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学基础(病理学)兽医学 资料

上传人:e****s 文档编号:267509540 上传时间:2022-03-18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8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医学基础(病理学)兽医学 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动物医学基础(病理学)兽医学 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动物医学基础(病理学)兽医学 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动物医学基础(病理学)兽医学 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动物医学基础(病理学)兽医学 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物医学基础(病理学)兽医学 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医学基础(病理学)兽医学 资料(9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药物学基础第一章病理学基础第三章诊断学基础动 物 医 学 基 础绪 言z动物医学:是研究动物疾病发生和发展规律,以及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的综合科学。z动物医学包含内容: 1、动物医学基础:病理学、药物学、诊断学。 2、动物临床医学: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代谢疾病、中毒病、内科病、外科病、产科病。第一章病理学基础z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转归的一般规律性的科学。z病理学内容:包括病理生理学和病理解剖学两部分。z病理生理学:着重研究疾病过程中机体所发生的机能和代谢方面的变化。z病理解剖学:着重研究疾病过程中形态结构方面的变化。第一节、疾病概论z一、疾病学z(一)疾病概念:疾病是

2、机体与外界致病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的复杂斗争过程,并表现机体生命活动障碍,在动物并可导致其经济价值降低。z(二)疾病分类:z1、按疾病发生原因可把疾病分为:z传染病:指由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并在体内进行生长繁殖而引起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z寄生虫病:指由寄生虫侵袭机体而引起的疾病。z普通病(非传染性病):指由一般性致病因素所引起的内、外、产科疾病。z2、按疾病的经过,将疾病分为:z急性病、慢性病、亚急性病z3、按患病器官系统分类,可将疾病分为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和运动器官系统疾病等等。z(三)疾病的经过与转归z疾病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过程,称为病

3、程。病程分为四个阶段。z1、潜伏期:从致病因素作用机体开始,到机体出现最初症状时为止。z2、前驱期:从出现最初症状开始,到出现主要症状为止。z3、明显期:在前驱期之后,疾病出现全部典型的明显症状时期。z4、转归期:经过明显期之后,疾病可进入结束阶段,称为转归期。z疾病的转归可分为完全痊愈、不全痊愈和死亡三种形式。z完全痊愈:患病动物从病理调节转为生理调节,疾病的症状全部消除,受损器官的机能、形态结构、生产力和经济价值也彻底恢复。z不全痊愈:患病动物的主要症状虽然消除,但受损器官的机能和形态结构未完全恢复,甚至还遗留有疾病的某些残迹或持久的变化。z死亡:在疾病过程中,当患病动物体内的病理调节机能

4、受破坏后,不能适应其生存条件的变化,适应力耗尽,引起呼吸、心跳、脑代谢等生命活动停止,称为死亡。z死亡可分为二种:一种是由于疾病而造成的死亡,称为病理性死亡。一种是由于机体衰老的结果而引起的死亡,称为生理性死亡。z濒死期特征是:机体的一切重要机能活动失调,呼吸时断时续,或出现病理型呼吸,心脏活动障碍,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紊乱,括约肌弛缓致大小便失禁,体温下隆、感觉消失等。z按照机体的死亡过程,可以把死亡区分为临死亡(相对死亡)和生物学死亡(真正死亡)二个阶段。z临床死亡的特征:是呼吸和心跳停止反射活动消失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高度抑制。临床死亡是一种可逆现象,在它发生之后的57分钟内,采取一些方法,

5、有使其复活的可能。z生物学死亡:脑组织新陈代谢活动停止,并产生不可恢复的变化,即进入了生物学死亡阶段。并表现出死亡症状:尸体逐渐变冷,发生尸僵,血液凝固,形成尸斑,组织逐渐分解、崩溃和尸腐等。z二、病因学z(一)病因概念:病因是指引起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其包括外因、内因、诱因。z(二)病因学分类z1、疾病发生的外因:分为机械性的、物理性的、化学性的、生物性的和营养性的五大类。z2、疾病发生的内因:所谓内因就是机体本身的生理状态,大致可包括两个方面:z一方面是机体受到致病因素作用能引起损伤,即机体的感受性;另一方面机体也具有防御致病因素作用的能力,即所谓抵抗力。z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机体对

6、致病因素具有感受性和机体抵抗力的降低。z机体对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防御能力与以下内因有关:z机体的一般特性:种属特性、品种特点、个体差异、年龄、性别、营养等z机体的防御结构:z浅部屏障:主要有皮肤、粘膜和淋巴结z深部屏障:主要包括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肝脏、血脑屏障等。z机体的防御结构作用:za.在体表阻挡外界致病因素(如细菌等)进入体内;zb.把已经进入体内的致病因素固定在一定的地方,然后把它吞噬掉;zc.分泌液体和抗体消除进入体内的致病因素;zd.把有毒物质变为无毒物质;ze.把进入体内的致病因素排出体外.z机体的免疫性:是指生物体识别我物质排斥异己物质,以达到维持机体自身稳定性的一种生理功能。

7、具体的讲,免疫的作用包括防御传染、自身稳定和免疫监视。免疫可分为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种。z3、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任何疾病的发生,都不是由单一原因所引起,而是外因和内因相互作用的结果。z因此,外因是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z三、疾病发生发展基本规律z(一)病因在发病上的意义:见13页z(二)病因在体内的扩散途径z1、组织扩散z2、体液扩散z3、神经扩散z(三)病因对机体的作用方式z1、直接作用z2、通过体液作用z3、通过神经反射作用z(四)疾病的因果转化规律:自然界的任何现象都是某种原因的结果,原因和结果不断地在相互作用中更换着位置。z以家畜感冒为例,概括说明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

8、规律。z(五)机体恢复健康的机制:所谓恢复健康,就是受损伤的形态、机能和经济价值得到恢复。z1、防御:机体通过各种生理活动消除致病因素的过程。z2、代偿:在疾病过程中,一些器官组织的形态结构受到破坏或机能发生障碍时,体内另一些组织器官加强机能。z3、修复:受损的组织愈合或恢复原来的机能,使死亡的细胞由新生的细胞来补充。z修复是机体抗损伤作用的一种表现。它包括清理、再生、机化和创伤愈合等过程。z清理:是指对死亡组织、细胞或其他病理产物进行净化处理。z清理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溶解吸收和分离排出。z再生:是机体细胞或部分组织死亡消失以后,由其残留部分生长出新的组织、细胞,以恢复原来的组织结构和机能。

9、z机化:这种由结缔组织来包围或取代病理产物及异物的过程,称为机化。z创伤愈合:机体的器官、组织受机械力的作用而引起的损伤,叫做创伤。由损伤周围的组织进行修复的过程,叫做创伤愈合。z创伤愈合的过程,包括如下两个阶段:清除阶段、修补阶段z创伤愈合可分如下三种类型:z浅表创伤愈合:见于表皮浅表创伤如擦伤,创伤很浅,只破坏皮肤表层。一两天内完成愈合。z第一期愈合:多见于伤口小而整齐,创缘接合紧密,消毒完善无感染的创伤愈合。一天左右就有肉芽长出,三天左右就可以填平创腔,七左右天愈合。z第二期愈合:多见于创口裂开,创缘不整,创腔内死亡组织较多,或有异物和发生感染的创伤。这种愈合,需要时间较长,而且瘢痕较大

10、,可能对局部的机能有一定的影响。z上述愈合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可根据是否及时处理、治疗和控制感染等,还可能互相转化。z第二节基本病理过程z一、血液循环障碍的局部变化z1、血量、血流速度发生变化 :充血、缺血z2、血管壁的通透性和完整性受到破坏:出血z3、血管腔受阻引起的变化: 血栓、栓塞、梗死。z(一)充血: 器官和组织内含血量增多,称为充血。充血可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两种。z1、动脉性充血:指组织或器官内的血管含动脉血量增多。z(1)充血的原因及类型:神经性充血、侧枝性充血、贫血后充血z(2)充血的病理变化: 充血器官组织色泽鲜红,温度增高,机能加强和体积稍肿大。z(3)充血对机体的影

11、响:一般说来,短时间的轻度充血,对机体影响不大,除去原因即可恢复。长期持续性充血时,往往继发淤血,也会引起不良后果。如果脑部发生短时充血也会引起严重恶果。z充血对机体也有有利的一面,它能使局部组织血流加速,营养物质输入增多,代谢旺盛,改善血液循环,可增强抗病能力。z2、静脉性充血:组织器官静脉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z(1)淤血的原因zA、静脉受压zB、静脉阻塞zC、静脉管壁舒缩机能障碍z(2)淤血的病理变化: 静脉性充血(淤血)组织、器官呈暗红色或蓝紫色,体积肿大,机能减退,表温降低。z(3)淤血对机体的影响:短时间的淤血,不发生显著后果。若引起淤血的原因长期存在,则淤血将逐渐加重。

12、淤血的组织缺氧、代谢障碍,可使局部实质细胞发生萎缩、变性、坏死。z(二)缺血: 器官或局部组织的动脉血液供应完全断绝或不足,使局部血液含量全无或者说少于正常,称之为缺血或局部贫血。z1、缺血的原因z(1)动脉痉挛z(2)动脉阻塞z2、缺血的病理变化 :局部缺血的组织,因失去血液而多呈现该组织原有的色彩,体积缩小,温度下降。z3、缺血对机体的影响:轻度短期缺血时,组织病变轻微或无变化。长期而严重的缺血,可使组织发生变性和坏死。如发生在重要脏器,范围又较大,可危及动物生命。z(三)出血:血液流出血管外,称为出血。流出体外叫外出血,如咯血(肺)、呕血(胃)、黑粪(胃肠)等,积于体内叫内出血,如体腔积

13、血、血肿、瘀点、瘀斑等。z1、出血的原因和类型z(1)破裂性出血z(2)渗出性出血z2、出血的病理变化:破裂性出血时,如流出的血液蓄积组织间隙或器官的被膜下,形成肿块并压挤周围组织,称为血肿;如血液流入体腔,则称为腔积血。z根据破裂血管的种类不同,分为动脉性出血、静脉性出血和毛细血管出血。z渗出性出血性,常见有以下几种形态:z(1)点状出血z(2)斑状出血z(3)出血性浸润z3、出血对机体的影响:出血对机体的影响,因出血发生的原因、出血量的多少和出血的部位不同而异。失血达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时,必须进行紧急抢救,否则后果严重。z(四)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凝结成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14、所形成的凝血块,称之为血栓。z1、血液的凝固和抗凝z2、血栓形成的原因和条件z(1)血管内膜受损z(2)血流缓慢或不规则z(3)血液成分及性质的改变:主要是指血小板、红细胞及血浆生物化学特征的变化。z3、血栓形成的过程及其形态特点z4、血栓的转归z(1)软化z(2)机化z5、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影响:从有利方面来看,血栓形成是机体制止出血的防御措施。从不利方面来看,血栓形成后堵住了血管腔,阻挡了血流。z(五)栓塞:血流中不易溶解的物质,随血流运行至其他血管而阻塞其管腔的过程。z1、栓子运行的方向:栓子运行的方向一般与血流的方向是一致的。z2、栓塞的后果z(1)肺动脉栓塞z(2)动脉系统的栓塞z(六

15、)梗死:因血流阻断而引起的局部组织坏死,称梗死。z1、梗死的病理变化及其后果,常见的有下列三种情况:z(1)贫血性梗死:梗死区缺血,加上梗死区的细胞蛋白凝固等,故梗死区呈苍白色。z(2)出血性梗死:常见于脾、肺、肠,梗死灶因有出血而呈暗红色。z2、梗死灶的转归:z二、物质代谢障碍的局部变化z(一)萎缩:机体发育正常的组织器官,由于其所含的实质细胞的体积或数量的减少而导致其本身体积的缩小的现象称为萎缩。z(二)变性:机体在发生物质代谢障碍的情况下,随着细胞或组织发生物理、化学性质改变,而在细胞和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时称为变性。变性可分为实质细胞变性和间质病变。z1、实质细胞变性:变性严重时,往往伴

16、有部分细胞的死亡。z(1)颗粒样变性:病变的细胞体积增大,胞浆内出现许多粗颗粒,故称为颗粒样变性。z(2)脂肪变性:细胞内出现可见的脂肪颗粒或较大的脂肪滴,称为脂肪变性。z(3)水泡样变性:其主要是由于细胞内水分含量增多,许多小空泡充满胞浆。z2、间质病变z间质的病变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z(1)纤维蛋白样变性:所谓纤维蛋白样变性,是因结缔组织变性、坏死后形成类似纤维蛋白的物质而得名。z(2)纤维玻璃样变性:略z(三)坏死: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z引起坏死的原因有多种,如局部组织的缺血、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病原及其毒素等的作用。z1、细胞坏死的病理变化z(1)细胞浆的变化z(2)细胞核的变化z2、坏死组织的类型z(1)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干燥坚实。z(2)液化性坏死:坏死组织分解成液体。z(3)坏疽:坏死组织发生腐败,称坏疽。z3、组织坏死的后果:取决于坏死的部位及范围大小。z(四)钙化:钙盐沉积于病变组织、病理产物或异物中的现象,称为钙化。z(五)结石:凡在排泄或分泌器官的管腔或囊腔内,有机成分或无机盐类由溶解状态变为固体物质的过程称为结石形成。所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贸易/财会 > 经济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