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国学经典的浸润

上传人:I*** 文档编号:266130928 上传时间:2022-03-1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89.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国学经典的浸润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职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国学经典的浸润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职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国学经典的浸润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职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国学经典的浸润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职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国学经典的浸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国学经典的浸润(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职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国学经典的浸润 摘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渗透和浸润意义重大。从教学实践出发,总结了两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关键词:国学经典语文教学道德伦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凝聚了历史的沧桑和智慧的精髓。国学经典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之本、处世之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国学经典文化的浸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中职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国学经典浸润的重大意义1.传承道德伦理观,规范学生的言行。现在的大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特别是部分中职学生,自私、冷漠、任性,不知道孝敬父母、尊重师长,也不会谦让同学。而中华传统经典中的“仁义忠

2、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可以教会人们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于规范学生的言行、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具有“指南针”的作用。2.增加文化底蕴,培养优雅情怀。目前中职的学生给社会的印象是“没有文化,缺乏修养,惹是生非”。而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中职学生属于“孺子可教也”的一类。语文老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因素,对学生不失时机地进行民族文化的浸润和教育,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他们的优雅情怀。选入中职教材的国学经典篇目不算太多,但我们可以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选读经典的国学篇目。比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二、职高语文如何对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浸润在这方面,我有两个具体

3、的做法:1.课前五分钟每天积累背诵国学名句。每天课前五分钟,让一名学生上台分享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国学经典名句,并谈自己的感想。比如关于“珍惜时间”的话题,有学生收集到的是:(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关于“个人修养”的话题,有学生交流了以下几句:(1)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2)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关于“学习

4、”的话题,一位学生从多个角度收集了近20条,现摘要如下:(1)学习的重要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2)学习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3)学习的方法: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4)对待错误的态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关于“交友”的话题,有学生收集到以下的名句:(1)道不同,不相为谋。(2)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3)近朱者赤,近

5、墨者黑。(4)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5)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学生在收集国学名句的活动中,交流思想、分享智慧、沟通情感,共同受到传统经典文化的滋养,在做人、处世、为学等方面都有了令人欣喜的变化。2.周日晚自习每周学习两首经典诗词。最初的两次,语文老师带头做好示范,之后可以由小组推荐,由小组代表登台讲解,也可以学生自愿,提前报到课代表那里,依次安排。学生在讲解之前,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和精心的准备,因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有一位男学生讲的是柳中庸的一首边塞诗征人怨。全诗如下:“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他对“金河”、“玉关”、“青冢”

6、、“黑山”作了解释,然后提出了两个问题:(1)本诗对仗精工,请说说你的理解与体会。(2)你认为本诗诗眼是什么?全诗抒发了什么情感?此时大家就开始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说:从时间上看“岁岁”、“朝朝”相对,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有人说:“金河”与“玉关”,“马策”与“刀环”并举,“复”与“与”字相对,给人以单调困苦之感,怨情自然透出。有人说:“三”、“万”是数字对,“白”、“青”、“黄”、“黑”是颜色对,两个动词“归”、“绕”对举,真的是对仗精工啊。第一问在学生的讨论中顺利解决了,第二问涉及的是情感,这位男生从题目引导,再结合每一句分析,最后总结:本诗的诗眼是“

7、怨”字。戍边战士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边地气候酷寒环境恶劣;怨山河阻隔,归途遥远,还乡无期。至此,这首小诗欣赏完毕,学生都赞叹:古典诗词写得太好了,以后一定要多学习这一类的诗词。还有一位班干部,利用杜荀鹤的一首小诗小松,对全班学生进行了远大理想的教育。全诗如下:“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首诗以小松喻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一方面,赞颂人才虽出身卑微而终能成就大业;另一方面讽喻以身世取人、目光短浅的世俗小人。学完这首小诗,我顺势引导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悟。有一位学生说出了很多学生的心声:“我们一定要志存高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虽然无法左右世俗人的眼光,但我们可以左右自己的行为。无论别人怎么看你,我们自己一定要低下头来,努力地向上生长,等长成参天大树时,自然会有人对我们刮目相看。”中职语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国学经典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发挥学科自身德育的优势,将经典国学文化义无反顾地传承下去!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