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拓展练习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第7课短歌行 【典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起首四句,以朝露易干为喻,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人生短暂,年华易逝而功业无成,因而产生种时间的紧迫感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描写宾主欢饮、融洽相处的情景,表达了诗求贤若渴的心情 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不知自己归向何处,形象生动,韵味隽永 D.全诗全用四言,四句一韵,句式整齐,音调和谐,无论在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给读者一种美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2.本诗善于用典表达诗人的情感,你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一句? 【答案】 1.C 2.①这几句充分吐露了诗人的心志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②同时曹操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四句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迷茫,不知自己归向何处”错误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旁徨者的处境与心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及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几句充分吐露了诗人的心志 (1)“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曹操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2)“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运用比喻手法,以山高海深比喻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借用了《管仲.行解》中陈沆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蜀吴,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 【名师点睛】 1.全诗反复出现一个“忧”字,那么诗人的心中究竟在“忧”什么?请用意象或原文诗句回答 【点睛】 (1)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这几句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那么“朝露”和“明明”的本体是什么?由此可看出“忧”的内容是什么? 【点睛】 (1)作者把人生比作“朝露”,忧的内容是人生短暂、时光易逝 “朝露”:早上的露水,太阳升起,便转瞬即逝,所以用此意象来表达人生短暂之情 (2)作者用高高明月,不可掇,来比喻人才难求忧的内容是“人才难求” 3.作者要找什么样的人才呢?又将以何种态度对待人才呢?用原文诗句回答 【点睛】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用典,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原指姑娘思念情人,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
(2)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用典,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诗句,凝练生动地描写出对待人才的态度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
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2.清人吴淇在读了曹操的《短歌行》后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你同意“怜才”一说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答案】 1.C 2.同意这首诗是曹操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全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三咏叹,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感情,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全诗跌宕悠扬,吞吐隐约,曲折却很充分地表达了曹操复杂的思想感情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内容涉及了典故的手法,情感的把握和主旨的鉴赏解答本题,首先要审题,明确答题要求,即“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诗歌,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了解作者创作背景和身世经历,画出诗中运用了的典故的句子,分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等;接着仔细阅读选项内容,结合诗的整体意境一一对照鉴赏 C项,“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理解错误正确的理解是表明自己要像“山”“海”那样,拥有广阔的胸襟,去接纳人才。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题的鉴赏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明确答题要求;然后熟悉本诗的内容,并注意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和创作背景,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领悟作者的情感等;在回答时,需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依据诗歌内容证明自己的观点 “怜才”就是“爱才、惜才”之意,因此本题考生应答“同意” 本诗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对酒当歌”八句,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的是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青青子衿”八句情味更加缠绵深长,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用含蓄的方法来提醒当时的贤才:“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明明如月”八句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愁,希望有更多的贤才到来月明”四句,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启发犹豫不定的贤才,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
周公吐哺”典故用在这里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怀厌高,海不厌深”二句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越多越好决不会有“人满之患”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却东西门行 曹操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3.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全诗没有华丽的词句,也少有愁苦类的主观色彩的词语,但朴实之语,也收到了动人心魄的效果 B.“鸿雁”万里远征,形单影只,不管是“食南稻”还是“复北翔”,都只能依从节令的变化 C.“转蓬”即飞蓬,诗中的“转蓬”经历“万岁”却不能归于故土,其时间的漫长感非常强烈 D.诗歌虽充满悲凉的情调,但悲凉中不会显得过于柔绵,“故乡安可忘”回荡着沉郁刚健之气 4.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任选两种分析 【答案】 3.B 4.借景抒情、比喻、用典、比兴(起兴)。
答到其中2种手法即可) ①借景抒情:借“鸿雁”处于寂寞凄凉的环境中,严冬南飞食稻,阳春则北翔重回的辛劳困苦之景抒发作者对东征西战的厌倦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借“转蓬”随风飘荡,无所归止的景象抒发作者对有家不能回的无奈与愁苦之情; ②比喻:以“鸿雁”万里远征、南来北往和“转蓬”的随风飘荡、无所归止喻指征夫背井离乡,辗转远征;以“神龙”藏于深泉,“猛兽”步于高冈,“狐狸”死后头朝故土的各有定所,各遂其愿的状态喻指(反比)征夫对回归家乡的执念;表达了作者对家的思念之情及有家归不得的无奈愁苦③用典:用屈原《哀郢》中“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典故(或用“狐死首丘”的典故),写狐狸死后头朝自己的窟穴,表达狐狸不忘故乡,此处用来反比征夫们的流离辗转,有家不能归,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无奈愁苦 ④比兴(起兴):以“鸿雁”万里远征、南来北往和“转蓬”的随风飘荡、无所归止起兴,引出征夫出征之遥、之苦和返还无期;以“神龙”藏于深泉,“猛兽”步于高冈,“狐”死后头朝故土,引出征夫的乡关之思;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不得归的无奈愁苦 【解析】 3.题干要求选出“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B项,“形单影只”错误从诗中来看,“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鸿雁万里远征,与同类结伴而行,相濡以沫,处于寂寞凄凉的环境中,鸿雁只是在“无人乡”,但它们“自成行”,是一个群体,并非“形单影只” 4.题干问的是“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首先回顾艺术手法包含的范畴,然后再结合诗句分析诗歌的前六句采用比兴手法一开头,诗人略一勾勒,便写出了鸿雁的境遇及其春来冬去的候鸟特征塞北”、“无人乡”强调其孤寂寥落,“万里余”则突出路途之遥鸿雁万里远征,与同类结伴而行,相濡以沫,处于寂寞凄凉的环境中;它们只能服从节令的安排,严冬则南飞而食稻,阳春则北翔而重回,其辛劳困苦不言而喻同时诗人借这一景物表达了自己有家不能回的无奈和愁苦田中有转蓬”四句为第二层次,诗人没有像通常诗歌那样在比兴后立刻引入正题,而是再用一比兴手法,写蓬草随风飘荡,无所归止,也永远无法回归故土相当”意为与故根相遇鸿雁”与“转蓬”这两个艺术形象极不相同,鸿雁有信,依节侯岁岁而回;转蓬无节,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