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名言警句2900字 申论名言警句1.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宋·胡宏) 【释义】水因为有源头,所以其流才没有穷尽;树木因为有根,所以生长才没有穷尽2.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汉·王符) 【释义】大鹏的冲霄飞翔,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轻捷;骏马的疾速驰骋,不是靠一只腿脚的力量3.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李世民) 【释义】水能够托载着船航行,但也能够把船打翻弄沉4.足寒伤心,民寒伤国汉·荀悦) 【释义】脚受了寒就会伤害心脏,民众寒了心就会伤害到国家5.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明·谢榛) 【释义】从来治理国家的人,都不能忘记最普通的老百姓6.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汉·司马迁) 【释义】治理国家的道理,应从让人民富裕开始7.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唐·白居易) 【释义】哪里能得到万里大的皮衣,把天下四方都盖起来,使人们温暖都能和我一样,天下就没有受寒冷的人了8.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清·郑燮) 【释义】卧在府衙听着竹子被风吹的萧萧作响的声音,我象是听到民间的疾苦声我这小小的州县官吏,对民间一枝一叶都是有感情的。
9.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仲) 【释义】要使政事有所建树,关键在于顺从民心,政事之所以废驰,关键在于没有顺着民心10.身为野老已无责,路见流民终动心宋·陆游) 【释义】虽然退休为乡下野老已没有责任了,但在路上看到流浪的人民终归还要动心11.但令四海歌声平,我在甘州贫亦乐明·郭登) 【释义】只要使四海都歌舞声平,人民安居乐业,我在甘州就是受贫也是快乐的12.制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从政有经,而令行为上《战国策》) 【释义】国家的制度有其平常规律,而有利于民众作为根本;作官从政有规范原则,而使政令通达实行是最主要的管子云:“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若树木;终身之计,莫若树人1、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解释:尊重贤良,使用能人、英俊豪杰能安排在适当位置上,这样天下的人都会高兴,并且愿意在这样的国家里做事2、所任者得其人,则国家治、上下和、群臣亲、百姓附;所任非其人,则国家危、上下乘、群臣怨、百姓乱 (《淮南子》)解释:如所任用的人得当,就会使国家安宁、上下和睦、群臣关系融洽、老百姓归附;任用的人不得当,就会国家危难、上下不协调、群臣互相怨恨、老百姓作乱。
3、天下之贤,与天下用之,何必出于己 (明?张居正)解释:天下的贤良人才,给天下来使用,为何非要出来给自己办事呢4、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汉?司马迁)解释:周文王曾在洗澡时,三次梳理好头发,吃饭时三次停下筷子,起来接待来见他的人,就这样还恐怕失去天下贤良的人才5、任之虽重,信之未笃;信之未笃,则人或自疑;人或自疑,则心怀苟且;心怀苟且,则节义不立 (唐?吴兢)解释:虽任以重要职责,但却不充分信任他,而信任不充分,就会使人产生疑虑;人生疑虑,就会得过且过;即已得过且过,就不会树立起好的节操义行6、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晋?葛洪)解释:使用事物的长处,那么任何东西都不会废弃功用;避开事物的短处,那么世上就没有被废弃的材料7、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清?谭嗣同)解释:骏马能经历艰险,但在田里干活就不如牛;坚固的车子能载拉很重的东西,但渡河就不如船8、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龚自珍)解释:我希望天帝重新振作精神,打破常规多种多样地产生人才9、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清?魏源)解释:用人的人,取用人的长处,避开人的短处;教育人的人,成就人的长处,去掉人的短处。
10、一年之计,莫若树谷;十年之计,莫若树木;终身之计,莫若树人 (管仲)解释:一年的计划,没有比上种粮食重要的;十年的计划,没有比种树木重要的;终身长久的计划,没有比培养人更重要的1、民生领域:足寒伤心,民寒伤国——汉·荀悦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明·谢榛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情则乱——《墨子》人聚则强,人散则弱同心同德,庶几有成——清·魏源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宋·胡宏2、依法治国: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 奉公如法,则上下平——《淮南子》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张居正3、道德品质: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利居众后,责在人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名言警句数量之众多,难以穷尽,不一而足在作文中,如何使用名言警句呢?标题,开头,文中,结尾,都是可以巧用名言警句的第一,标题部分,如有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名言警句的,用作主标题,可起到美化标题之作用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重视思想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不患寡而患不均——推进制度建设保障教育公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人为本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培养创新型人才第二,开头部分,引用名言警句,引出要解决的问题,增强文章的气势,能起到吸引眼球的作用。
例:“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根深蒂固,才能枝繁叶茂;疏浚泉源,方可源远流长然而,当前我国在文化精神上出现了失根的现象,乡村少年、农民工、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都无法对乡村文化产生亲和力、归依感,其根源在于乡村文化的衰落因而,要通过振兴乡村文化,来解决失根危机第三,文中部分,用名言警句论证论点或者分论点,引经据典,显然增强了说服力例:干部要敢担当、敢吃苦、敢得罪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一席话,既是民族英雄林则徐为人民和国家鞠躬尽瘁的真实写照,同样也是温家宝同志的座右铭反观我国部分地方领导干部,非但没有以温家宝总理为榜样,反而鱼肉百姓,损害群众利益,遇到小事不处理,遇到大事往后退,遇到好事冲上前,遇到苦差事互相推诿如此作为,何以得到百姓的信任?何以让政府宽心?何以对得起“人民公仆”的称呼?因此,唯有敢担当、敢吃苦、敢得罪人,才能当好人民公仆,做好党的干部第四,结尾部分,名言警句可用来总结全文,这样的结尾必然是不落俗套的,或是升华主题,强有力的收尾例: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加强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应正法理为先完善立法,做到有法可依;坚决守法,做到有法必依;严格执法,做到执法必严。
唯有如此,方能保障职业病患者的基本权利,让职业病患者重获生机,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保留人才动力第二篇:申论写作名言警句荟萃 2300字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名言警句荟萃国家公务员考试在申论阅卷的过程中,阅卷者每天都要阅读很多的试卷,根本没有太多的时间仔细、全面的阅读每个考生的试卷因而,在申论考试中,考生一定要把握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俗话说“龙头虎尾”!而能让阅卷者眼睛为之一亮的一条重要方法,就是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以及文章中鲜明的地方写入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不仅可以增加文章的文采,更关键的是可以在第一时间带给阅卷者分外愉悦之感这里我们从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筛选出部分治国安家的名言警句,相信一定会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1. 治国天下犹人之体,腹心充实,四支虽病,终无大患——《三国志〃魏书〃杜畿传》构大厦者先择匠而后简材,治国家者先择佐而后定民——《意林》引《物理论》(**注——构:架屋简:通“柬”,选择佐:辅助的人)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房玄龄语 正其本者万事理,劳于永者逸于使——唐〃张九龄《对嗣鲁王道坚所举道侔伊吕科〃第 一道》(**注——劳于永:为长远利益而操劳。
逸:安心使:经常忙碌)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公上疏言,~其言切至2.安危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注——居安:处于安全的境况备:事先有准备)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六十四章(**注——为wéi:做,防止未有:没有发生之时未乱:尚未发生动乱)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管子〃正世》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吴兢《贞观政要〃君道》魏徽上疏(**注——浚:开浚,疏通) 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管子〃版法》(**注——召远:招徕远方的人修:整治近:指国内闭:堵塞)3.民本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注——惟:惟独,只有本:根本)1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管子〃君臣上》(**注——夫:发语词,无实义别而听之:分别听信个人之辞合而听之:全面听取圣:无所不通)为国者以富民为本,以正学为基 ——汉〃王符《潜夫论〃务本》(**注——为wéi:治理正:使正当)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三国志〃吴书〃骆统传》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天下兴行在民趋于正——明〃王廷相《慎言〃御民篇》(**注——兴行:重德行。
)4.民心民安土重迁,不可卒变,易以顺行,难以逆动——《三国志〃魏书〃袁涣传》(**注——安土重zhòng迁:安居于本土,不愿轻易迁动卒cù:同“猝”,突然顺:顺其意逆:背其意)可怀以德,难屈以力——《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注——怀:怀柔,感化)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宋〃苏辙《新论下》(**注——宽:为政宽大信:建立威信任:信服)5.爱民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唐〃王维《赠房卢氏琯》(**注——达人:通达事理的人)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宋〃欧阳修《偃虹堤记》:“~,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注——意谓关心百姓的利益愈深,那就对各项设计措施考虑得十分周密)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宋〃苏轼《赐新除中大夫守尚书右丞王存辞免恩不允诏》(**注——任:承担患:患难)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明〃黄宗羲《原君》(**注——释:解除6.群众积力之所举,即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即无不成也——《文子〃下德》(**注——积力:全成之力举:举动,行动)莫三人而迷——《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引古语(**注——三人:指多数人。
意谓没有多数人的意见就会迷惑)7.为政政贵有恒——《尚书〃毕命》:“~,辞尚体要,不惟好异注——恒:长久不变)有理而无益于治者,君子弗言;有能而无益于事者,君子弗为——《尹文子》卷上(**注——弗:不为wéi:做)2居之以强力,发之以果敢,而成之以无私——宋〃苏辙《新论中》(**注——居:平时发:发动果敢:坚决勇敢意谓国家平时要有实力,发动一件事要坚决勇敢,取得成功必须无私)政纲虽举,必求益其所未至;德泽虽布,必思及其所未周——《宋史〃薛极传》(**注——益:增益,扩大未至:没有达到的地方及:及到未周:没有覆盖的地方)上安下顺,弊绝风清——宋〃周敦颐《拙赋》(**注——弊: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