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含新增和修订部分)

上传人:黯然****微信 文档编号:262668889 上传时间:2022-03-07 格式:DOCX 页数:96 大小:73.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含新增和修订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含新增和修订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含新增和修订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含新增和修订部分)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含新增和修订部分)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亲,该文档总共9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含新增和修订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含新增和修订部分)(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新增修订版)(含2022年新增和修订部分)目录第一部分 前言3一、课程性质3二、课程基本理念3(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3(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3三、课程设计思路3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与内容3第一学段(12年级)3第二学段(34年级)3第三学段(56年级)3第四学段(79年级)3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3一、教学建议3二、评价建议3(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3(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3(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4(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4(五)具体建议4

2、三、教材编写建议4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4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4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4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4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4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4第一部分 前言4一、课程性质5二、课程基本理念5(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5(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5(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6(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7三、课程设计思路7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与内容8二、学段目标与内容10第一学段(12年级)10(一)识字与写字10(二)阅读10(三)写话11(四)口语交际11(五)综合性学习11第二学段(34年级)12(一)识字与写

3、字12(二)阅读12(三)习作13(四)口语交际13(五)综合性学习14第三学段(56年级)14(一)识字与写字14(二)阅读14(三)习作15(四)口语交际16(五)综合性学习16第四学段(79年级)16(一)识字与写字16(二)阅读17(三)写作18(四)口语交际19(五)综合性学习20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20一、教学建议20(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0(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21(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21(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2(五)具体建议22二、评价建议27(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27(二)恰当运用多种

4、评价方式28(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29(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29(五)具体建议29三、教材编写建议34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35附录另见公众号相关内容36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36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37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37八把爸白百班办半包饱北贝被本比边别不37七奇起气千前青秋去全39三山上少舌身生声师十什石时市是手书树双谁水说四岁39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40第一部分 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三、课

5、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五)具体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第一部分 前言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

6、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

7、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一、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

8、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

9、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

10、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

11、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三、课程设计思路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

12、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2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3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4学段目标与内容从“识

13、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5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

14、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的基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本方法。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