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详细讲解29400字 大足石刻详细讲解源于古印度的石窟艺术自公元3世纪传入中国后,分别于公元5世纪和7世纪前后(魏晋至盛唐时期),在中国北方先后形成了两次造像高峰,但至公元8世纪中叶(唐天宝之后)走向衰落于此续绝之际,位于长江流域的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异军突起,从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从而把中国石窟艺术史向后延续了400余年此后,中国石窟艺术停滞,其他地方未再新开凿一座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成为中国后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例证 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简称“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石窟艺术中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间(中国晚唐景福元年至南宋淳佑十二年)最为壮丽辉煌的一页19xx年12月1日,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认为符合下列三条标准:第一,大足石刻是天才的艺术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第二,佛教、道教、儒教造像能真实地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哲学思想和风土人情;第三,大足石刻的造型艺术和宗教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大足石刻始建于公元650年(唐永徽元年),兴盛于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五山”摩崖造像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以集释(佛教)、道(道教)、儒(儒家)“三教”造像之大成而异于前期石窟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间中国石窟艺术风格及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具有前期各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 大足石刻是继敦煌之后第二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石窟作为一种以佛教内容为主的宗教艺术,作为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大足石刻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广泛的造像题材,精美的雕刻工艺,科学的艺术手段,独特的处理方法,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典型的民族艺术风格,而成为我国石窟艺术史上最后一座亮丽丰碑,同时也成为了公元9世纪至13世纪中叶,世界石窟艺术史上最为壮丽辉煌的篇章)??? 在素称“石刻之乡”的大足县境内,有石刻造像五万余尊,分布于全县近百处造像的年代从初唐至明清,前后绵延1200多年,构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
在这一千多年的创造中,以宝顶、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这五山为代表,这五山的石刻造像集中体现了大足石刻艺术的总体特征和文化内涵)??? 宝顶山摩岩造像经历年考证,开创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为南宋密宗一代大阿闍黎赵智凤以弘扬佛法,教化众生为宗旨,尽毕生之力,惨淡经营七十余年营建而成的,我国唯一的一处大型佛教密宗曼荼罗这个曼荼罗纵横五里,多达十三处,除大佛湾之外,还有龙潭沟、龙头山、对面佛等 大佛湾的摩岩造像是宝顶山石刻艺术精华之所在在三山石岩相连的一个马蹄形山湾内,刻着长达五百米的宗教艺术画廊造像以山形取势,巨龛相连,蔚为壮观 这里的造像都经过了赵智凤周密的构思和设计,先雕凿出一个小佛湾作为蓝本,然后再统一布局、施工,在大佛湾扩大雕造在这里,佛教教义被连环画式的石刻通俗地图解着、昭示着一组组表现佛教人生观、世界观、修持方法以及儒家伦理、理学心性的大型高浮雕巨龛相连,气势磅礴,形成一个逻辑严密的体系有人称它是“几乎将一代大教收罗毕尽”其造像题材不重复,构图严谨有序,图文相间,而且表现手法朴实无华,自然生动,将深奥的佛教义理通过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和风俗情节体现出来观看之人不仅可以从中阅读到佛教教义,还能从中领略宋代的世俗社会、家庭生活和精神风貌。
参观时,我们还能看到古代的艺术家们在造像施工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揉进了力学、光学、透视学等科学原理,充分利用岩石、水源等自然条件,因地、因材而施艺他们超人的智慧和巧夺天工的技艺,使这些珍贵的宗教文化遗产,虽然经历了八百多年的历史创伤和自然风化,却仍然闪烁着古代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光辉,启迪和激励着人们向民族精神和艺术智慧的新高峰攀登!???整个大佛湾的造像,从护法神起到正觉像止,共有十九幅大型雕像,编为三十一号,分述于后正觉像这尊造像手结外缚印,头上有“平顶金刚印”,据考证,是赵智凤的老师柳本尊的成佛像在佛头顶的两道毫光之间,刻有柳本尊的居士像 在正觉像之右,有一通碑,名为《重修宝顶山寿圣寺碑记》碑上追叙了大佛湾石刻的来历,简介了赵智凤的生平事迹 碑上载:“传自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七月十有四日,有曰赵智凤者,始生于米粮里沙溪年甫五岁,靡尚华饰,以所居近旧有古佛岩,遂落发剪爪,入其中为僧年十六,西往弥牟,云游三昼既还,命工首建圣寿本尊殿,因名其山曰“宝顶”发弘誓愿,普施法水,御灾捍患,德洽远近,莫不皈依凡山之前岩后洞,琢诸佛像,建无量功德……初,是院之建,肇于智凤,莫不毕具…… 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直接反映赵智凤生平事迹唯一的文字资料。
此碑为明洪熙元年,大足儒学教谕刘畋人所书它是研究大佛湾石刻造像来历的一块极为重要的史料碑结束语 佛教造像作为佛教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份,在我国这块以佛教信仰为宗教信仰主流的土地上分布很广,几乎各地都有但究其造像目的,则多是秉承统治者的旨意,为发愿祈福,以供瞻仰而造,所以造佛和菩萨像的居多,造经变相的很少而赵智凤苦心营建大佛湾的目的是为了要“阐释教义、弘扬佛法、教化众生”所以,在造像的选材、布局上,他有意识地将佛教教义系统地贯穿起来,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来进行宣传 第一龛刻“护法神”以示道场森严;接着开宗明义,以“六道轮回图”阐述佛教核心教义;以“广大宝楼阁图”为众生指明解脱之道;以“华严三圣”展示修行之果;用“千手观音”表示智慧普照、法力无边;以释迦的一生来展现“究竟涅槃”的最高境界;用“孔雀明王 ”来表示诸毒不浸这几组造像是对众生实行佛教信仰的教育然后,以“毗卢道场”中的毗卢佛说法为纲,次第演绎“父母恩重经变像”,“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像”,表现父母育子和佛行孝之德;中间穿插“雷音图”借大自然的威力来强化孝道;然后再诱人以天堂之乐,骇人以地狱之苦;天堂与地狱之间以“六耗图”为界,以示天堂、地狱仅一念之差,教众生缚心猿锁六耗,早升极乐免坠地狱。
这几组造像是对众生实行伦理道德规范的教育然后再以“牧牛图”表示领会佛法,调伏心意;以“圆觉道场”表示修得菩萨之果;以“正觉像”表示修行圆满正等正觉这几组造像是告诉众生修持实践的过程所以,有人说大佛湾如一部气势连贯、图文并茂的佛教基础理论教科书观者只要一龛一窟细细读过,对佛教的基本教义就可了解不少了 赵智凤耗费了毕生精力,把他超度苦难、救治时弊的宏法大愿倾尽在了这山谷的浮屠世界之中而要完成这些巨幅大作,需要的不仅是艺术家们博大的胸襟,非凡的天份与深厚的功力,其严密的构图还需要艺术家们具有科学家的精细,需要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融合这里的造像从形式的设计到施工,从内容的筛选到组合,每一个环节都浸润着科学思想与审美情趣的结合,凝聚着古代艺术家们的心血和智慧,从而使大佛湾成为浓缩宋代历史和民族文化的艺术宫殿,也使大足石刻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的典范 总的来说,大足石刻开凿于我国石窟艺术发展的晚期,掀起了我国石窟艺术史上最后一次高潮,被誉为“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作”大足不仅有规模宏大、意象万千的宝顶山石窟,也有美神荟萃、形若画廊的北山石窟,仙风道骨、神系完备的南山道教石窟,释踪仙迹、佛道合一的石门山石窟,还有稀世罕见,可谓凤毛麟角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石篆山石窟。
它集儒、释、道三教为一体,纳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为一炉,博采兼收,推陈出新,开拓了中国石窟艺术的新天地凡是目睹其风采的人无不为之赞叹折服一位外国领导人曾这样说:“这个地方刻有丰富的中国历史,这个地方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大足石刻不管在精神感受、意识联想,或者在实体接触和形象观赏等各个方面,都能让您得到美的享受、美的教育和真的启迪透过它的光华,我们能看到蕴藏其中极为丰富的智慧和自立于世界之林的民族精神! 在宝顶山大佛湾内多处刻有赵智凤的誓言: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可见其艰苦卓越之志他用一种入世的精神,创造了他伟大的佛教事业,如果今天我们能遵照这种矢志不渝、勇往精进的精神来创造我们明天的事业,那么,我们的民族一定会不断走向强盛,我们的祖国一定能蒸蒸日上,繁荣富强!牧牛图“牧牛图”是一组具有山野情趣、刀法豪放的禅宗造像禅宗是印度佛学与中国玄学杂交的产物,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它于中唐以后逐渐兴起,到了宋代已成一枝独秀的局面禅宗的教育重在启迪人的智慧,禅学者们拨开冗长枯燥的佛教义理思辩,强调“自悟、体认”,认为“心”是绝对的主宰,同时他们又将“自性”与“佛”划上等号,认为成佛不需外求,主张“识得自性即是佛”。
在实践中,禅就是人的全部生活本身而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人性”的耕牛就成了禅学者们“禅思”的对象以牛喻禅曾经盛极一时 这龛“牧牛图”全长约三十米,是我国罕见的长卷式组雕据碑文考证是根据北宋杨次公《证道牧牛颂》而打刻,它形象地表现了佛教禅观的修证过程整龛造像一共刻有十个牧人和十头牛,牧人代表修行者,牛代表修行者的心,驯牛的过程即是修行者调服心意,悟禅入门的过程 全龛造像共分十二组: 第一组“未牧”佛家认为,人的心在未经过调服之前,就跟未经过驯服的牛一样桀骜不羁,很容易随外界的干扰而波动,就像没有涵养的人遇到一点小事也会暴跳如雷,无法自控一样第一头牛受到外界刺激之后冲出栅栏,正昂头犟项拼命朝山间狂奔,后面的牧人双手紧拽缰绳,正使劲地把它往回拉; 第二组“初调”在牧人的强制和鞭策下,牛虽然并未显得驯服,但头已经开始勉强转过来了这比喻在佛门清规戒律的约束下,放任顽化的心性开始得以收敛; 第三组“受制”牧人站在牛首旁,右手牵牛,左手扬鞭,正驱牛下山,牛已能勉强顺从人意旁边的颂词写道:芳草绵绵信自由,不牵终是不回头,虽然牛是知人意,万去低昂不易收比喻贪执顽化的心性虽然受到制约,但还不能麻痹大意,放任自流; 第四组“回首”。
牧人背着心爱的鸟笼,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轻挽缰绳,在风雨泥泞的山路上行走山中狼嚎虎啸,但牛却并未惊慌奔跑这比喻贪执顽化的心性有所转化,不易受世俗凡尘的干扰和影响,但还时时需要清规戒律的约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第五组“驯服”与第六组“无碍”并列两个年青的牧人手握缰绳并坐在一起,正亲密地攀肩说着悄悄话左边的牧人说得滔滔不绝,舌头都顶出来了右边的牧人听得喜笑颜开,眼睛笑成豌豆角,嘴也笑得合不拢了他们到底在说什么呢?大家请看,左边的牛也悄悄地凑过来,竖着耳朵,瞪大眼睛,正在偷听哥俩儿的秘密这个造型极为生动,所以很多游客看到这里,都会笑着说:平常大伙儿说的“吹牛”恐怕就是从这儿“吹”出来的吧!右边的牛好象对主人的秘密并不感兴趣,它安静地跪在一旁饮水在这里,牧人和牛的关系已显得轻松、和谐牧人虽然还手握缰绳,但已经不用太去在意自己的牛了这说明对心性的驯化已达到无拘无碍的程度,清规戒律的约束也正在趋于淡化; 第七组“任运”一头牛悠闲站立正欲饮水,牧人面带微笑,左手挽绳右手指碑碑上刻:牛鼻牵空鼻无绳,水草由来性自任,涧下岩前无定上,朝昏不免要人寻比喻此时已无需清规戒律来时时约束,但仍然要提防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失去了驯服无碍的心性; 第八组“相忘”与第九组“独照”并列。
老牧人在晚霞中怡然忘情地横笛独奏笛声悠扬动听,连天上飞过的仙鹤也为之却步旁边年青的牧人听得如痴如醉,正偏着脑袋为老牧人击拍而歌如此优美的笛声却没有使旁边的牛受到干扰,它依然悠闲地舔着蹄牛的鼻绳也不用掌握在牧人手中,而是随意地绕在牛脖子上了老牧人的牛更是连鼻绳也解除了,它正在一旁仰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