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学六年级国学《中庸》教学设计

jie2****30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7.50KB
约15页
文档ID:273139507
小学六年级国学《中庸》教学设计_第1页
1/15

国学《中庸》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介绍《中庸》的整体精神和文体的框架结构2、学生自我浏览教材,初步感知教材教学目标】1、了解《中庸》的相关资料,初步感知《中庸》的含义2、通过学生自我浏览教材,初步感知教材3、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哲理和内涵,对知识能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二、用相关资料《中庸》进行简要的介绍1、相关的文学知识 古代教育理论专著----《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一词源出于《论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可见,“中庸”在孔子那里被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准则至于“中庸”的具体含义,我们多从朱熹的说法:“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凡常之理也就是说,一个人立足于社会,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要恰到好处这是一个很平常的道理2、介绍《中庸》的作者(1)《中庸》的作者为孔子后裔子嗣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2)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三、《中庸》的思想 “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庸”,有常道、平常等意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 《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养人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包括儒家做人的规范如“五达道”(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和“三达德”(智、仁、勇)等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它的含义是《中庸》的主题,即以天人合一为立论基础,通过论证“天”、“性”、“道”、“教”之间的关系,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至诚至善、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以达到“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理想境界 四、了解《中庸》文体的框架结构 《中庸》全书共有三十三个章节《中庸》首章只有109字,但《中庸》全书共有三十三个章节,大多数的人总觉得這些章节看起来好像都不相关似的,其实这三十三章结构井然,它的每一个章节,都是根据第一个章节中109个字的经义所衍生出來的。

 五、浏览教材,初步感知 六、小结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熟读、背诵第一章的内容2、理解“天命、率性、、见、中、乎、节、致、和”这几个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3、积累文言知识,把握第1课的意思,理解“中”、“和”的意思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二、简单介绍中庸的作者及主题思想三、简单介绍《中庸》第一章,了解这一章的主题思想 第一章是全篇的主题,正面提出了“中和”(即中庸)这一范畴从道不可片刻离开引入话题,强调在《大学》里面也阐述过的“慎其独”问题,要求人们加强自觉性,真心诚意地顺着天赋的本性行事,按道的原则,修养自身本章是从情感的角度切入,对“中”、“和”作正面的基本的解释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人们生活就幸福了四、诵读训练1、播放《中庸》第一章的朗读视频,感受文言文的朗读韵味,注意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齐声朗读 4、学生分小组朗读五、,理解重点词语1、小组合作理解第一章的重点词语2、小组汇报,师适时点拔、补充六、用自己的话说说《中庸》第一章所阐述的意思七、师补充资料古人对中庸主题思想理解的资料)八、尝试背诵九、学以致用学生分小组讨论:应该做一个善良的人在生活中怎样做到不偏不离,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三课时第四课  君子时中【教学目标】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主要句子2、借助译文,了解《中庸》第二章(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的大体内容,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然后师生交流探讨3、感悟文中所讲的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学生朗读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3、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听读  1、出示原文,教师范读2、学生根据注音自由读3、学生跟录音试读 三、再次感知1、说说应该怎样去读? 2、分小组讨论回答3、指名学生诵读 4、评议 四、教师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2、教师进行点拨(指出不足之处)3、同桌互读,纠正字音4、运用各种方式练读分组读、男女分读、齐读等5、指名读正音正字,指导语气停顿6、全班齐读 五、检查朗读,感悟文意1、指名朗读。

 2、学生自由说理解3、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5、师出示译文并小结6、通过读译文了解其内容,这两段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六、讨论交流,理解文意说说这段话的意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七、总结背诵:熟读成诵,练习背出韵律、背出感情第四课时第六课过犹不及 第七课道其不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2、以学生朗读为主,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3、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顾中庸的作者及主题思想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 (幻灯出示,带拼音读)2、教师范读3、正音4、采用各种方式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3)学生齐声朗读 (4)老师范读内容,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5)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6)男女生合作读男、女生每人一句) 三、整体认知四、理解文句1、理解文句中的重点词:2、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

3、小组交流五、拓展六、谈感受七、强化记忆,熟读成诵1、摘抄文中名句  2、学生练背3、指名背诵 八、课堂总结第五课时第八课 执两用中【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2、先阅读后赏析3、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顾中庸的作者及主题思想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 (幻灯出示,带拼音读)2、教师范读3、正音4、采用各种方式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3)学生齐声朗读 (4)老师范读,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5)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6)男女生合作读男、女生每人一句) 三、整体认知四、理解文句1、理解文句中的重点词:2、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对“隐恶扬善,执两用中”的理解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既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又是杰出的领导艺术。

   要真正做到,当然得有非同一般的大智慧   困难之一在于,要做到执两用中,不仅要有对于中庸之道的自觉意识,而且得有丰富的经验和过人的见识   困难之二在于,要做到隐恶扬善,更得有博大的胸襟和宽容的气度对于一般人来说,不隐你的善扬你的恶就算是谢天谢地了,岂敢奢望他隐你的恶而扬你的善!   如此看来,仅有大智慧都还不一定做得到隐恶扬善,还得有大仁义才行啊! 大智大仁的舜帝毕竟只有一个,不然的话,孔圣人又怎么会感叹又感叹呢? 五、拓展 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的“两端”是指矛盾对立的两极,只认识或者把握其中的任何一极,都将失诸片面,必须“叩其两端”,从两端中作出优化选择,即求中是也这就是说,在一个命题涵盖范畴的极端情况之间,总可以找到一个“发而中节”,契合事物本质特征,整体效果最佳,各方接受程度最高,恰到好处的优化解答,这就是“中”过头和不及是事物的两种极端化倾向,或者说两种错误倾向,孔子认为都不足取譬如说,为人之道既不可好高骛远,也不应自暴自弃;既要追求理想,又须面对现实  联系生活讨论:生活中隐恶扬善,执两用中有何重要的意义? 六、谈感受 你认为舜帝是个怎样的人?七、强化记忆,熟读成诵1、摘抄文中名句。

  2、学生练背3、指名背诵 第六课时第九课 泽中持守 第十课 得善服膺 第十一课 中庸难能【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2、以学生朗读为主,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3、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顾中庸的作者及主题思想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 (幻灯出示,带拼音读)2、教师范读3、正音4、采用各种方式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3)学生齐声朗读 (4)老师范读内容,在听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认真参照范读,感受其诵读的节奏、语速、停顿,并注意多音字的读音5)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朗读加以纠正6)男女生合作读男、女生每人一句) 三、整体认知四、理解文句1、理解文句中的重点词:2、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3、小组交流五、拓展六、谈感受七、强化记忆,熟读成诵1、摘抄文中名句  2、学生练背3、指名背诵 八、课堂总结第七课时第十二课 和而不流【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音准确,重音及停顿恰当。

2、以学生朗读为主,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3、让学生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教学过程】一、复习1、指名背上节学习内容2、解释: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1),爵禄可辞也(2),白刃可蹈(3)也,中庸不可能也学生提问学生回答)二、新授1、学生自由朗读 (幻灯出示,带拼音读)2、教师范读3、正音4、采用各种方式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