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太阳病篇

上传人:1980****057 文档编号:273669856 上传时间:2022-04-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太阳病篇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伤寒论太阳病篇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伤寒论太阳病篇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伤寒论太阳病篇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伤寒论太阳病篇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伤寒论太阳病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太阳病篇(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伤寒论太阳病篇 2022届六安中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实习生 读伤寒论太阳病篇有感 姓名:郭杰 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 年级:12级中西医临床 时间:2022年6月11日 正文:伤寒论出自东汉医圣张仲景之手,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又以太阳病篇的论述最多。太阳病篇主要是论述外感病的传变与转归,以及失治误治之后的各类兼证、变证和疑似证等。因此有丰富的临床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 从伤寒论“太阳病篇”原文来看,太阳病的病变部位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太阳膀胱腑,也涉及到太阳所主的肌表营卫。由于 太阳主表,而肺主皮毛,所以当体表的阳气受邪时,往往会导致肺气宣发肃降的功能失调而出现咳嗽或气喘。

2、因此,手太阴肺经的病证也在“太阳病篇”中体现出来。当然,黄帝内经中用“太阳”命名小肠经和小肠腑,即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太阳小肠腑。但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的判断,在外感病的早期阶段,伤寒论中并没有涉及到关于小肠经、腑的相关病变特征,这也是值得现代临床考究的一个方面。 从太阳病的提纲证来看,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反映了风寒邪气侵袭太阳经脉和肌表,正气奋起与邪气抗争的病机。三者必须兼备,方可辨为太阳病,不可独为一证。太阳病往后又分为:中风、伤寒和温病。 太阳中风为外感风寒卫强营弱,以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缓为特征,又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证。若兼项背强几几,太阳经气不利,方用桂枝加

3、葛根汤。兼气息喘急者,是风寒迫肺,肺气不利,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兼汗漏不止,甚则小便不利,四肢拘急者,是表扬虚弱为主,方用桂枝加附子汤。兼胸闷脉促者,是外邪欲陷胸阳不展,方用桂枝去芍药汤。若胸闷恶寒甚,脉微而不促者,是外邪已陷胸中,胸阳受损,然表邪还在,方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兼身痛不休,脉沉而迟者,是表邪未解而气营两亏,方用桂枝新加汤。 太阳伤寒证为风寒外束,卫闭营郁,以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为特点,又称太阳伤寒表实证。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用麻黄汤。因寒主收引,经气不利,故常伴身疼腰痛等证。若经气闭郁,项背强 几几显著者,方用葛根汤。气逆不降而呕逆者,方用葛根加半夏汤。若表寒闭郁而内热烦

4、躁者,方用大青龙汤。兼寒饮内婷而见呕逆喘息者,或兼呕利者,方用小青龙汤。 太阳温病讨论较少,为表证恶寒轻发热重为特点,伴有口渴、脉浮数等辨证要点,治宜辛凉解表。 太阳表证还有一种表郁轻症,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一日二、三度发、无汗、面赤、身痒为特征。病程较长而病势不重,治以辛温小发其汗。其病邪略重者,方用桂枝各半汤。病邪略轻者,方用桂二麻一汤。兼里热者,方用桂二越一汤。 伤寒外感病,若表邪传里、热郁胸膈者,以心烦懊恼为特点,方用栀子豉汤。兼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兼呕吐,方用栀子生姜豉汤。肺热壅盛、汗出喘息,治宜麻杏石甘汤。此二证病位便于上焦。 太阳表证,失治误治,在久虚之人或阴盛之体,多致虚

5、证变证,而与三阴密切相关。若心阳虚损、心悸喜按者,方用桂枝甘草汤。兼下焦饮动、欲发奔豚这,治宜桂枝甘枣汤,兼心烦不宁烦躁者,治宜桂甘龙牡汤。兼痰扰惊狂者,治以桂枝救逆汤。兼下焦阴寒上冲发为奔豚者,治以桂枝加桂汤。 若失治误治而为中焦虚寒变证者,因其临床表现不一,而有不同的证治。汗后脾气虚损而气滞腹满者,方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若脾胃虚寒,气血不足而见腹中急痛等,可与小建中汤,若表证误下,脾土受损,治变证不解、邪热而利者,治以桂枝人参汤。 素有痰饮之人,或误治之后,三焦功能失常,进而饮生,可形成 阳虚饮停诸证。若汗下后致水气内停而太阳经气不利者,方用桂枝去桂加苓术汤。吐下后脾阳虚弱,饮停于内

6、,方用苓桂术甘汤。胃虚水停者,方用茯苓甘草汤。肾阳虚而见水气泛者,治以真武汤。 体虚之人感受外邪,而汗下失序,致阳气暴虚,见昼烦夜静脉沉微者,主以干姜附子汤证。汗下失宜致阴阳两虚而阳衰为主者,方用茯苓四逆汤。若阴阳两虚相对均衡,而以脚挛急、恶寒肢厥为特点者,方用芍药甘草附子汤。而心阴阳两虚致脉结代、心动悸者,方用炙甘草汤。后复其阴,治以芍药甘草汤。若中阳虚累及少阴而见厥逆者,治以四逆汤。 有外邪不解,使邪入下焦,膀胱气化传导失司,而致水蓄下焦,以口渴欲饮、小便不利,甚则吐者,治以五苓散化气利水。有外邪深入下焦血分,血热互结,证见如狂发狂、脉沉、少腹急节胀痛等。其轻者,治以桃核承气汤;其重而急者

7、,治以抵当汤,其重而缓者,治以抵当丸。 有外邪陷入心胸部,与痰涎水饮之邪搏结,而致心胸窒痛,结硬者,为结胸证。寒实结胸者,为外邪入里与寒痰水饮相结于心胸部位,治以三物小白散;热实结胸者,为邪热与痰饮相结于心胸部,其中水热互结,病理程度重而范围广,心下痛,按之石硬者甚或心下致少腹硬满而痛为大结胸证,方用大陷胸汤;而痰热互结与心下,按之痛,脉浮滑者,为小结胸证,治以小陷胸汤。 若有形邪热聚于心下,气滞而痞者,是谓热痞,治以大黄黄连泻心汤;若兼阳虚者,方用附子泻心汤。若无形寒热之邪错杂于中而致 痞证者,谓之寒热错杂之痞证。方用半夏泻心汤。兼水饮食滞而伴有干噫食臭者,治以生姜泻心汤。若兼微虚痞利严重者

8、,方用甘草泻心汤。 有饮停胸胁之悬饮,方用十枣汤。胃虚痰阻之噫气不除证,治以旋覆代赭汤。 太阳表邪不解,或失治误治,邪气可以传其他经。既能传阳明,也能传少阳,至于先传阳明还是先传少阳,或成并病,并无固定的模式。太阳病甚则可以直传三阴经,其中以传入少阴者为多见。太阳病的自然病程是六七天,但如果可以及时治疗,就能够截断病程,使汗出表解而早日痊愈。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表里同病或多经同病的证候。仲景也对此作出了条文的罗列。如表里同病者,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重证宜先,轻证宜后。具体而言,表里同病,若里证属虚寒性质且重者,宜先里后表,先扶其正后祛其邪;相反,若里证属热属实,一般先解表后攻里;但若里证重且急,虽里证为实,宜先攻里,后再言表;更有甚者,表里同病而无明显轻重之别,审时度势,活法圆机,是辨证论治的特别之处,亦是如此,才能有临床数剂而愈的神奇疗效。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