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课件《坛经》两则

上传人:清晨86****784 文档编号:265649361 上传时间:2022-03-14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课件《坛经》两则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课件《坛经》两则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课件《坛经》两则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课件《坛经》两则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课件《坛经》两则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课件《坛经》两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课件《坛经》两则(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求人不如求己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那人答:“是。”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佛理小故事你且看他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佛理小故事礼物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那人用尽各种方法污蔑他。最后,禅师转身问那人:“若有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于谁呢

2、?”那人回答:“属于原本送礼的那个人。”禅师笑着说:“没错。若我不接受你的谩骂,那你就是在骂自己。”佛理小故事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古印度释迦族人,佛教创始人。成佛后的释迦牟尼,被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彻悟宇宙、人生真相者。释迦牟尼是后人对他的尊称。“释迦”是他所属的部族名称,有“能”、“勇”的意思;“牟尼”意为“文”、“仁”、“寂默”,所以可意译为“来自释迦族的修行成就者”、“释迦族的圣人”。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代表中国佛教的特质。普陀山观世音菩萨代表佛教的慈悲(爱心),九华山地藏菩萨代表大愿(孝道),五台山文殊菩萨代表大智(理性),峨嵋山普贤菩萨代表大行(落实)

3、,所以这四位菩萨在中国佛界的地位非常崇高,纵然不是在这四大名山,一般比较大的道场也都会供奉这四大菩萨。1.大慈大悲观音菩萨2.解救苦难地藏菩萨3.般若智慧文殊菩萨4.德行圆满普贤菩萨第五单元佛理禅趣坛 经两则慧能与禅宗慧能(638713)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俗姓卢,出生在广东新州,生活、传法于广东。他在禅宗五祖弘忍门下学佛。慧能创立的禅宗,不仅与印度佛教以及中国其他佛教宗派不同,而且与旧有的各派禅学不同,它是佛教内部的一次革新。禅宗的根本特点是强调精神的领悟,提倡单刀直入的“顿悟”,它自称是“教外别传”。其经典便是坛经。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法脉渊源坛经又称六祖坛

4、经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中国佛教禅宗典籍。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坛经大致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序。主要叙述了慧能于大梵寺说法,法海集记坛经的缘起。第二部分为坛经的主体部分。这部分经文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二,集中阐述了慧能独创性的祖宗学说。最后一部分主要是叙述了慧能去世前对十名弟子等的嘱咐及临终前后的事情。经文还描述了慧能去世后的情景,并以此作为全经的结束。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禅宗的思想佛性本有无住生心顿悟法门课文研读1、根据注释解释坛经两则。2、阅读坛经两则,概括每则内容。3、坛经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结合课文简要说明。坛经两则慧能受法这段文字说的是慧能受衣法时的情景和弘忍的教诲南能北秀

5、这段文字是对“南能北秀”一说提出自己的看法。行事谨慎,办事稳妥。语重心长,寄寓厚望。关心弟子,谋事周全慧能:顿悟直指人心神秀:渐悟循序渐进语言特征一是语言质朴简洁,不尚浮华。二是善于运用比喻。看“相关读物”中所选的百喻经故事,谈谈对故事寓意的认识。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用寓言以申教诫的一部著作。是古天竺高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天空三藏法师求那毗地译。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经真正的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有两种说法,一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侮颂共为百则。百喻经全文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

6、阐述一个佛学义理。它从梵文译成汉文,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此经一经流传,就受到阅读者的欢迎。愚人食盐翻译解析这故事原来说的是: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但“外道”矫枉过正,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益处。那种做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寓意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比如:做事淡泊名利固然无妨,但如工作、生活不负责任,他的一生将碌碌无为、一事无成,于国于民均没有任何贡献。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渴见水翻译解析寓意这个故事原来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着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以为佛教戒律很宽泛、很严格,一时不能全部接受,索性舍

7、弃不受,最终没有得道的希望,可怜可笑!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现实生活中,这确实是人惯常的心理。觉得太难了,就干脆不做,浅尝辄止。哪知道渴了就喝,能喝多少是多少,没有人要求你全部喝完。可以制定长远的目标,但切不可因为目标太远而放弃一切努力。入海取沉水翻译解析寓意为了很快卖掉货物,将经过一年辛苦打捞得到的珍贵香料,烧成木炭卖掉,使珍贵稀少的东西变成了廉价普通的东西。原因在于心情急躁,缺乏恒心和耐心,从而失去了理性的价值判断。这故事原来比喻:要修佛果,不能怕难而生退却之心。如果见异思迁,或者退求小果,结果自失大利,犹如沉香烧成炭卖一样,是非常可惜的。凡事如果急于求成,可能会

8、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要耐心地等待,全面地审时度势。尝庵婆罗果翻译解析寓意故事中的那个人用“品尝一果,怎知它果甜美”的思路,去“尽尝它果”,导致“一切都弃”的结果。这原本是用来比喻:对待佛家的教理,不知道类推,认为只有自己一一亲身体验,才能相信,最终只能导致什么也得不到。做事要善于从个别中发现和认识一般。不可能事事都要亲身经历后才能得到真知。实践是非常必要且有效的,然而绝对的实践主义不仅时时碰壁,而且不可能做到。诈言马死这个故事原本比喻:现在的人们也是如此,自称善良好心,不吃酒肉,却杀害各种生灵,制造各种痛苦毒害,还虚假地自称善良,实际上暗地里无恶不作,这就像那位谎称马死的

9、愚人。翻译解析寓意故事中的那位骑士,因为内心的恐惧,不能参加战斗,只好装死以求保命,这种掩饰自己内心懦弱,保护自身的行为,有时候是难以避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危难过后,还要沽名钓誉,那就不应该了。抨击了欺诈的人心,指出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手持佛珠,却心存伪诈之人。驼瓮俱失通过驼瓮俱失的事实,比喻由于违反了禁条,使自己的智慧之路和自我修养都丧失了。翻译解析寓意我们常常面临这种类似的两难局面,由于处理不当,结果也就两者俱失了。比如,考试作弊,可能会侥幸过关,但人格上也就有了一份缺憾,如果被老师发现了,就会受到处分,影响学业。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如果铤而走险,选择了作弊,那么人格的完善和学业就可能

10、两者俱失。这样我们和那个愚人有什么分别呢?百喻经其他小故事 有一次,苏东坡与佛印禅师一同游山玩水,走着走着,佛印忽然对苏东坡说:“你骑在马上的姿势十分庄严,好像一尊佛。” 苏东坡回答说:“你穿着一身黑袈裟,骑在马上好像一团牛粪。” 佛印笑着说:“从我口中出来的是佛,从你口中出来的却是粪。” 随从听到两人的对话,都忍不住捧腹大笑。 诗人与禅宗语言是人的精神世界的表现,是心灵的图画,正所谓言为心声。人的道德修养主要表现在语言方面,言语不端,往往表明修养不好。有时言语虽然可以掩盖真实的内心世界,但最终都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流露心机。苏东坡的许多诗词,被许多禅师视为悟后境界的作品,例如有名的庐山三诗“横看

11、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认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到得还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东坡一生波澜起伏,在历经人生的沧桑之后,他的心性有了很大的转变,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曾自我表明心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首诗在表达自己的“心”已不受任何外物的牵动,而自“身”的飘荡更是能随遇而安。龙虎寺禅院中的学僧正在寺前的围墙上,模拟一幅龙争虎斗的画像,图中龙在云端盘旋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虽然修改多次,却总认为其中动态不足,适巧无德禅师从外面回

12、来,学僧就请禅师评鉴一下。 无德禅师看后说道:“龙和虎的外形画得不坏,但龙与虎的特性你们知道多少?现在应该要明白的是龙在攻击之前,头必须向后退缩;虎要上扑时,头必然自下压低。龙颈向后的屈度愈大,虎头愈贴近地面,他们也就能冲得更快、跳得更高。” 学僧们非常欢喜的受教道:“老师真是一语道破,我们不仅将龙头画得太向前,虎头也太高了,怪不得总觉得动态不足。” 无德禅师藉机说教道:“为人处事,参禅修道的道理也一样,退一步的准备之后,才能冲得更远,谦卑的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 学僧不解似的道:“老师!退步的人怎能向前!谦卑的人怎能更高?” 无德禅师严肃的说道:“你们且听我的禅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

13、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禅者的人格,有自尊的一面,他们有时顶天立地,孤傲不群,有如龙抬头虎相扑;但有时也非常自谦,有如龙退缩,虎低头。这正说明了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所谓进退有据,高低有时也。成语与佛典大千世界:出自起世经和长阿含经。“世界”,本是一个佛教名词,指的是无穷无尽的时间(世)和广袤无垠的空间(界)。天女散花:维摩诘经记载,天女受如来佛的派遣,前去检验诸菩萨和弟子们的道行,将满篮鲜花自空中倾下,落向正在参禅的众人身上。道行够的就会从身上坠落,唯有道行不够的才会附着在身上不下坠。水涨船高:出自五灯会元:“十五日前,水涨船高。”禅宗认为,“烦恼是功德之体

14、”,烦恼越多,心的觉醒就越深刻,就像水位上升,船身也会随之升高一样。这是个带有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水涨船高”最初就是用来说明这个道理。本来面目:出自坛经。原指内心纯真的自性,后来用来表示事物原来的样子。头头是道:这是一个禅宗用语,表示“道”无所不在。语出续传灯录:“头头皆是道,法法本圆成。”成语与佛典自作自受:出自太子成道经:“自作业时应自受。”指的是:自己造下的业因,应该由自己承担后果。自欺欺人:出自石门文字禅:“古盖吾法中罪人,而自以能嗣云门,其自欺欺人之状,不穷而自露。”意思是,从前有个违犯了佛法的人,却自以为能够承继云门大师的衣钵,他那种既欺骗自己又欺骗别人的样子,不用去描述就已经全

15、部显示出来了。同床异梦:出自古尊宿语录:“同床共被,梦各不同。”比喻一起生活或者共事,却各有各的打算。成语与佛典闭门造车:出自祖堂集:“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意思是,虽然关起门来造车,但是由于按照统一的规格制作,使用时自然和道路上的车辙相合;由于义理一致,今天的修行者自然会和古代的圣贤相应。皆大欢喜:出自金刚经结尾:“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意思是听佛讲完了这部佛经后,大家都非常高兴,诚心实意地接受了佛佗的教导,并照着去做。还有些经书,如维摩诘经法华经圆觉经等也都有相同或类似的结尾。拖泥带水:出自五灯会元:“狮子翻身,拖泥带水。”这是禅宗僧人常用的一个譬喻,表示法力强大。神通广大:佛教宣称,释迦牟尼具有神秘莫测、无所不能的力量,这种力量叫做“神通力”。“神通广大”用来形容佛的法力广大无边。引火烧身:出自法苑珠林。佛教宣称,罗汉成佛的时候,处理肉身的方法之一,是“自心出火烧身”。鹦鹉学舌:出自景德传灯录。本义是说,佛经传达的是佛的意思,不理解佛的意思只是诵读经文,就像鹦鹉学人说话一样。解铃还须系铃人:出自指月录。比喻谁弄出来的事情,谁惹出来的麻烦,仍须由谁解决。成语与佛典佛教在中国作业:1、积累与佛有关的熟语或诗词。2、百喻经有很多富有哲理的故事,请从“相关读物”中自由选择一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