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练习及答案

上传人:tang****xu3 文档编号:266122376 上传时间:2022-03-1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都的练习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故都的练习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故都的练习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故都的练习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故都的练习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故都的练习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都的练习及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故都的秋练习一、选择题1 .下列句中的划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切的一项是(C)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萧索的来的。A. 稀稀落落严厉感慨 B.疏疏朗朗严厉感触C.疏疏落落严厉感触 D.疏疏落落严肃感叹2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 .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的深了。B. 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

2、感到一种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 的情感)的深情。C. 可是这秋的深味(很浓烈的味道),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D.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欣赏玩味景物)不到十足。3 .下列句中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 )A. 秋之于人,何偿有国别,更何偿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B. 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C.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D.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 的。4. 下列有关郁达夫的文

3、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D)A. 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着名小说家、散文家。B. 1922年,他从日本回国,参与组织“创造社” 。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C. 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D. 散文故都的秋、茫茫夜等,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5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使用不当的一项是(B)A. 我虽则外国的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B. 若你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选集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C.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

4、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 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D.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6.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A.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B.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C. “唉,天可真凉了一一” (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D. 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7. 下列句子不是单句的一项是(A )A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B. 可是这秋

5、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C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D. 有些评论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有很浓厚的颓废色彩。8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B )A.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对偶比喻)B. (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皱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对比比喻)C.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 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 比对比)D.

6、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 对比 拟人)D.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9. 下列句中“像”字表比喻的一项是(C)A.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B.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C. 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D.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10.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这一句分析不妥的一项是 (D)A.

7、蓝色、白色是冷色,能表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景物特点。B. 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切合作者当时那种落寞的情怀。C. 这是一种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D. 色调的选择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观。二、分析理解选择题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 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 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 自然

8、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 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 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 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

9、得见 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 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1 .第一节里,“感到十分的秋意”的“十分”的意思是(B)A. 副词,很。B.形容程度深。C. 意思即“十二分” 。D.程度副词,非常,极其。2. 对这三节描写的景物概括正确的一项是(B)A. 院落秋花北国槐树秋蝉残声B.院落秋色槐树落蕊秋蝉残声C .院落秋花北国槐树北国秋蝉D.院落秋色槐树落蕊北国秋蝉3. 联想一般分为四种: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因果联想。下列各句联想类型和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D )A. 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

10、分的秋意。B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字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 时期。C.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D.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 声。4. 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之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B )A. 这充分说明作者对色彩的研究也颇有造诣,也反映了作者对颜色的看法。B. 这与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 ,恰当地传达了作者的情感。C. 四种颜色里,确确实实是蓝、白色最

11、好,不浓不淡,不妖不艳,恰倒好处。D. 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一家之言,未必可信,实际上,淡红色的牵牛花还是蛮不错的。5. 选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D)A. 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B. 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C. 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D. 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14.对三节文字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

12、是(A )A. 在这三节文字里,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北国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北国秋天的热爱之情。B. 三节文字,一一对应地表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 “悲凉”,虽然各自互有渗透,但还是各有侧重的。C. 在写北国之秋的时候,作者时不时地提及南方的秋天,每一节都将故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更加 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D. 三节文字,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使得行文活泼不呆板。三.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14题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

13、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 秋味。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 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 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 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1 .第一段主要写作者怎样的感受答: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2 .北国之秋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北国之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3 .第二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宕开一笔,先写江南之秋答:写江

14、南之秋不能令人满足,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是为更好地表达北国之秋令人神往。4 . “混混沌沌”、“半开半醉”在文中指怎样的状态答:指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模模糊糊,不能赏玩到十足的状态。四. 阅读下面两段话,回答1 3题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 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 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秋蝉的衰弱的残

15、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 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 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1 .这两段写槐树的落蕊和秋蝉的残声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流露了作者眷恋故都之秋自然风物的真情。2 .第一段画线句子描写了怎样的景色突出了故都之秋怎样的特点答:写出故都之秋清、静的景色,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之情。3. 第二段主要采用什么手法来写写秋蝉就“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的意图是什么答:用南国秋天的蝉鸣反衬北国秋蝉啼唱的特点,“像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表现了作者对 故都之秋的亲切向往、眷恋之情。五. 阅读下面片断,回答1 2题各着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 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 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 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1 .文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