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河北省中考文科综合(道德与法治+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2年河北省初中毕业升学文化课考试 文科综合试题 本试卷分卷Ⅰ和卷Ⅱ两部分;卷Ⅰ为选择题,卷Ⅱ为非选择题 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卷Ⅰ(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1.答卷Ⅰ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科目填涂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2.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在试卷上无效 3.考生须独立完成答卷,不得讨论,不得传抄 本卷共23题,1~19题每题2分,20~23题每题3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今天的中国,正以开放包容的胸襟、互利共赢的追求,开启不断扩大开放的新征程 下列时事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设立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②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 ③举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④举行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A.①④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2.从心底生发的每一点善意都有温度,这样的温度可以化成暖流,让社会少些冷漠,让心灵感受阳光。
能对此进行诠释的是 ①暴雨中,年轻人主动请环卫工人上车避雨 ②退休老人用蹬三轮挣来的钱资助贫困学生 ③一些网店为吸引买家雇人刷好评 ④雨雪天,700多名杭州消费者在点外卖的同时为外卖小哥下单暖心食品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3.2022年3月5日至1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出席盛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适宜帮助我们理解这一政治生活的是 ①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公民人身自由不受侵犯④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法治社会,无法外之地,无法外之人,无法外之权,任何人都不能为所欲为,无论是维护权益,还是表达诉求,都必须在法治轨道上进行,任何逾越法律底线的行为,必将受到法律制裁其表达的理念 ①崇尚自由②崇尚法治 ③权利重于义务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回答5~7题5.1978年,我国铁路运营里程仅5.2万公里,到2022年底已经发展到13.1万公里,形成了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
了解这一事实,有助于 ①认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②认同我国的世界强国地位 ③增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④分享实现全面小康的喜悦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6.在京张高铁、京雄城际等智能高铁建设中,云计算、大数据、北斗定位、下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正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高铁智能建设、智能装备、智能运营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这表明 ①科技发展日新月异②科技创新改变生活 ③互联网应用日益广泛④我国实现了区域协调发展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7.在杭州至黄山铁路修建过程中,曾投巨资有效防止泥浆渗漏污染水体,也曾频频给古树“让路”,尽最大可能不影响古树林的生长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发展旅游产业B.保护生态环境C.节约自然资源D.促进经济发展 筷子不仅是一种进食工具,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回答8~10题 8.发明于中国的筷子,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筷子一头圆、一头方,象征“天圆地方”,反映古代中国人对世界最朴素最基本的看法: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是不同于一般动物的情感动物。
这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 ①源远流长②简单明了③一成不变④充满智慧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 9.团聚时,父亲及时拦住孩子焦急的筷子示意长辈优先来“明礼”;回到家,母亲不停地用筷子给子女夹菜来表达“关爱”;过春节,把邻居家的孤单老人请到自家餐桌递上一双筷子来“睦邻”……这些场景反映出 ①筷子是最好的进食工具②筷子传承着优良家风 ③教育决定着民族未来④中华传统美德代代相传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0.时代演进到今天,筷子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出现在世界各地的餐桌上在一些国家,人们学习中餐礼仪、练习使用筷子,品味中华美食及其背后的深厚文化 这表明 ①文明因互鉴而丰富②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消失 ③中国正在融入世界④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A.①③B.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1.《□□□□》没有写上禁止鸦片进口的条款,外国商人利用这一点,加强了进行有利可图的非法买卖鸦片活动,清政将打输了这场战争,不敢禁止这种买卖结果鸦片交易实际上交变得毫无约束,鸦片进口从1842年的33000箱上升到1848年的46000箱和1850年的52929箱,“口口口口”应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12.某学者指出:这些成就或可提供一幅奋力拼搏的生动画面,但实际上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学试,材料评述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新文化运动 13.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抱憾而逝,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 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
但孙中山为进步奠定了基础,其追随者得以在此基础之上继其遗业材料中的“痛苦与失序”不包括... A .武昌起义 B .哀世凯独裁统治 C .尊孔复古的逆流 D .北洋军阀混战 14.右侧的特派状影印件可以用来直接佐证 A .中国参加了联合国成立大会 B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 C .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D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15.对下图中甲、乙线及导致甲、乙线数据变化原因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A .甲线是对棉手织工场工人人数的统计;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工业革命 B .乙线是对棉手织工场工人人数的统计;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C .甲线是对棉纺织厂工人人数的统计;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因是工业革命 D .乙线是对棉纺织厂工人人数的统计;甲、乙线数据变化的原困是第二次王业革命 16.亨利?基辛格在《世界秩序》中写道:1859年后,英国决定把印度作为大英帝国的 一个行政单位来管理,这在实现印度统一上发挥了重大作用。
英国唤醒了印度作为遭受外国统治的单一实体的意识,激起了人们的信念他们相信,要想打败外来统治,就必须团结为一个国家,材料旨在表述印度民族大起义的 A .背景 B .经过 C .结局 D .影响 17.明治维新期间,日本一开始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 惯,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后来,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所以改革措施中又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由以上可见,明治维新 A .自始至终采取全盘西化的策略 B .彻底根除了封建制度的残余 C .有选择地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 D .使日本走上了侵略扩张道路 450400英国棉手织工场工人和棉纺织厂工人人数统计图 3503002502022501005001806 1816 1826 1836 1846 1856 1866 (年) 18.在宣言上签字时,确定了美、英、苏、中在前,其他国家按字母顺序排列的原则,承认四大国在反法西斯联盟中的特殊作用该“宣言”的签署,标志着 A.中国成为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B.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终形成 C.美国开始投入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D.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19.马歇示计划提出后,中国、苏联、英国三国漫画家创作了以下体现本国态度的漫画。
其中体现当时英国态度的是 A B C D 20.以下是世界现代化秩序变迁示意图直接导致①所示的世界秩序出现的史实是 A.苏联实现工业化B.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C.二战后美国、苏联实力大增D.西欧、日本的崛起 21.1975年生产计算机软件的微软公司仅是一家小型企业比尔?盖茨为其创始人之一,到1999年,在短短的24年间,公司销售收入增长了90.5万倍,公司市值达5000亿美元左右该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A.战争与革命的时代B.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C.经济全球化的开启D.信息时代经济的迅速发展 对少数民族文化感兴趣的艾华,前往居住着苗、侗、布依等30多个民族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开始自己的文化之旅回答22~23题 22.艾华来到了苗族“原始生态”文化保存完整的西江千户苗寨,他在这里可能看到的代表苗族文化的事物或场景是 ①酥油茶②吊脚楼③民族服饰④过泼水节 A.①③B.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3.旅途中,艾华还领略了侗族、布依族、壮族等民族文化的风采,对少数民族文化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艾华的认识应是 ①少数民族文化绚丽多彩②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 ③少数民族文化互不影响④要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022年河北省初中毕业升学文化课考试 文科综合试题 卷Ⅱ(非选择题,共70分) 注意事项:1.答卷Ⅱ前,将密封线左侧的项目填写清楚 2.答卷Ⅱ前,将答案用黑色字迹的钢笔、签字笔或圆珠笔直接写在试卷上 3.考生须独立完成答卷,不得讨论,不得传抄 24.关注社会文明9分) 公交车上,因坐过站硬要中途下车,纠缠司机,造成事故;高铁上,不肯对号入座,公然“霸座”,扰乱秩序;小区里,遛狗不拴绳,惊吓路人,甚至恶犬伤人……此类发生在公共场合的不文明行为受到公众和媒体的普遍谴责,这些社会舆论反映了对公民文明素质的期待;法治也及时作出了回应,触犯法律的行为受到了法律制裁,促进了公民文明素质的提高 2)简要说明“法治回应”为什么能促进公民文明素质的提高3分) (3)据上述材料及问题,归纳出提升社会文明的途径。
3分) 25.走进法治生活10分) 近年来,北京市数量庞大的超标电动自行车如脱缰野马,成为危害道路交通安全的隐患社会各界要求对电动自行车加强管理的呼声日益强烈,经充分调研论证,凝聚共识,2022年9月28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当年11月1日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