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殷劝学为哪般作文3600字

上传人:h****0 文档编号:275189360 上传时间:2022-04-1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4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殷殷劝学为哪般作文3600字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殷殷劝学为哪般作文3600字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殷殷劝学为哪般作文3600字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殷殷劝学为哪般作文3600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殷殷劝学为哪般作文3600字(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殷殷劝学为哪般作文3600字在中国,凡读书者几乎无人不知晓荀子。这大抵是因为他有一篇著名的劝学,其理据充足、掷地有声的谆谆教导,使读书人无不为他的真知灼见所倾倒。一篇劝学,激励着无数代中国人发奋读书,矢志成就一番事业。若问荀子所劝之“学”究竟内涵为何,也许人们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学好文化科学知识呗。”然而,荀子的真意果然是如此吗?从文章第一段来看,荀子所劝之“学”似乎并非全指“文化知识”。这一段话是从学习的意义角度来讲的。第一句,“学不可以已”。可以理解为包含知识在内的所有学习内容,也包括学做人学处世。因为知识无限,世界在变,停步不前,必然落后。这是我們老祖先的思想,西方某些教育家的思想也是从

2、数千年前的中国文化中来的。从第二、三、四、五句的比喻来看,如果只把学习的内容理解为“文化科学知识”,可能会引起一些误会。“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显然有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意思,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再进一步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再进一步,理解为一种教育思想或者学习观念,那就是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传承,更是为了创新,为了发展。谁说古人只是“述而不作”,只是保守陈规陋习?古人的这种学习观念、学习态度,甚至比现在的某些教育观念更进步。学习不仅仅是传承知识,更要超越前人的知识。因此,我们不妨进一步理解这句话,它讲的是人类的进步,人的操守,人的智慧,都有一个在学习前人的

3、基础上再进一步的意思。这是一种学习态度,是一种学习追求,是一种学习精神。这也体现了荀子作为一代“名师”的教育情怀,他希望弟子们超越老师,作为弟子应该有比老师更优秀的意识。这种为师的高风亮节,自是当代教师应该学习的。老师的这种教导,更是为学生者时刻应该铭记的。这是一种学习动力学的超越时代的表述。这句话所讲的更多应该是为人处世的学问,是学做人的态度。如果说这一句话还可以认为更多是针对“文化知识”而言的,那么,第三句“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这个比喻,就很难只把所学对象理解为狭义的“文化知识”了。尽管也可以理解为“知识可以改变人生”“知识可以改变气质”“知识可以改

4、变命运”,但,荀子在这里更多的是阐释他的一个重要思想:人性本恶,学习可以变恶为善。学习礼仪规则,就如让弯曲的木头接受绳墨设计,接受斧锯切削,使自然之人,具有恶之本性的人,经火烤、规限,经磨炼、修行,而成为有修养的人,成为社会的人,成为文明的人。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证明了荀子这一思想的正确性。人如果一味地追求本性,追求自由,追求个性,势必会造成对别人的伤害,对社会秩序的破坏。人如果不加强自身学习、修炼,提升品德修养,只能是像人类早期的种族、部落间的疯狂争斗杀戮那样不堪。由此可见,荀子在这里更多的是讲,人要学习为人的学问,遵守礼仪规范的学问,提升人格人品的学问。我们的祖先数千年来,传承提升这种人类的

5、进步文化,促使人类一步步向更高层次的文明台阶迈进。如果不加限制地鼓吹和实行西方新自由主义,人类难道还要再回到动物性的时代去吗?这种危险不是没有,现在的社会也确实出现了许多问题,已经让人类深受其害。同样,第四句“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也可以理解为学习知识后,人就会变得更加有能力,但,为人修养的成分比前两句更为明显。树不剪枝不成材,人不打磨不成器。这接受剪枝的过程,这经受打磨的过程,就是学习。人性本恶,就如树要旁逸斜出、无序生长一样,如不修剪,就派不上什么用场;人不学,不知义,不懂礼,像疯狗一样,见人就咬,见利就争,唯恐世间财富不能由他一人占有,这样的

6、社会将会成为什么样子?这样的显出恶的本性的人,就需要学习。不学习就会脱离人民,走向人格人品的陷阱。所以,孔子讲,人,要践行君子之道。荀子讲,践行君子之道,就是要广泛学习他人之优秀品质,学习人格修炼之道,学习君子养成之道,要日三省吾身,反思自己,戒除不好的欲望,修炼高尚的追求,做一个言语文明、行为正确、品德高尚的人。第五句话是:“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讲的是人要有高远的眼界,要有宽广的胸怀。而高远的眼界和宽广的胸怀,都离不开学习。人,越不学习,就会越狭隘,就会越自傲,就会成为井底之蛙,就会夜郎自大。正如古人所讲,人只有读万卷书、行万里

7、路,才可以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见高人,学高人,才知道世界上的学问是无穷无尽的,才懂得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在此句里,荀子说,要学先王留存下来的学问。这学问,显而易见,应该是为人处世、治国安民的学问,不大可能是数理化等科学知识。在这句话后,荀子还有一句话,编选教材者把它删了:“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这个例子,还是在说明,人出生时差不多,学习就能使人产生变化,教化使人产生变化。何谓教化,就是用为人处世的道理教导人成为文明人,渐去动物性,益增文明性,这就是礼仪之教,接受社会人必有的约束之教。再看荀子对学习的作用的论述。一共四句话,前三句使用了现实生活中的三对例子作对比,

8、第四句总结,说明学习就是“借力”。就课本节选的这四句话来看,似乎可以理解为荀子是在讲文化课学习,但是,也不排除做人处世治国理家的学习。况且,如果结合被课文编选者删减的内容来看,作者的侧重点,显然是在讲学习人生道理: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

9、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阴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作者用类比、博喻的方法,多方证明:人要做君子,做君子要“慎其所立”,也就是要学会为人处世,要与高尚的人为伴,不与品质低劣的人为伍。人是会受环境影响的,要让好环境使自己向着高尚的目标前进。荀子始终不忘的主题是教人为君子,而不做小人。这才是荀子所劝之学的根本。这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之处,也是其精华所在。古人讲学习,首先是讲学习做人做君子,其

10、次才是学文化知识、学技术技能。西方技术主义盛行以后,我们的一些人唯恐“语文”不带技术性,极力想让语文与德育稍有区别。其用心稍有可取之处,其危害则更不待言。课文节选出的第三段,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角度论述人要学习。有其教导学做学问的意义,更有教人学做人的价值。做学问,做君子,都需要积累,都需要目标专一、志向坚定。“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前两个比喻,是为后一个比喻做铺垫,做基础。“积善成德”才是这句话的中心,具备“圣心”,做君子圣人,才是荀子强调的重点。所有的积累都是为了修炼人品人格,都是为了践行君子之道。修炼成为君子的道路是艰难而漫长的,因为人性

11、本恶,人要成为君子,需要不断地与人性之恶作斗争,不断地积累善行,渐养善功,其间,或许会有反复,故需要做长期打算,坚持不懈,积跬步,积小流,学驽马,锲而不舍,雕金镂石。学文化知识,学做君子,都是一样的道理,要不畏艰难,不怕基础不好,只要用心专一,就能有所进步。日日行不怕路万里,但肯着鞭有到时。学知识,学做君子,都要有坚定的志向。“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荀老先生真是苦口婆心,千叮咛万嘱咐,只为让人明白一定要去人性之恶,培自己之善,做个好人。读书,最怕断章取义,最怕读错。我想起一桩“公案”。几十年前,国人大批“学而优则仕”,认为那是“读書做官论”。孔老先生若能从地下站起来争辩,恐怕也是哭笑不得。孔子哪里是讲学好知识就可以做官!孔子是说,爱学习,善学习,品德好(古人之学主要是学习品德),就是一个不断进取的人,一个不会固守陈规陋习的人,一个实事求是的人,一个谦虚谨慎永不自满的人,他如果“学”有余力(优),就可以出来为国家为他人做点事情了,拿今天的话说,就是可以为人民服务了。这话说得一点都没错,错在我们不理解或误解了说话者的意思。我们固然可以用荀子的话激励自己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学习技术本领,但是,读文章最好还是读全篇。读劝学,当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荀子的真意荀子强调的重点是学做人,践行君子之道,学治国理家的学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