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多篇)

上传人:wd****9 文档编号:270877077 上传时间:2022-03-27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99.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多篇)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多篇)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多篇)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多篇)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多篇)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多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多篇)(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精选多篇)第1篇: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太师一附小 张元芝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就今天的这节课和大家聊一聊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所以备课在教师职业生活中实在是一项举足轻重的基本功。备课就是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要围绕以下问题设计 一*为什么学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这就要结合本课对课程标准进行学习和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

2、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如摩擦力目的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二*“学什么”根据教学目的,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 这就需要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这课是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关于

3、物质世界物体的运动和力的知识,认识三大力重力、弹力、摩擦力,这就是对教材所处的位置的分析:摩擦力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中的第四课,课标要求认识常见的力,摩擦力是三大力的一种。前三课已经研究了力在哪里,弹力、重力,学生对力有了初步认识,摩擦力与弹力、重力是平行课。对本课内容的分析:本课从宏观出发,引领学生认识两个物体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摩擦力,不仅在固体与固体之间,在固体与液体之间、固体与气体之间也可以产生。认识生活中对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的研究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这样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根据: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 确定;

4、过程与方法:1、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力的现象。2、能够说出摩擦力的功与过。3、能先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摩擦力的研究结果。根据: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确定; 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力是一种阻碍运动的力,理解什么是摩擦力2、知道影响摩擦力的因素。3、能够设计增大或减小摩擦力(阻力)的验证实验4、了解摩擦力的大小既与重量的大小有关,也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流线型可减小空气中和液体中的阻力。根据: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确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探究日常生活的摩擦现象感兴趣;2、能够辨证地看待摩擦力。三*如何学、要实现具体

5、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什么策略,即“如何学”;这需要我们对教材编排思路、教学重点、难点、课时安排、教学使用那些教学手段及教学仪器,进行分析,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现有水平如何?等摩擦力教材编排思路 教材内容分三部分展开:第一部分:(1)认识摩擦现象和摩擦力。首先提出什么是摩擦力。这是概念,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展开讨论,体验从而了解认识摩擦现象和摩擦力。(2)认识阻力-在固体与液体之间、固体与气体之间也可以产生摩擦现象和摩擦力。(3)判断摩擦力的“功”与“过”。目的是说明生活中有时需增大摩擦力,有时需减小摩擦力,也是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探究打下伏笔第二部分:研究摩擦力大小

6、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是重点也是难点,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载体。通过实验指导学生学会设计对比实验,知道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表面光滑、粗糙有关、与重量有关、与运动方式(滑动和滚动)有关,阻力的大小与形状有关,流线型可减小空气中和液体中的阻力。分为三层(1) 研究固体与固体之间如何减小摩擦力。(2) 研究固体与液体之间、固体与气体之间如何减小阻力(3)应用 :讨论有些汽车、火船为什么做成流线型第三部分:拓展: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应用。重点、难点的分析重点:认识摩擦力概念,及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难点: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阻力的实验4、课时分配:2课时第一课时: 1认

7、识摩擦力及阻力2研究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3、摩擦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第二课:知识的应用1、研究如何减小摩擦力及阻力的方法并设计实验证明2、流线型的应用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分析1、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已经学习了物体的运动、对于设计对比试验已经接触,如小车的运动、摆得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已经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已知物体的运动方式包括移动。摆动滚动,对摩擦力略知一二,只知道这个词,摩擦力这个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许多摩擦现象却发生在学生的周围,只不过学生没有觉察而已。2、未知的,模糊的知识什么是摩擦力?学生并不理解,关于阻力只是知道有阻力。并没有深入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8、更是没有想过,所以很有必要深入、细致研究。教学重点放在认识摩擦力及摩擦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3、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动机对于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科学的基础和技能,学生水平偏好,比较喜欢学习科学的教学方法:谈话法观察法实验法使用教学手段是观察、实验、亲自体验和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仪器测力计、小车、毛巾、实验报告单、钩码、等四、学的怎么样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考虑用什么方法进行评价,还要通过那些内容可以检测学生对本课的掌握情况,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效果评估:1、通过练习,用手势表示答案,可以了解全体学生对知

9、识的掌握情况2、通过实验报告单的交流,可以了解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小组合作情况3、通过师生对话,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成情况五*编写教学课时计划这就是具体的教学流程(详细的教案或简单的教案) 这就完成了教学设计工作。结束语:不知道我的发言对大家是否有所启发,我想只要我们用心去备课,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解决怎么学的问题,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教学质量就会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就会得到培养,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的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就会落实。推荐第2篇: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和教案不能混为一体,对这三个概念要正确地区别。教

10、学案例:一般是用来交流或者是自我经验积累,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一个好的教学案例,就是生动的故事加精彩的点评。教案:是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指导老师上课用的,同时也是备课的依据。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课前预设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说明,写在教之前;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总结,写在教之后。二、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教学设计一般包含有下列5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任务及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1、教学任务及对象分析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

11、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如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是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以往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在这种分析过程中,教师将教科书作为主要依据,教材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考点方面,比较注重显性教材的运用而忽视隐性教材的挖掘和利用,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

12、要求,而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只是阐述其内容,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内容分析既要求对显性教材的运用,也要求对隐性教材的挖掘和利用。教学对象分析学生是分析教学任务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分析学生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我们教师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了解教学活动开始前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已经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这一水平标志着学生已经能做什么,说什么,想明白了什么等等(即学生的学历和学情)。这是学生掌握新的学习任务的起点水平。二是要了解教学活动结束后预期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等方面必须达到的状态。对这种状态的把握最终会转化为确定的教学任务与具体的学习目标。只

13、有当教师的心中对教学前和教学后这两种状态的差距做到心中有数时,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真正恰当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2、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在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陈述上,与以往传统教案相比应该有较大变化,具体体现在目标的维度、目标陈述的主体等方面。教学目标的主体和维度学目标以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依据,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向性,同时还可以作为学习效果的检测标准。所以制定准确、适合学生的学习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

14、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教学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学生。而传统的教案对于目标的设计中,所体现的主体是教师而非学生。从教学目标设立的维度来看也更加全面,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这是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内涵,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而传统的教案中,目标的设置较多地关注知识、技能的培养,缺少对于能力和情感领域的设计。具体教学目标的

15、陈述由于教学目标是具体规定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在认知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够达到的新水平。因此,在陈述教学目标时要具体明确,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对知识、技能目标的陈述要反映学生所形成的具体行为。在陈述上不宜用含糊不清、缺乏质和量规定的“了解”“理解”、“掌握”等词,必须用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具体行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陈述词要具体、鲜活。二是对过程性目标的陈述要具体、明确。新课程标准关注“学习过程、改变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因此,过程性目标的陈述要明确具体。三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陈述要明确学生应参加的活动或体验的内容,通常只明确规定学生应参加的活动或体验内容,而不具体规定

16、学生应从活动中获得了什么结果。3、教学策略的设计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加以考虑:教学组织形式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方面,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自主提问、自主研究、自主体验、自主交流的过程,激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潜能。可见,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自主参学习活动已成为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途径。因此,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要求的新的课堂组织形式,也成为教学设计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教学有规。面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