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及其文化价值

上传人:1980****057 文档编号:273560004 上传时间:2022-04-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7.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及其文化价值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及其文化价值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及其文化价值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及其文化价值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及其文化价值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及其文化价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及其文化价值(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及其文化价值 古代浙江水利工程及其文化价值 摘要:水是生命之源,水利工程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大片的农田需要依靠水利工程来灌溉,水利工程亦对防洪起到了巨大作用。兴修水利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还可以扩大运输,加快物资流转,发展商业,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繁荣。然而,水利工程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以外,其本身的欣赏价值和所孕育的文明亦不可忽视。著名的鉴湖、通济堰、西湖等,都曾发挥防洪灌溉等作用,或许历经了千百年的岁月洗礼后,它们不再能为农业生产提供作用,但它们所呈现的人文价值依旧存在,他们身上的那些美好的传说亦源远流传。 关键词:水利工程文化价值鉴湖西湖通济堰大运河 我国古代水利工程建

2、设历史悠久,从上古时代起,我国劳动人民就致力于修建水利工程,水利工程的兴修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稳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些智慧的结晶在发挥其实用作用的同时亦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镜湖流水漾清波 我国古代的水利事业始终处于向前发展的趋势,先秦时代都江堰、郑国渠等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极大地促进了中原地区的农业发展;两汉时期,北方的水利工程建设向前推进。南方由于其多山多水的地形和湿热的气候开发较晚,直到东汉才修建了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鉴湖。 鉴湖是我国长江以南最早的大型堰塘工程,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会稽太守马臻率领民众在南部大规模筑堤挡住下泻的洪水,这条人工大堤拦截了会稽、山阴两

3、县三十六溪之水,形成了周长310里、宽约五里的狭长形大湖,这便是号称800里的鉴湖1。鉴湖东至曹娥江,西至钱塘江,灌溉良田九千余亩,阻止了山洪对农田的侵袭,使绍兴当地的农业得到极大的发展。 鉴湖雅名为镜湖,据史书记载,“镜”之名取自王羲之,镜湖水面宽阔,烟波浩渺,“山阴南湖,萦带郊郭,白水翠岩,互相映发,若镜若图,故王逸少云:山阴路上行,如在镜中游2。鉴湖不仅有独特幽美的自然风光,其美景中蕴含着人文精神更是为其的魅力增色不少。虽然宋代以后由于围湖造田,镜湖萎缩湖面面积减小,但镜湖之美不减,徜徉于湖畔,仿佛还能感受到衣袂飘飘的魏晋文人于湖边集会宴饮,吟诗邀歌的“名士自风流”,感受到李太白泛舟湖上

4、,大声吟诵“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豪迈潇洒。鉴湖女侠秋瑾的故事也将传颂千年,她的豪侠遗风将激励着越东儿女为民族争光。 横堤长虹卧千里 南北朝时期,长江以南的水利工程建设继续推进。通济堰位于浙江省丽水市碧湖镇,兴 1 绍兴网伊旭松“不学无术”岂能成为“不怀好意”的挡箭牌 /news/content/2022-07/01/content_2350477.htm 2唐 徐坚初学记卷八舆地志 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距今有1500年历史。通济堰由拦水大坝、渠道、分水闸(概)组成水利灌溉体系。通济堰每天拦入堰渠20多万立方米的水量灌溉着碧湖平原3万多亩

5、水稻田,整个水利系统干渠长22.5千米,干渠分凿出支渠48条,支渠再分凿出毛渠321条,并在堰渠上建有大小溉闸72座,各渠边又有众多像长藤结瓜般的湖塘储蓄,以备旱时不足,形成以引灌为主,储泄兼顾的竹枝状水利网,完全符合现代水利工程多级水利网分派布置。通济堰水利工程的实施,使碧湖平原成为丽水地区的主要产粮区3。 通济堰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大型堰坝工程,1500年来一直灌溉着当地的农田,使丽水人民在碧湖平原上生生不息。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的智慧不是表现在如何征服自然,而是如何寻求人与自然互利共生协同进化的最佳点, 通济堰水利工程就是这一认识的明证4。1500年来对通济堰的利

6、用不但没有使周围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还使通济堰区成为一个秀美的风景区。通济堰之所以能千百年来始终为人们提供着良好的灌溉服务,与它所展现的管理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乾道三年十二月,范成大担任处州知府,在任期间他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修复通济堰。范成大在主持整修了通济堰后, 通过实地调研考查,订立通济堰规20条,对通济堰的管理机构设置用水分配制度经费来源及开支等均作了详尽细致公正可行的规定5。范成大的通济堰规是我国现存最早最详尽的通济堰管理条例,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堰规的制定,使通济堰得以长久地守护着碧湖平原这片肥沃的土地。 通济堰2022年被国务院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通济堰民俗文化双

7、龙庙会被列入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济堰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文化的传承,孕育出了别具地方特色的通济堰民俗文化双龙庙会。双龙庙会始于南朝萧梁年间,其主题围绕着纪念修缮通济堰的先贤、贯彻通济堰堰规和欢庆丰收进行。每年的三月三和中秋节,通济堰灌区的“报功祠”分别举行春秋两祭,这是当地最为隆重的民俗活动。在双龙庙会上,来自通济堰灌区各村的村民们都会拿出自己的拿手绝活,如行口村的板龙;瓦窑埠魏村的篾龙;概头村碧湖下街的布龙;上街村郎奇村上赵村的竹马;保定村的打莲香八仙灯宫灯地方戏曲报花名和为龙王历代修堰先贤摆献等;周巷村的荷花灯;魏村的十二灯名采茶灯狮子灯;下梁村的三江韵鼓词(三江韵即从堰头唱到石牛)

8、;上阁资福村的扮抬阁;九龙村下叶村的踩高翘;还有具有地方特的闹荷(旱)船腰鼓秧歌;大港头镇石侯村的水上秋千等等6。双龙庙会的举办表达了碧湖人民对修堰先贤的崇敬,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女生活的向往,这一活动形式展现了碧湖镇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民丰富的文化生活。 湖号钱唐泻绿油 西湖,又名钱塘湖,是风景秀美的景区,也是一座设备齐全、管理得当的灌溉水库。西湖水利的兴修,始于唐代的著名诗人白居易。公元822年,白居易因上书论当时河北军事,与唐穆宗观点不符,自请调任,便被任命为杭州知府。当时杭州旱灾频发,为了缓解农田荒旱、解决百姓生活问题,白居易开始治理西湖。新唐书白居易传中记载白居易“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

9、钱塘湖,锤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白居易为治理西湖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建了一条从石函门到武林门的湖堤,将湖一分为二,上湖蓄水,并修 3田中娟通济堰文化现象探寻丽水学院学报2022 第33卷第6期 4乔南,李可可都江堰的文化探寻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54- 55 5张慧琴诗人范成大与通济堰规.农业考古2022(3):162- 167. 6周雅慧民俗文化的传承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弘扬关于通济堰民俗文化如何传承与发展的几点思 考群文天地2022(10) 筑水闸以防止湖水外泄,干旱时则可以开闸灌溉。自居易还列出了四项具体的管理措施:设置专人管理,用水定时定量;制定

10、用水制度,保证及时灌溉;严格函览管理,计划用水,加强管理;汛期时的预防与泄洪措施7。白居易完善了了西湖的供水和防洪工程,形成人工水库,并以江南运河为灌溉干渠,灌溉了千余顷土地。由于湖堤闸览管理得法,不仅成功地解决了农田灌溉,而且对西湖胜景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西湖不仅有大自然赐予的“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景,亦有着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人文景观。西子湖畔有许仙和白娘子的缠绵悱恻,夕阳下屹立不倒的雷峰塔,是白娘子执着千年的等待;西子湖畔也有岳家父子的铁骨铮铮,岳王庙中的岳飞像庄严肃穆,一旁跪着的四个奸人佞臣更衬得其光明磊落,那是与日月同辉的伟大精神;西子湖上还有着苏东坡与众不同的名士风骨,那长长的苏堤

11、,不仅是他为官一方为民造福所留下的水利工程,更体现了他即使身处逆境也能“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旷达。净慈寺晚钟悠悠,灵隐寺香火氤氲,山水西湖的文化韵味,透露在湖畔的每一处景致中。和美、大气、从容、本色,西湖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崭新的现代品格象征着中华民族不竭的文化生命8。 至今千里赖通波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工程量最大、通航里程最长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我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2022年6月,京杭大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文化遗产。 京杭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苏、鲁、冀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沟通

12、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吴国为伐齐运兵所凿,时名为邗沟。隋朝时期,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南北经济联系、实施对南方地区的有效控制,隋炀帝下令修一条贯通南北的运河。隋炀帝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的“永济渠”;又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今淮安市)的“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

13、行了改造。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9。十三世纪末,元定都北京,先后开挖洛州河、会通河和通惠河,将运河改造成以元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余杭的纵向运河。明清两代在元运河的基础上进行河道的整治疏浚,进行了黄运分离和漕湖分离工程。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最后一次的兴修完成才称作“京杭大运河”10。 运河不仅是一项承运南北往来船只的水利工程,更是中华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如果说绵延万里的长城是中华民族挺立不屈的脊梁,那么贯穿中国南北的大运河则是民族流动不息的血脉11。运河孕育和滋养着沿岸的城

14、市,亦形成了当地透着务实之魂的民俗民风,无论是苍凉粗犷的运船号子还是运河渔民的“交船头”“汛前宴”“满载会”等习俗,都蕴含了务 7刘浪白居易与西湖水利中国水利1983年1月16日 8王晓华山水西湖的人文意蕴文艺争鸣地方2022(5) 9中国桥梁网大运河与古桥 /2022/0803/46059.html 10腾讯科技网世界最长运河:京杭大运河1794公里 /a/20220114/000365.htm 11童明康丝绸之路:走向世界遗产的历史旅途J 建筑与文化2022(12)56. 实之魂。大运河是漕运的重要载体,漕运则是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经济制度。大运河贯通南北,将南方的粮食运至京师,保证

15、了政治中心的稳定;漕运除粮食外兼运商品货物,促进了沿线城镇商品经济的繁荣。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阶段始终遵循着源远流长的“大一统”思想,而大运河正是中国自古以来大一统政治哲学思想的印证,并成为中国人共有的大一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纽带,经由历史的积淀而最终形成中国人所共有的价值观和母体记忆12。运河对中华文化形成具有着重大的作用,是一条沟通南北的母亲河。 水利工程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古代浙江水利工程的建设促进了浙江的经济发展,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浙江文化,无论它们是否仍在发挥着现实作用,它们对浙江社会文明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古代水利工程是重要的文化遗产,该如何保护与利用,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索的。唯有加之保护和利用,其身上所保留的文化价值,才能够更好地发扬光大。 12姜师立安益基于突出普遍价值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中国名城2022(4)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