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地理通关训练 09:人文地理篇之城乡专题(解析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271307391 上传时间:2022-03-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5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考地理通关训练 09:人文地理篇之城乡专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2年高考地理通关训练 09:人文地理篇之城乡专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2年高考地理通关训练 09:人文地理篇之城乡专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2年高考地理通关训练 09:人文地理篇之城乡专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2年高考地理通关训练 09:人文地理篇之城乡专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考地理通关训练 09:人文地理篇之城乡专题(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地理通关训练 09:人文地理篇之城乡专题(解析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高考地理通关训练09 人文地理篇之城乡专题 一、选择题 如图是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城镇带规划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題。1乌鲁木齐以西城镇带已初步形成,其形成的有利条件有( )A公路与铁路的兴建B天山的优质牧场C风能和太阳能的开发D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2该区域城镇的特征有( )A城市等级越高其数暈越少B城市等级越低,城市密度越小C乌鲁木齐市的等级越来越小D昌吉市的服务范围每含石河子市的服务范围【答案】1A2A【解析】1读图,乌鲁木齐以西城镇带形成的有利条件有公路与铁路的兴建。A正确。牧场、风能和太阳能的开发、西气东输工程的建设都不能带动城镇带的形成,BCD错误。故选A。2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

2、少,故A正确。城市等级越低,城市密度越大,B错误。乌鲁木齐市的等级不变,C错误。石河子市靠近昌吉市,级别低于昌吉市但不属于昌吉市管辖,所以昌吉市的服务范围不可能包含石河子市的服务范围,D错误。故选A。【点睛】城市等级越高,职能越多,服务范围越大,一定区域内城市数量越少,城市距离越远。 都市由城区和郊区组成,、分别是都市、郊区和城区在城市化各个阶段的人口变动情况。完成下面小题。3阶段( )A郊区人口数量下降B都市人口数量增加C城区边缘区转变为乡村D表现为逆城市化4影响阶段都市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状况B产业结构C人口政策D自然环境【答案】3D4B【解析】3由图可知,、分别是都市、郊区和

3、城区在城市化各个阶段的人口变动情况,阶段都市和城区人口数量下降,郊区人口相对增加,说明都市和城区人口向郊区和中小城镇回流,应为逆城市化过程,故D正确。由图知:阶段郊区人口增加,故A错误。阶段都市人口减少,故B错误。阶段郊区人口增加,城区人口减少,但边缘不会转变为乡村,故C错误。所以正确答案为D。4由图知在I一阶段都市和城区人口都在增加,都市人口变化主要是城市吸引大量农村人口的迁入,农村人口进城从事的是非农产业,即二、三产业,说明该阶段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故答案B正确。交通状况、人口政策、自然环境不是城市吸引大量农村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故A、C、D错误。所以正确答案为B。【点睛】(一)城市化,指

4、的是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范围扩大、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城市化的发展,主要有两种推力:农村:人多地少,收入低,基础设施较差;城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好、基础设施较好。(二)逆城市化,即城市人口向乡村和小城镇回流,乡村人口数量增加。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欧、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相继出现逆城市化现象。逆城市化,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交通:城市、郊区、乡村之间的交通更便利;地租:城市地租不断上涨,而郊区和乡村的地租较低;就业:城市人口密集,就业较困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基础设施:郊区和乡村的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与城市差距较小。 城市建筑密度的增加,城市内空气流动十分困难,因此加强对城市通风廊道

5、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左图示意城市通风系统,右图为南京市通风廊道规划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城市通风廊道的主要作用是( )A增强城郊热力环流B完善城市功能分区C减少雾霾天气频率D减少汽车尾气排放6据图分析推测,南京的盛行风可能是( )A西北风和东南风B西风和北风C西南风和东北风D东北风和东南风【答案】5C6D【解析】5城市通风廊道的主要作用是改善城市大气质量,减少雾霾天气频率,选项C符合题意。城市通风廊道能增加空气流动,有利于城市废热的扩散,因此有可能减弱城郊热力环流,排除A。完善城市功能分区,不是建设城市通风廊道的目的和作用,排除B。汽车尾气排放量与交通流量、交通通畅度有关,与建设城市通风廊

6、道无关,排除D。故选C。6为了加强城市内空气流动,通风廊道应沿盛行风的方向伸展。图中显示,南京的通风廊道主要是3条是东北西南走向和1条是东南西北走向,结合南京风频图可知,南京的盛行风可能是东北风和东南风,选项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点睛】通风廊道是以提升城市的空气流动性、缓解热岛效应和改善人体舒适度为目的,为城区引入新鲜冷湿空气而构建的通道。通风廊道应以大型空旷地带连成,例如主要道路、相连的休憩用地、美化市容地带、非建筑用地、建筑线后移地带及低矮楼宇群;贯穿高楼大厦密集的城市结构。通风廊道应沿盛行风的方向伸展;在可行的情况下,应保持或引导其他天然气流,包括海洋、陆地和山谷的风,吹

7、向已发展地区。 大约3000年前,秘鲁(图1)山区的农民采用一种培高田地农业技术(图2),科学家发现用这种方法(技术)种植当地作物是现代种植方式种植产量的三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与现代种植方式相比,培高田地农业( )A商品率高B生产规模大C专业化水平高D效益高8秘鲁( )A城市多分布在平原地区B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C受寒流影响,多雾少雨D山区垂直自然带谱复杂9图中水渠的作用主要有( )灌溉 排水 防霜冻 水运ABCD【答案】7D8D9B【解析】7题干中“科学家发现用这种方法(技术)种植当地作物是现代种植方式种植产量的三倍”,说明培高田地农业提高了效益。并没有提及商品率、生产规模和专业化的问

8、题。故选:D。8由图可知,城市主要集中在西部高海拔地区,A错;秘鲁西部是太平洋,东部是南美大陆,B错;附近秘鲁寒流,降温减湿,雾少,C错;秘鲁纬度较低,且高山分布较多,因此山体垂直自然谱带复杂。故选:D。9该地区降水分配不均,水渠在夏季的主要作用是灌溉和排水;地势较高,冬季温度偏低,所以水渠在冬季起到防霜冻作用;水渠水位浅,不适合水运。结合选项,B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材料中包含的信息众多,需要分析、提取解题的有效信息,一定要紧扣材料。第1题材料中明确提出产量增加,可以得出效益高;第2题要结合图示观察城市主要分布在较高地区,因为该地纬度低,气温高,较高海拔处气候温凉,适宜人们居住。第3题

9、要理解水渠的概念。 读我国某城市发展现状和规划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规划各功能组团,将( )A增加土地压力B减少交通建设使用量C改善居住环境D使原城区空洞化11该城镇空间形态最有可能( )A围绕城市中心向四周扩展B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C沿规划高速公路呈带状延伸D沿河流呈带状延伸【答案】10C11B【解析】10规划各功能组团,城镇的空间形态由集中式向组团式发展,城镇发展空间增大,优化了土地利用,有利于各功能区协调发展,排除A、D;组团之间距离较远,增加了交通建设工程量,排除B;各个功能相对独立,互相影响少,亲近自然,有利于城镇居住环境改善,故选C。11组团式发展,城市形态将围绕各组团核

10、心向四周扩展,打开了城市发展空间。故选B,排除ACD。【点睛】城市形态的三种类型:1.团块式:这是平原地区比较常见的城市形态。2.组团式:市区形成了几个片区,各片区之间以河流、山岭等间隔。3.条带式:城镇发展被迫沿谷地向东西延伸,形成条带状格局。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到华北某山区古村落进行研学旅行。该村落堪称山区院落民居的典范,村中保留了600余间、70余套明清时期的院落。下图示意该村落及周边地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该古村落内不同院落的海拔,最大高差可能是( )A19米B39米C59米D79米13该古村落依山修建,北高南低,有利于( )A采光保暖、防风避寒B发展旅游、增加收入C排水防洪、抗震

11、减灾D就地取材、减少成本14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晴天气温日较差最小的是( )A甲B乙C丙D丁【答案】12C13A14A【解析】12从等高线图中得出该村落内不同院落海拔高度最高为670-690米之间,最低为630-650米之间,相对高度在20-60米之间,所以排除A、D;题中问海拔最高和最低两处院落的高差,要求的是村落内的最大高差,最可能是59米,C正确,B错误。故选C。13该古村落的选址背山朝阳、北高南低,有利于不同高度院落的采光,背靠山地,减少了北方冷空气的影响,可防风避寒,A正确;古村落修建时还没有考虑到发展旅游,B错误;古村依山修建可便于排水,减轻洪涝灾害,但不能抗震,C错误;古村依山

12、建房,交通不便,工程难度较大,成本较高,D错误。故选A。14凸出地形,如甲山顶,空气与地面接触面积小,地气之间热量交换减少,受到地面日间增温、夜间冷却的影响较小,且山顶风速大,空气湍流交换较强,因此气温日较差较小,A正确;谷地(如乙、丙两地)则因气流不畅,气温受自由大气影响小,白天因受热急剧增温,夜间因四周山坡散热快,冷空气下沉谷地,气温明显下降,气温日较差大,B、C错误;丁位于山坡白天增温快,夜间散热快,气温日较差大,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组考查等高线计算,建筑的文化及地形对气温日较差影响。相对高度的公式“(n-1)dH(n+1)d”中,n表示两地间的等高线的条数,d表示等高距,H表示

13、两地间相对高度。小尺度区域的气温日较差,就地势来说,山谷大于山峰,凹地大于高地。山地小于平原。 城市是人类活动最为强烈的区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自然地表不断被道路、高楼建筑等人工地表替代,生态问题日益严重。标准差椭圆法是分析空间分布方向性特征的经典方法之一。椭圆的大小反映空间格局总体要素的集中程度,椭圆越大,说明要素分布越分散。下图示意19912015年北京市不透水地表标准差椭圆空间格局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图示时期北京市不透水地表集中程度最高的年份是( )A1991年B2001年C2011年D2015年16与功能扩展区相比,核心功能区不透水地表贡献指数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14、)A面积较小,城市发展较早B绿地面积广,地表硬化率低C城市化水平低,建筑物面积小D使用透水砖,地表水下渗快17北京市不透水地表空间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雨水流失减少B加重城市水体污染C地表蒸发量增加D城市地下水位上升【答案】15D16A17B【解析】15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四个年份中2015年标准差椭圆范围最小,因此其不透水地表集中程度最高,D正确,ABC错误,故选D。16读图可知,核心功能区面积较功能扩展区面积小,且核心功能区城市发展较早,不透水地面增幅小,故相对功能扩展区贡献率低,A正确。材料中没有绿地面积、城市化水平、使用透水砖情况等相关信息,BCD错误,故选A。17读图可知,北京市不透

15、水地表面积从核心功能区向生态涵养发展区蔓延,下垫面硬化面积增加,雨水下渗量减少,雨水流失增多,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地表蒸发量减少,降雨时,雨水携带汽车油污等污染物流入城市河道,污染城市水体,且读图可知,椭圆整体呈缩小趋势,说明不透水地表的集中程度增高,即北京的硬化地面集中连片,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城市内涝的成因一般有城市地理位置因素,城市水文条件被破坏,城市地表下渗能力低,城市下水道不足 ,城市的雨岛效应,不透水地表会使得下渗减少,地表水增多,污染加剧。 唐代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贸中心,西域商货沿着丝绸之路来到长安城。古都规划有宫殿区,坊和市,市设东市和西市两大市场。里坊制是指把一个城邑划分为若干区,通称为“坊”,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