变则更难,费时更久。 不同的改变所需的时间及困难度:知识态度个人行为团体行为(2)改变的周期:改变的周期可以分两种情况 a.参与性的改变周期。使新的知识为个人或团体所知时,参与性的改变周期便告完成。当希望一种新知识为团体所接受时,可采取个人或团体直接参与的策略,通过团体成员的参与来解决问题。一个有用的策略必须得到团体及个人的支持与行动,否则将一事未成。b.强迫性的改变周期。强迫性的改变,是在周期开始时,将改变强加与整个组织之上,从组织到个人。从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来看,参与性的改变周期

10、较适用于成熟的团体,因为他们对情况熟悉,同时具有相当的知识与经验,成就感强烈,当改变一开始,成熟的人就能担负起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参与制,对于达成目标是有利的。改变顺序: a.参与性周期:从知识到态度再到个人行为最后是团体行为;b.强迫性周期反之。(3)改变的程序:在观察改变时,克特勒温提出了改变程序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的理论。a.解冻期。解冻的目的在于激励个人或团体正视改变,看到改变的需要。解冻的作法:把接受改变的个人从他所习惯的例行工作、资料来源、社会关系中隔离;破坏所有社会的支持;贬低旧的经验,赞扬新的知识;愿意改变的应给予奖赏,不愿意改变的应给予处罚。简言之,解冻就是破坏个人的标准、刁惯

11、与传统旧的处事方法,使他接受新的方法。就力场分析观点而言,当驱动力增加或遏制力减少时,解冻便会发生。b.改变期。当一个人已经被激励去改变时,他便能接受新的行为模式。解冻是破坏个人的标准、习惯和传统,而改变是建立个人标准、习惯的过程。也就是说破坏了旧的处事方法,掌握新的方法的过程.与其把强迫当作一种改变的动力,不如说它是一种解冻的工具。c.冻结期。新行为变成模式行为,而融入个人的个性、习惯,完全照新的方法处事。 为了保证新的行为不会随时间流逝而绝迹,就必须有计划地强化新的行为。有两种强化的方法:连续的。连续的强化是指被改变的个人每次从事新的行为模式时都给予强化。在连续强化的情况下,一个人很快的学

12、会了新的行为,但如果环境改变或不具有强化因素,新行为很可能绝迹。断续的。断续强化:并非每次都给予强化44、 人的行为塑造方法l)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企业的规章制度是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企业的规章制度明确、清晰,对员工的行为导向也就明确、清晰。制度执行得准确与及时也会提高制度对员工行为的激励与约束作用2)巩固员工的正确行为:对于表现良好的员工,应采取措施及时肯定其优良表现,以预防员工士气减弱,避免正确行为渐渐弱化,鼓励员工争取更好的工作业绩。管理人员可以采取以下行动步骤:a.明确指出员工做得好的方面,并且解释为什么那种行为应该受到特别的承认。b.向员工表达个人的谢意。c.询问员工,为了把工作做得

13、更好,希望获得哪些帮助。d.表明对员工有能力用同样优秀的方式做好工作的其他方面充满信心。这样,能便员工清楚地知道管理人员期望的是什么样的行为,同时感觉自己的能力提高了,行动的动机也增加了3)教育和培训: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有效的培训是行为塑造的基本方式。员工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态度,还需知道要做什么,应如何做,这些都是教育培训所要达到的目的,而行为的改变更是培训的主要目的4)适当应用行为矫正方式:行为矫正是强化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指的是采用有规律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出所需要的行为并使之固化的过程5)营造良好的群体环境:在员工初步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之后,企业还应采取各种措施督促员工,将正确的

14、行为方式长期坚持下去,形成习惯。习惯一经形成,遇到相应的情况,员工就会自觉地按照要求做出正确的行为。一旦多数员工将正确的行为方式养成了习惯,那么企业就形成了良好的群体环境,这将有利于那些与群体行为不协调的员工及新进员工的行为塑造。(备注:本文字段为标记性中间文档文字描述,用于隔断标记用,要用此文档的,此段汉字您可马上删掉。此文档您可自行下载自行使用,可应用于为一般企业和个人,但不要用作出售用,请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编辑者获得的劳动成果来之不易,谢谢配合!)在实际情况下,当员工行为与管理者的要求和目标相差很大时,行为矫正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因为这时员工要做出合乎理想的行为很难,而如果只有满

15、足标准才给予奖励,则奖励本身太渺茫,奖励很难奏效。进行行为矫正,即主动地、循序地引导所需要的行为,则可能成功达到目的。例:艾默瑞公司出于经济考虑,希望工人尽量使用运输专用的金属箱,为此,建立了一种反馈和积极强化的方案。即按每个装运工金属箱使用率发放奖励。结果,该制度实施的第一天,金属箱的使用率由45%猛增到90%,并一直保持该水平。这项措施实施了3年,为公司节省了200万美元。例: 许多组织结合自己的需要制定多种措施进行行为矫正,如以全勤奖取代病假照付制、发挥榜样作用、以抽彩提高出勤率等等。当然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要慎重运用。45、 心理健康的观念 (1)广义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

16、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2)狭义心理健康: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完整协调,能适应社会。心理健康的标准:a.有正常的智力水平。智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想像力、记忆力、思维力的综合。正常的智力是人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心理前提。如果智力有缺陷,则社会化的过程难以进展,心理发展水平必然受到障碍,难以独立生存。心理健康的人能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保持好奇心、求知欲,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获取成就。b.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对自我有适当的了解和恰当的评价,并且能够很好地接纳自己的现状,知己所长所短,愿意扬长避短,开发潜能事不苛求自己,自信乐观,而不是过于自卑或过分自负。C.能与他入建立和谐的关系。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最能体现和反映他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他人交往,能以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友善的态度与人相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