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教案模板(多篇)

上传人:wd****9 文档编号:270885055 上传时间:2022-03-27 格式:DOCX 页数:194 大小:171.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教案模板(多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94页
中药学教案模板(多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94页
中药学教案模板(多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94页
中药学教案模板(多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94页
中药学教案模板(多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学教案模板(多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教案模板(多篇)(19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药学教案模板(精选多篇)第1篇:中药学教案赤峰松山中蒙医院中药学教案授课对象:非中医类别医师 授课学时: 20学时授课时间:2012.01-2012.03 授课教师: 吕希军中药学教案绪论部分【基本要求】1.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主要是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2.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和用法。3.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主要是中药材的地域性、道地药材的含义、著名的道地药材)及其他炮制方法。 【重点】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主要是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

2、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难点与关键】 难点:中药的四气、五味、炮制、配伍关系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前言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中药性能特点(主要是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毒性)、炮制的目的、配伍关系及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和用法。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主要是中药材的地域性、道地药材的含义、著名的道地药材)及其他炮制方法。.掌握160多种药物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并了解其来源(指一味药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

3、使用注意。.熟悉100多种药物的分类、功效、主要应用、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了解其它药物的功效、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5.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总 论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中药: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制品和生物制品 。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的特点;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本草:记载这类药物(植物),指整个传统的药学。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中药的起源

4、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佚名,托名神农,成书于东汉末年,约公元二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成书于南北朝,约公元500年,载药730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作者李勣、苏敬等,成书于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日本曾有“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比欧洲最早药典早830多年)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作者唐慎

5、微,首刊于公元1108年,载药1558多种,药后附有方剂以相印证,有学术、实用、文献价值。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15181593),成书于明代(公元1578年),公元1596年刊行,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贡献。 6.滇南本草,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 7.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于清代(公元1765年),初刊于1803年,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8.本草求真,作者黄宫绣,成书于清代,公元1769年,载药521种,按药物主要功效进行分类。 9.中国药学大辞典,作者陈存仁,成

6、书于公元1935年,药学辞典类大型工具书,收录词目约4300条。 解放后,中药学发展的概况: 中药大辞典,江苏新医学院,成书于197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自1953年出版第一部药典以来经过多次修订,已出版过八部(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2005),目前每5年修订一次,最新版本为2005年。中华本草成书于1999年,载药8980种。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中药材的产地、采集、贮存对中药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临床效应(安全性与有效性) 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道地药材:是某地出产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采收方法和时间

7、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保护药物资源。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1.植物药采收季节与药效的关系;2.植物药不同药用部分的采收原则;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连根拔起。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 花类: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根和根茎类:通常秋末至春初时采收。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根皮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芽前采集。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品种不同,采收各异。三、矿物类药物的采收第三节 中药的贮藏一、中药质变主要表现:1、虫

8、蛀:2、霉腐:3、泛油(泛糖):4、色泽变化:5、气味变化:6、质地变化:7、形态的变化:8、融化与潮解:9、风化:二、中药的贮藏养护方法1、干燥处理贮藏2、密封贮藏3、吸潮养护4、化学药剂养护5、气调养护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炮制的含义: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炮制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如半夏、乌头。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加或不加入辅料(液体、固体)均可。如延胡索醋制,明矾火煅,槐花炒炭等。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需要,如生地制成熟地,生何首乌与制首乌等。4.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5.纯净药材,

9、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 .修治(修制)(1)纯净:保证药物质量。(2)粉碎:便于煎煮、服用、制剂。(3)切制:便于煎煮、炮制、制剂、干燥、贮藏、调剂称量。 .水制 洗,淋,泡,润,漂,水飞。 (1)润 :便于切制。(2)漂 :去腥味、盐分、毒性成分。 (3)水飞:便于煎煮、制剂、服用。 .火制 炒,炙,煅,煨,烘焙。(1)炒:便于粉碎、煎煮、服用、缓和药性,减轻毒性、副作用,增强疗效。(2)炙:改变药性,增强疗效,减轻毒性、副作用,引药入经。 (3)煅:易于粉碎、煎煮。(4)煨:减轻烈性、副作用,增强疗效。 (5)烘焙:便于干燥。.水火共制煮,

10、蒸,燀,淬 (1) 煮:减毒,增效(2) 蒸:改变药效,稳定药物质量(3)燀:便于干燥、贮藏,去掉非药用部分或有毒部分 (4)淬:易于粉碎、煎煮、制剂 .其它制法(1)制霜:种子压去油、矿石重结晶 (2)发酵:产生新药 (3)发芽:产生新功效第四章 中药的作用 第一节 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 中药治病的原理 “以偏纠偏” 中药的作用:(1)治疗作用:中药(发挥治疗作用)的功效 (2)副作用,指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不良作用:(1)毒性反应,指药物对身体的损害性反应;(2)变态反应;(3)特异质反应;(4)药物依赖性;(5)致癌、致畸、致突变。第二节 中药的功效中药的功效是对中药

11、治疗作用高度概括的表现形式。 1.对因治疗功效治本包含祛邪、扶正、调整脏腑功能、消除病理产物等方面的内容。 2.对症治疗功效治标是指能缓解或消除疾病过程出现的某些症状,具有减轻痛苦,防止病势恶化的意义。3.中药的预防功效:中药烟熏、洗浴、佩带或内服。4.中药的养生保健功效,如灵芝、何首乌等 第五章 中药的性能 中药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性能性状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 第一节 四气.四气(四性)概念: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

12、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温热属阳,寒凉属阴。温与热,寒与凉性质同而程度异。 .作用及意义:一般来讲,寒凉性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于热证、阳证;温热性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用于寒证、阴证。此外,尚有平性药,是指药物寒、热之偏性不明显,作用较为平和。.四性与药物功效的关系()四性与药物功效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四性只反映药物性质的一个侧面。 .注意:.四性实质是寒热二性。.每种药物只能有一种性(单一性)。 .平性指偏性不明显。 第二节 五味 五味的概念:指辛、甘、酸、苦、咸五味。此外还有淡

13、味和涩味。 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习称五味。 五味的作用及意义:(1) 辛味:(气虚、多汗、出血、阴虚阳亢等慎用)能散发散表邪治疗表证; 能行行血治疗血瘀证,活血化瘀;行气治疗气滞证,行气导滞芳香化湿治疗湿阻中焦证;芳香开窍治疗神昏窍闭证;芳香辟秽(2)甘味:(部分味甘质腻的药物易助湿满中,脾虚湿困者宜慎用)能补补益治疗虚证。 能缓缓急止痛治疗拘挛疼痛证。 能和和中治疗脾胃不和证;调和药性协调药性、缓和药性 部分甘味药还能解药、食物中毒。(3) 苦味:能泄、能燥(阴虚、气虚、气陷者慎用) 通泄通利小便治疗小便不利之证; 通泄大便治疗大便秘结等证降泄降泄胃气治胃气上逆之呕吐; 降泄肺气治肺气上逆

14、之咳喘; 清泄清泄热邪治热证燥燥湿治水湿病证寒湿证(苦温)湿热证(苦寒) 苦能坚阴 (4) 酸味:(有实邪者慎用)能收收敛收敛固涩治疗滑脱病证;能涩固涩如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 久泻久痢,遗精、滑精、尿频等 (5)咸味能软软坚散结治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等证; 能下泻下作用治大便秘结证。 (6)涩味:能收敛固涩用于滑脱证,与酸味作用相似(但不尽相同。如酸能生津,酸甘化阴等皆是涩味药所不具备的作用。) (7)淡味: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3味的来源A实践味真实滋味B理论味由药物的作用推出来的味 4气与味合参: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 药性和药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

15、药物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质。性和味都属于性能范畴,只反映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点,因此不仅要性味合参,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得到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便于指导临床应用。 5.注意:.每一种药物可有种或多种味.主要的味起主要作用.性味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有主次之分 第三节 升降浮沉升降浮沉的概念:升降浮沉是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升浮与沉降的作用:升浮:属阳,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用于病变在上、在表,病势下陷者。沉降:属阴,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用于病变在下、在里,病势上逆者。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 升浮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沉降多具有酸、苦、咸之味和寒凉之性。 4 .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 (1)质地轻如花、叶,大多升浮“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