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2022届高三上学期10月测试语文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267680358 上传时间:2022-03-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2022届高三上学期10月测试语文统编版高三总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2022届高三上学期10月测试语文统编版高三总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2022届高三上学期10月测试语文统编版高三总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2022届高三上学期10月测试语文统编版高三总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2022届高三上学期10月测试语文统编版高三总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2022届高三上学期10月测试语文统编版高三总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2022届高三上学期10月测试语文统编版高三总复习(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测试2022届高三上学期10月测试语文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2021年10月测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艺精品是一个时代文化创造力的重要成果,它滋润人们的心灵世界。当今时代,数字技术推动社会生活发生深刻变革,重新塑造着文艺的创意创作、生产消费、传播接受和鉴赏评论,为文艺精品的诞生创造了全新的环境和条件。 数字时代的来临,赋予传统文艺精品新的呈现形式,让我们在数字化情景下与之再次相逢,并获得全新的审美体验。比如,前段

2、时间,央视老版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以弹幕版形式亮相视频网站,在年轻观众中引发了观剧热潮。视频网站、弹幕观剧的加入为数字时代文艺精品传播提供了范例。再如近年来持续开展的舞台艺术优秀剧目网络展演,让荣获“文华大奖”“梅花奖”等重要奖项的优秀之作以及各剧种的保留剧目,借助网络平台赢得更加广泛的受众。更不用说,“数字敦煌”“云端国博”等项目为民族艺术瑰宝插上数字化的翅膀;各地美术馆举办的网络美术展书法展,无不展示着传统文艺精品在数字化时代的持久生命力。一言以蔽之,真正的精品不会过时,数字技术赋予文艺精品更多样的打开方式,为大众走近文艺精品搭建新的桥梁。 数字时代特有的技术和艺术手段、传播和欣赏方式、审美

3、和接受心理,更孕育和催生着新的文艺精品。文艺精品之精,在于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文艺创作者的重要使命在于以时代的方式捕捉、表现和丰富属于自己时代的美。数字时代的文艺精品应符合这个时代的技术特性,更应契合这个时代的美学要求,从形式到内容全方位反映和呈现社会生活,遵循当代语言语法,彰显时代精神气质,让人领略到人类文明行进到数字时代的新风景。 新媒介属性成为这个时代文艺精品最明显的特征之一。网络文学是新媒介推动下产生并迅速崛起的文艺新类型。最新资料显示,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67亿,形成了20余个大类型,200余种小分类。文学之外,短视频、竖屏剧、互动剧等视频新品类层出不穷,沉浸式新媒体

4、艺术展屡成“网红”,“数字舞台剧”等时有新作。而全息影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也为数字时代文艺创作提供无限可能。虚拟歌手、虚拟演员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人机共演的银幕、人机共舞的舞台正在出现,这些文艺现象虽然还有些稚嫩,但充满生气和新机,必将成为孕育文艺精品的沃土。 技术进步必然带来美学变革。数字技术在带给人新奇审美感受的同时,也给数字时代文艺精品的产生准备着美学基础。央视春晚节目蜀绣,把全息投影技术运用于舞美,令人耳目一新。数字技术赋能舞台美术,使之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为舞台美学提供了新经验。同样,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影视作品画面更加清晰精致、音响效果更加立体震撼、视觉特效更加逼真华丽;相比于演员

5、表演、实景拍摄等而言,影视后期制作的地位也得到大幅提升,极大丰富了影视艺术的内容和手法,拓展了美学空间。而依托数字平台观看造型艺术作品时,我们可以自由放大某个局部,也可以任意缩小整幅作品,同样推动着欣赏趣味和审美诉求的变化。总而言之,在“逼真感”“即时感”“互动感”“沉浸感”等数字时代耳熟能详、亲身体验的新感受背后,是一种喷薄欲出的新美学。 数字时代的文艺创作应该跟上艺术观念和审美追求前进的步伐。在充分发挥新媒介新技术优势的同时,把数字技术所给予人们的独特感受,变成艺术灵感和创意,融入作品内部,体现到叙事逻辑、情节冲突、人物塑造、场景营构等各个方面,将奉献出受众喜闻乐见、又具有长久价值的精品力

6、作。 (选自胡一峰新技术与新美学造就新精品) 材料二: 90年代末期互联网兴起,改变了印刷媒体的主导地位,也使得文艺生产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传统文艺逐渐数字化,如文络文学、胶片电影变成数字电影,另一方面网络也产生了数字化的文艺产品,如网络游戏、二次元文化等,这使得网络评论的形态和功能发生了转变。因为互联网平台的交互性和社交化,网民不仅成为网络文艺生产的主体,所谓“用户生产内容”,而且消费者的点赞、评论也介入到网络文化生产的内部。网络文艺评论具有这样几个特征:其一,批评参与到网络文艺创作中,如网络文学的更新,会受到消费者对剧情、人物的讨论,网络写作为了产生更大的用户粘性,会在乎评论者的意见;

7、其二,受众粉丝化,用户的点赞、刷流量和打分会对文化产品的市场效应产生影响,如电影.上映初期的网络口碑对后续票房非常重要;其三,网络评论带有非职业化、非专业化的特征,容易形成极化效应,个别极端言论会被放大和引发围观效应;其四,评论的形态也不只是文字,而是弹幕、鬼畜、短视频、表情包等更加多元化的萌言萌语,这符合网络交流的习惯。 材料三: 现代科技和现代传媒彻底改变了文学的生态,但它们不是使文学式微,而是使文学插上了科学的翅膀,开始了更有力、更高的飞翔。文学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作家的职业感也许没有从前那么强了,但创作出具有社会反响的作品的作家,具有广泛的名誉和影响力。许多电影电视剧也因为改编自文学

8、作品而产生广泛影响,这些改编作品既来自传统的文络,上的各种小说。在中国,很多人用文学人口这个概念来分析当今的文学态势。传统意义上的作家,网络文学写作者,文学杂志、报纸、出版社的编辑,文学网站的从业者,作家协会等组织的工作者等等,如果把广大的文学阅读者也计算在其中,那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手机用户中愿意进行文学式阅读、尝试进行文学类写作的人空前增加,这才是20年前想都不敢想的情形。一些从前与写作毫无关联、怯于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人,慢慢地加入了写作的队伍直至显露出创作的才能。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今时代,文艺精品的诞生离不开数字技术创造的全新社会环境

9、与条件。 B.在新媒介的推动下,人机共演、人机共舞等会促进网络文学精品的产生。 C.在数字时代,新技术应成为创作内容,实现艺术观念和审美追求的变革。 D.受现代科技和传媒的影响,怯于文字表达的人也可以慢慢显露出写作的才能。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作者以四大名著改编电视剧为例,证明数字时代赋予了传统文艺精品新的呈现形式。 B.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结构,重点阐述了互联网产生之后文艺生产的形态所发生的变化。 C.材料三围绕“现代科技和现代传媒彻底改变了文学的生态”展开论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D.材料三中“式微”“想都不敢想”“文学态势”等,体现了语言的典

10、雅、通俗、学术化特点。 3.下列案例,不能体现材料二阐述的网络文艺评论特征的一项是(3分) A.流浪地球上映后,有观众因片中存在常识性错误而认为它是“中国科幻片之耻”。 B.电影你好,李焕英上映初期就收获了观众良好的口碑,使得后续票房持续增高。 C.不少网友在手机APP上听到歌词“要是能重来”后,纷纷弹出了弹幕“我要选李白”。 D.武侠小说家金庸在明报上连载长篇小说时,会根据读者的意见修改故事情节。 4.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摘自不同的文章。请你根据材料的具体内容,分别补写两则材料的标题。(4分) 5.有同学认为材料一的结构脉络混乱,段落之间缺少内在逻辑。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明理由。(6分) (

11、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两段材料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渡船 刘帆 马老四独自坐在船头发呆。 渡口的小卖部门前,大半个树荫下,坐着一群人,这是一伙要过江的人,也是马老四的渡客。过渡的人,不管知道不知道,大家都习惯喊他“老四”。 马老四有个规矩,不到点不开船。因此,买了票的这伙人,就在岸.上树底下拖条板凳歇着。三三两两,也没个队形,惯了,这些渡客,马老四有的闭着眼睛,听声音也能听出来谁是谁。 渡客们肆无忌惮地谈论一个话题,在马老四看来,可能是一种痛。马老四的儿子指着岸.上的一帮人说:“爹,他们在谈论架桥的事,吴乡长上次过江也说过,这么宽的江,得有一座桥。” 如

12、果是不知好歹的人,跟马老四说“架桥”的事,或许,马老四会生气。然而,现在说话的是儿子,还有儿媳妇也在船上,马老四心头的气,堵得慌,他看了一眼儿子:“是啊,架桥,做不了水上人家,你就上岸,老马家还有几亩薄田,饿不着。”或许,是担心儿子听不懂,马老四故意抬高了八度声音,冲着青衣江吼道。然后背转身,朝岸上一声吆喝: “开船喽” 这马老四,今儿个怎么回事?离开船时间还有半个钟呢! 众人不情不愿的,一个个从树荫底下钻出来,拎着包,挑着担,牵着小孩,乖乖上船。 马老四如今的汽船,虽然比不得电视上海洋里漂浮的豪华游轮,但就在这青衣江,却也是十分地显摆了。比起马老四之前的木帆船,起码,在这往来两岸的渡客眼里的

13、船,在这青衣江,上下游几十里远近,也就他的船最好了。所以,众渡客都喜欢往他的船扎堆。马老四脸.上的笑容,据说从新船抵达青衣江那天起,就明显地挂在脸上。 过江从之前的五角到一元,再到今天的五元,说老实话,也没见到几个渡客感到不满。 马老四的腰包日渐鼓起来。这条船能够载多少人,往返摆渡多少趟,整条航线全由他说了算。按理说,赚得也差不多了,停渡也可以,毕竟年纪摆在那里,脸上被江风吹、日头晒,人黝黑,更显老些。 渡船的航线,是马老四开辟的。不对,航线是马老四家族很久很久以前,在这青衣江上用一条船劈波斩浪开出来的,就是通俗讲的,水上通道。 马老四家族选择青衣江这一段宽阔江面摆渡,是有考量的。青衣江蜿蜒流

14、长,多狭窄江段,这样的地方,往往波涛汹涌,只有这宽阔水面,水路虽然远了点,但是水流平缓,摆渡才比较安全。特别是之前的渡船是木船,为避免狂风骇浪,降低风险,保证人和船的安全,自然是平缓江段适宜。 一年三百多天,马老四的船几乎没有看到停渡的。或许,这也由不得马老四,毕竟,青衣江两岸,走亲、采买的渡客们三三两两地过江,特别是往返的学生伢子,上学没少渡过,哪天停歇过?这使得马老四一家,上岸的机会就很少。采买油盐酱醋茶和肉蛋蔬菜等,小贩们会送到江边来,不甚宽阔的码头,不晓得何时开始繁盛,开圩建市,两岸同出一辙。不同的是,马老四陆上安家的这一头,圩市是农历三、六、九,对岸是二、五、八,两岸物资集散,有所差

15、别,往来互市,才有流通,或许就是这个理。 马老四心中的烦恼,又显然不在两岸的圩日不同。刚才儿子的话,勾起马老四心中的不快,是因为传言有板有眼。原来计划架桥,桥址是选择在狭窄江段,为的是缩短里程,减少不必要的投资。但是,上个月,乡长从这里过河,在船上说可能在马老四这一处航道建桥,马老四听说后,对桥址就特别敏感。 “架桥”是这么说,却眼见一直没动工。马老四曾质疑这是要断自已的活路。如此有针对性的设想,马老四不是傻子,随时在盘算上岸过日子的时间,那一天真的来临,马老四的劲道也就没有了。 马老四正准备开船,岸上突然传来呼声:“等一等!”马老四停下来,朝岸上摆手。 岸上的人终于在起航前上了船。 马老四喊儿子开船,自己跑到船尾。 “乡长!”马老四喊道。 “老四啊,我还是喜欢坐这渡船。” “嗯乡长啊,我想通了,架桥好,桥通路宽,汽车一溜就过去了” 乡长好像没听到,径直走到船头,“那年我上学,就是坐着它走,上岸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