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部编版语文4年级下册习作例文与习作(教案)

上传人:优****源 文档编号:271282027 上传时间:2022-03-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部编版语文4年级下册习作例文与习作(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2年部编版语文4年级下册习作例文与习作(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2年部编版语文4年级下册习作例文与习作(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2年部编版语文4年级下册习作例文与习作(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2年部编版语文4年级下册习作例文与习作(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部编版语文4年级下册习作例文与习作(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部编版语文4年级下册习作例文与习作(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习作例文与习作活动分析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写自己游览过的某个地方,要求按游览的顺序写清景物的特点。课本上给出了两篇习作例文(包括旁批和文后的思考题),旨在让学生直观感受如何写游记类文章。教学过程中,可以先指导学生阅读习作例文,总结按游览的顺序写清景物特点的方法,然后再进行具体的习作教学。教材中已经给出了本次习作的一些要求和方法提示,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指导,然后拓展学生的选材范围,争取让他们的作文更出彩。教学目标1.能总结习作例文的写作技巧,回答文后的问题。2.在横线上填上表示地方的名称,把题目补充完整。3.按照游览的顺序写写这个地方,把游览的过程写清楚。4.能参考他人的意见修改作文。教学重

2、点1.学习并运用习作例文中的写作技巧。2.按游览的顺序写清景物的特点。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小奖品。学生:1.阅读习作例文,借助旁批,自行回答文后的问题。2.回忆自己游览过的印象深刻的地方,补充题目并思考。课时安排2课时(参见英才教程/同步作文期末考场满分作文英才作文课堂)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导语: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两篇课文海上日出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篇是作者写旅途中看到的日出景观,一篇是作者参观景点的记录,它们都是游记类的文章。再加上前面的“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活动,同学们对游记类的文章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懂得了一些生动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将运用这些方法,写

3、自己游览过的一处景物。二、拓展思路,精选素材1.回顾教材要求,交流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预设: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上的插图及对话框,明确写自己游览过的地方不一定非要是著名的景点,只要是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的,都可入笔。比如自己家附近的公园、郊外的果园、自己参观过的某处建筑,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2.补充题目,确定写作主题。三、研读范例,交流方法过渡:这次作文写什么,相信大家心里已经有数了。可是怎么把游览的这个地方介绍清楚,突出它的特点,并且能打动人呢?这就要求我们运用一定的写作技巧了。不如我们先去看看作家们是怎么写的吧!1.学生自由阅读课本上的两篇习作例文,结合旁批,分组讨论。思考:(1)找出颐和园

4、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游览的顺序写清楚的,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长廊( )( )( )(2)说说七月的天山一文的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天山的,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明确:(1)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过渡句: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2)作者是按照移步换景、逐步深入天山的顺序写天山美景的,从“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等语句可以看出。3.再读例文,教师指导并归纳写作技巧。过渡:这两篇文章

5、的作者各自记叙了自己游览某处景点的经历,写得都非常精彩。那么,他们是怎么把文章写得让人觉得生动又真实的呢?请大家再读一读,品一品,认真体会文章中的精彩之处,其中好的方法可以运用到我们的习作中去。(1)引导学生说清楚主要内容。明确:颐和园一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七月的天山一文运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光的喜爱之情。(2)总结归纳写作技巧。明确:颐和园一文采用了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不同特点描写的方法,依次描写了长廊、万寿山、佛香阁、

6、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等景物,层次分明,段与段之间衔接自然。七月的天山一文运用移步换景法描绘了天山的景物,先写“进入天山”,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运用形象的比喻,依次描绘了天山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而后是“再往里走”,描绘了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最后是“走进天山深处”,描写了天山深处的景象。 在记叙游览的某处景物时,一要采用一定的顺序把游览的过程写清楚,二要重点描写印象深刻的景物的特点,三要用上过渡句,使景物的转换更自然。此外,还要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并表达出对景物的喜爱之情。四、确定顺序,完成初稿过渡: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对这次习作训练的方法和技巧应该有了一定的认识了吧?材料有了,方

7、法有了,还等什么?现在拿起你们手中的笔,叙写你们记忆里那次印象深刻的游览经历吧!1.学生互相交流,确定文章的写作内容和写作重点。提示: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按照游览的顺序说一说自己要写的景物。讨论作文中应该重点写什么,哪些内容应该略写或不写,重点内容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刻画,作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好的处理方式,文章的结构应该怎样安排。重点交流怎样按照游览的顺序描写出自己印象深刻的景物的特点,这是本次习作的核心内容。2.根据讨论结果,列出写作提纲或画出游览路线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3.练习草稿。根据交流的内容和写作提纲(或游览路线图),把游览的经过完整地记录下来,形成作文。4.教师巡视,注意个别辅导。

8、五、完成习作,修改誊写1.出示几篇典型的习作初稿,师生集体修改。评议重点:(1)叙述的顺序有没有条理;(2)是否突出了景物的特点;(3)段与段之间是否衔接紧密;(4)有哪些优点可以借鉴。2.学生自己尝试修改习作。修改重点:(1)改正错别字、错用的标点;(2)改正不通顺的语句;(3)看看哪些地方需要补充具体一点,哪些地方可以简写或删去。3.小组间交流习作,互相修改评分。4.小组推选佳作进行朗读展示,教师点评。点评重点:(1)记叙顺序清晰鲜明;(2)景物特点突出,引人入胜;(3)描写生动,情感真挚;(4)开头、结尾夺人眼球。句段赏析开门见山,点明游览的地点张家界。介绍黄石寨处的山峰。抓住景物特点来

9、写。移步换景,衔接自然。比喻形象,让人印象深刻。游张家界去年国庆节,爸爸带我游览了张家界。这是一座森林大公园,它的门票就很特别,是由指纹来识别的。走进公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笔陡的山峰,它们非常雄伟壮观。接着,我们坐上上山的缆车。缆车可真刺激,飞快地向上冲,不一会儿,就到站了。这时,我们已被带到了山顶上,这儿叫黄石寨。据导游介绍,这里有佛掌峰、天神布阵、猴帅点兵、雾海金龟、五指峰等景观,可惜那天雾太大,这些景点都淹没在茫茫大雾中了,什么也看不清。下午,我们来到了金鞭溪,那是15里长的绕山小路,小溪流水淙淙,五颜六色的小鱼欢快地游着。那里的小鱼多,两岸的景点更多,有师徒取经、蜡烛峰、金鞭

10、岩、鲁迅峰、双龟峰等,它们个个栩栩如生。这儿风光秀丽,使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我们走完了这长长的山路。第二天早晨,白茫茫的雾从山谷里升起来,那时,天下着蒙蒙细雨,寒风刺骨,我们顶着雨丝去坐世界第一梯百龙电梯。电梯笔直地向上走,几分钟的工夫我们就来到了山顶,山上的景点同样被大雾笼罩。在坐索道下山时,那些秀丽的山峰才一个个在我们眼前露出了它们美丽的身影。下午,我们来到十里画廊,一路上有许多奇峰异石,有食指峰、三姐妹峰、金鸡报晓、骆驼峰、秀才藏书等。最著名的要数采药老人了,瞧,它像极了,它背上的小树多像竹篓里的药材呀!详细介绍黄龙洞,重点介绍石笋“定海神针”。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第三天,我们来到了黄龙

11、洞,它由大大小小40多个山洞组成,真是洞中有洞,洞上有洞。洞里有许多形态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在灯光的映照下非常美丽。洞里最神奇的石笋名叫定海神针, 它两头粗,中间细,有几十米高,为了它,还买了保险呢!它离洞顶还有六米,据说再花六万年才可以长到洞顶。下午,我们乘上了回武汉的火车,就这样,这次旅行愉快地结束了,现在我还在怀念那段美好的时光!总评:张家界的景点众多,作者首先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写作的内容。其次抓住景点的特征,有详有略地介绍了张家界的景观,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小作者游得高兴,其习作也是让人看了欣喜,忍不住为他点赞。 5.引导学生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誊写习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习作教学有这样的表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乐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由于前面进行了课文学习和其他相关语文活动,学生对游记类的文章的写法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就是学生们多多少少都去过一些地方,这类文章有话可说。所以本次习作指导课,我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把游览的顺序写清楚,突出景物的特点,并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让人读后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课堂上,同学们积极思考,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很好地配合老师完成了这次习作课,希望大家继续保持这种学习的劲头,争取更上一层楼。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