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生物衔接相关问题分析》

上传人:ali****an 文档编号:271417844 上传时间:2022-03-2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91.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高中生物衔接相关问题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高中生物衔接相关问题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高中生物衔接相关问题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高中生物衔接相关问题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高中生物衔接相关问题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高中生物衔接相关问题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高中生物衔接相关问题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高中生物的衔接初高中生物的衔接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层面上知识的增补与复习的问题,而且是我们如何深入认识传统教育理论中的合理内核与学生获得知识的主动建构理论在高中教育上的实践问题,下面谈谈我个人在初高中生物的衔接上的认识。一、初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衔接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工作机制上为初中、高中课程的整体设计提供了保障。在设计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时,就为初、高中的衔接做了统一的设计,整体设计表现在 3 个方面:1. 课程理念:高中生物学的课程理念: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职责;与现行初中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相同,使初、高中课程在指

2、导思想上保持一致性。2.课程目标:在共同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初、高中课程目标在表述方式、目标的指向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并呈现出递进的关系。3.内容主题上的互补和递进 中学生物学课程通常包括十大主题,我国初中生物课程全部包括了这些主题,其中,生物多样性、生殖和发育等主题侧重在初中阶段完成,而像细胞、物质与能量、遗传与进化、生物与环境等较为抽象且对学生认知能力要求高的主题,则安排在初、高中两个学段完成。这样,生物学的核心主题在两个学段的分布既各有侧重,又在整体上实现互补;既能实现初中阶段的内容相对完整,又能使高中阶段的内容相对集中(3 个必修模块中只涵盖 6 个主题),以保证核心内容的教学能较为

3、深入。在相同主题的处理上,采用了初、高中递进安排的方式,如:在细胞这一主题,初中侧重于细胞的结构,而高中则侧重于细胞亚显微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是讲“活”细胞,加强了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内容。又如:生态学的主题,初中主要是个体生态的内容,而高中则是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方面有更加深入要求。初、高中教学内容整体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二、初高中生物教材的衔接1、知识内容的衔接作为初中生物教师,要清楚高中需要什么样的基础,主动研究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把握教材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初中生物要求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

4、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高中生物则要求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生物科学知识的传播,促进生物科学知识进入个人和社会生活。如在初中生物教材中,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主要讲述最基本的有关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知识, 了解遗传的信息库是细胞核,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高中生物教材中对这部分知识加以深化, 深入学习遗传学的原理和两大遗传基本规律, 了解遗传变异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能力要求上的衔接初中课标要求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初步具有收集信息的能力。而高中则要求学生能够正

5、确使用实验器材,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搜集生物学信息并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三、初高中教学方法的衔接1、问题 - 探究式教学方法新课程重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探究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上应更多地采取问题 - 探究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个实验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可能有:水、空气、温度等,很多学生还会提出种子的萌发需要阳光,这时老师不能急于把正确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他们根据提出的问题做出假设并自行设计实验, 在设计实验中,老师起到的作用是引发学生思考,

6、通过几个小问题让他们讨论,如实验设计中的对照条件是什么?实验变量是什么?如何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你对实验结果的预期是什么?接着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再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操作后可以讨论:实验有误差吗?产生误差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改进实验可以减小误差?实验结果与你的预期如果不一致可以修改数据吗?实验一次与你的预期恰好一致结论一定正确吗?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讨论提高了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理解并锻炼了表达交流与沟通能力。有的学生在制定计划过程中对课本设计的实验方法提出了质疑,课本中四号瓶加入较多的水, 放在常温下,学生提出它和二号瓶这一组对照实验中出现了两个变量,分别是

7、水和空气, 不符合探究实验中的单一变量原则。我们应该称赞学生这种不盲从教材、敢于质疑的精神,并鼓励他提出改进的方法。初中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几次的探究实验的分析,让学生充分理解探究过程应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 为学生进入高中后进行探究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如在开花和结果这一教学内容中, 教师给学生提供实物进行观察,但学生往往被鲜艳的花瓣吸引,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观察。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遵循先整体后局部、从外到内的观察顺序。在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中,可以运用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观

8、察的敏锐性。观察并不局限于实物、模型的观察,还包括对课本中插图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除了教会他们各种科学的观察方法外,还要指导学生按具体要求如实地绘图、记录,并且分析、讨论观察结果。观察能力的培养并非短时间就能奏效,它贯穿于生物教学的全过程,良好的观察能力会使学生受益终身。3、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阅卷中,发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差,这个问题在初中表现得就较为突出。许多学生答不出问题是因为看不懂试题的意思,或是因为表达上有偏差,不能准确地表述自己的意思。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认识到不是教师讲清楚了学生就明白了,特别是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达成,决不是通过教师讲解能够达成的,必

9、须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在观察、实验、调查、讨论、资料分析等活动中增长能力、提升情感。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活动中要做到: 抓好连接点,补充间断点,拓展深化点,才能更好地完成初高中生物的衔接。四、初高中学习方法的衔接由于初中生物成绩不记入中考升学考试总分,今年一中推荐生考试要求为C级,更加剧学校领导,家长和学生极为不重视,多数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更多地依赖教师,而高中则要求学生善于思考,触类旁通。所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改变学生只通过单纯的记忆,或教师的重复强调来学习生物学科的方式,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1、学会抓出关键词,找出重点。刚上初一的学生,可能受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10、不少同学会把一句话中的动词作为这个句子的重点。如讲到叶绿体的功能是“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把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很多学生认为这里的“储存”二字是重点,而忽略了其中的能量变化,以及光合作用最后的产物有机物。所以在初一刚开始学生物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找出重点。2、课堂上处理好记笔记和倾听的关系。指导学生记录上课过程中的关键知识点, 或是听课过程中有不明白的地方,要作个简单记录,以便课后及时解决。避免出现两种极端现象,即学生上课只听不记或是把老师的每句话都当作重点。3、尝试回忆。初中生物课的知识内容较少,一节课一般只有少数几个知识点,上完一节课后试着写出这节课的重点,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11、。(4)形成知识网络,学会画概念图。(5)用好教材中的技能训练。初中生物教材中的技能训练有解读实验数据、测量和计算等,这些能力的获得都为高中学习生物奠定坚实的基础。(6)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生物学是一门与生产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科学。我们在复习生物学知识时,应该注意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理解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并且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解决一些问题。五、关于初高中衔接问题的几个建议1、在教师中开展高初中生物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高初中教学属于两个不同的学段,其中必有衔接的规律可循。除了知识之外,学生不同学段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思维形态、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都应该研究。如

12、果高中教师不清楚学生在初中学了什么,没学什么,应该学好而没有学好什么,那么,让学生在自己原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新的知识就是一句空话。A 科学史“链点”:在初中光合作用教学中,较多的教学时间用于组织学生验证并形成光合作用的表达式。在教师引导各种学生设计各个验证实验或活动时,是结合生物经典实验,有机地渗透光合作用科学史的好时机。在高中教材中光合作用科学史包含了 9 个经典实验,其中以下实验可在初中教学加以组织与渗透。1648 年,荷兰医生海尔蒙特(Jan Baptista Van Helmont)栽培柳树的实验。实验内容如图七,他把 2.5Kg 的柳枝栽培在装有 100Kg 土壤的木桶里,并

13、只用雨水浇灌。5 年后,他发现柳树增加了 80Kg,而土壤只减少了 0.1Kg。由此,他第一次指出,水分是植物建造自身的原料。这一科学史内容可作为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水是光合作用原料的背景材料。1771 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J.Priestley)蜡烛燃烧和小鼠实验。实验内容如图八,他把蜡烛和小白鼠分别放在没有绿色植物的 A、B 装置中,蜡烛很快熄灭,小白鼠很快死亡,而在 C、D 装置中加入绿色植物把装置放在光下,蜡烛能继续燃烧,小白鼠也能较好生存。由此他得出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这一科学史内容可作为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光作作用产生O2的背景材料。1779 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J.

14、Ingen-housz)继续 500 多次植物更新空气的实验,结果发现:普利斯特利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也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然而,当时受化学水平的限制,人们尚不能对此作出较好解释,直到 1785 年发现了空气组成,人们才明确绿叶在光下放出了 O2,吸收的是 CO2。1845 年,德国科学家梅耶(R.Mayer)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吸收的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了。这些科学史内容可根据教学情况简略带过,意在向学生呈现一个科学过程。1864 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J.von Sachs)实验。实验内容如图九,他把绿叶先在暗处放置几小时,目的

15、是消耗叶片中的营养物质。然后,他让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他用碘蒸气处理这叶片,发现曝光的一半呈深蓝色,遮光的一半则没有颜色变化。这一实验证明了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气外还有淀粉。这一科学史内容可作为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光作作用产生淀粉等有机物的背景材料。光合作用释放的 O2来自 CO2还是 H2O 呢?1939 年,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示踪实验有力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来自水。那么,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又是怎样合成的?20 世纪 40 年代后,美国科学家卡尔文(M.Calvin)用14C 标记14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

16、作用,探明了 CO2中的 C 转化成有机物中 C 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这些科学史内容可简略介绍,意在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科学发展的互为关系。上述科学史的特点是具体生动,且初中生也容易接受理解,所以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加以拓展渗透是可行的,也是有意义的。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素养,也为高二学生自学教材相关内容打下了较好基础。B、实验操作“链点”。初中光合作用教学中安排的学生实验是“绿叶在阳光下制造淀粉”。本实验的教学目标有二,其一是知识性学习目标,让学生理解绿叶在阳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增加知识传授的可信度,学生对“绿叶能进行光合作用形成淀粉产物”的理解自然更加深刻,这无疑对高中生继续深入理解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与暗反应最终形成糖类是有益的。其二是技能性学习目标,让学生练习做简单的植物生理实验。综观高中生物,对生理生化的实验操作技能要求是较高的,例如“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也是其中之一。所以,借助初中的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生物实验操作能力,形成生物实验规范意识,养成科学的实验习惯,对初高中生物衔接教学是大有裨益的。初中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