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声筒》幼儿园大班教案

上传人:h****0 文档编号:262496375 上传时间:2022-03-0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0.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声筒》幼儿园大班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传声筒》幼儿园大班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传声筒》幼儿园大班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传声筒》幼儿园大班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传声筒》幼儿园大班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声筒》幼儿园大班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声筒》幼儿园大班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声筒幼儿园大班教案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传声筒幼儿园大班教案,欢迎大家分享。传声筒幼儿园大班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幼儿制作传声筒,培养幼儿的动手制作能力2、培养幼儿的探索欲望。3、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4、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采用的科学方法:探索实验法、观察法。幼儿材料:纸杯2个、线、曲别针操作步骤:1、将线的一头穿过一个纸杯2、用回形针将线固定,并留在杯中3、同样,将线的另一头穿过另一个纸杯用回形针固定4、做好了,对着一个纸杯说话,另一个纸杯放在耳朵上听听活动

2、过程:(一)儿歌导入1、打电话两个小娃娃呀,正在打电话呀。喂喂喂?你在哪里啊?唉唉唉!我在幼儿园!2、活动探索小朋友们,我们每天都能听见各种各样的声音。老师现在在说话,小朋友们都听得到,这是因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身边有很多空气宝宝,声音可以通过空气宝宝传到小朋友的耳朵中。那声音还可以通过什么来传播呢?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都在湖边钓鱼,如果有个小朋友在湖边大吵大叫,我们会钓上来鱼吗?不会,鱼儿都被吓跑了,这是因为声音也可以通过水被鱼儿听见,小鱼就会被吓跑了。那接下来请小朋友们耳朵贴在桌面上,轻轻地敲桌子,我们会听见当当当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我们敲桌子的时候,发出的声音会通过桌子传到我

3、们的耳朵中,这是因为桌子是固体,而固体也可以传播声音。今天我们来制作一个传声筒,出示成品,就像刚刚我们儿歌中的小朋友打电话一样,让幼儿观察两个杯子之间是什么连接的,可以让两个幼儿试一下,试验过程中传声筒的线要拉直,为什么可以听见对方说话呢?就是因为两个杯子之间是用线连接的,声音顺着线就传到了另一个小朋友的耳朵里,这就是因为线是固体,固体可以传播声音。(二)活动进行中1、材料探索出示纸杯、线以及曲别针,让幼儿回想上一节课我们用杯子和曲别针还有线制作了一个什么宝贝?想一想这节课我们会用这几样东西再做一个什么呢?让幼儿发挥想象力。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指导幼儿操作用扎孔针分别再2个纸杯中间扎孔把线的

4、两端分别插进被底的小孔里把两个回形针分别绑在线的两端,不要脱落再把线拉直,或弯曲听一听纸杯有什么变化?3、总结:声音靠三种介质传播,气体、固体、和液体。传声筒是通过线来传播声音的,如果线不绷直,就听不见声音。(三)互动课堂:小朋友,下面哪个电话传声更清晰?(第二个)(四)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教师提问并进行作品展评1、总结:声音靠介质振动传播,土电话那个连接的线,只要说话就会振动。而弯曲的线在说话时就不能振动,所以就不能传播声音。2、提问:书中科学知多少部分3、作品展评:那个传声筒听起来声音最清晰?(五)总结延伸:讨论为什么,线直的时候声音大,线弯曲时声音(六)撕页、成品、袋子带回活动反思:幼儿

5、园科学活动强调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自身所从事的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操作和感知,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孩子在已知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断尝试中取得成功,最终获得知识。传声筒幼儿园大班教案2设计意图在一次餐后区域活动时,两个小女孩把纸杯当小电话,模仿着大人聊天,只见她们你一句我一句说的可高兴了。其他孩子们觉得好玩,也纷纷用纸杯当小电话玩起了打电话的游戏,忽然一个孩子说:要是纸杯真的可以当小电话传声音那该多好玩呀!孩子们听这个提议可兴奋了兴致盎然地说着用纸杯做电话的不同看法,我马上捉住孩子这一兴趣点,根据大班孩子动手能力强、喜欢探索特点,设计了本次的科学活动奇妙的传声筒。预

6、设以幼儿自主学习为主,旨在通过科学的探索,引导幼儿在做做玩玩中获得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主动尝试、积极探索科学的兴趣。一、活动目标(一)了解声音能通过棉线、铜丝、塑料绳的震动进行传递。(二)学习对比观察,能对探索的问题进行预测与验证并作出准确的记录。(三)感受探索科学活动的乐趣。二、活动准备(一)经验准备:1初步知道传声筒的玩法。指导语:引导幼儿探索能让传声筒传声的方法。(二)材料准备:1ppt多媒体课件:奇妙的传声筒电话屋。2两人一套幼儿操作记录材料(线绳连接的传声筒、细铜丝连接的传声筒、塑料绳连接的传声筒操作记录卡)。3场地准备:园内较开阔的活动室。三、活动过程(一)出示用棉线连接的传声筒,

7、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1幼儿自由玩棉线连接的传声筒,探索传声筒玩法。指导语:老师今天带来什么?用棉线连接的传声筒能不能传递声音呢?请两个小朋友一组找个舒服的地方试一试!2分组再次探索,发现拉直棉线震动才能传声。指导要点:两个小朋友合作探索,发现要把棉线拉直、话筒贴紧耳朵才能传递声音;传递声音时棉线在震动。(二)幼儿分组探索,引导幼儿探索声音通过连接物的振动传递,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1出示三种不同连接物连接的传声筒,学习记录。指导语:瞧!老师还带来了两种不同的传声筒,一种用铜丝连接的传声筒,另一种是用塑料绳连接的传声筒,请小朋友比一比三种不同连接物连接的传声筒,看看哪种传声筒传声的本领大?请小朋友

8、来做小小裁判员,一边做实验一边把实验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上。指导要点:介绍记录表格,引导幼儿学习记录的内容与方法。2幼儿两人一组合作实验,比较三种不同连接物连接的传声筒那种传声本领最大,并把探索结果记录下来。指导要点:请幼儿两人一组合作探索,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记录:连接物是否拉直、是否能感受到振动、是否能传递声音。(三)分享交流,启发幼儿把传声筒传声的探索与发现用语言表达出来。1、幼儿交流实验结果。指导语:请小朋友说说你们的探索发现,那种传声筒传声的本领最大?指导要点:引导幼儿根据自己记录的结果,大胆说出自己在探索中的发现。2、播放课件,了解声音传递的秘密。指导语:为什么铜丝连接的传声筒在拉直或不拉

9、直的情况下都能传递声音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中的秘密。(知道声音通过连接物的振动进行传递,铜丝硬振动快,声音就容易传递到另外一只话筒,所以铜丝不管拉直或是不用拉直都可以传递声音。而棉线和塑料绳软,松松的棉线和塑料绳会抑制、减弱并最终吸收震动,使震动无法到达另一只话筒,只有拉直的棉线和塑料绳才能很好地传递震动,让声音随着拉直的棉线和塑料绳的震动顺利地传递到话筒的另一端。)(四)了解传声筒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感知电话传声的秘密。1、激发幼儿寻找传声筒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电话传声的秘密。提问:请小朋友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应用了传声筒传声的原理?2、观看课件电话屋,初步感知电话传声的秘密。指导要点

10、:引导幼儿初步了解电话是如何把我们说话的声音传递出去以及如何接收的全过程。四、活动延伸(一)将幼儿制作的不同的传声筒投放在科学区,鼓励幼儿课间继续探索发现声音传递的更多奥秘。(二)在美工区提供材料,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制作不同的传声筒,通过尝试和改进更多的传声筒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附资料:1、传声筒的小秘密传声筒利用的就是声波引起固体振动传播的原理。一般的固体的传声能力强于空气和水,线在拉直后与固体相似,可以提高传声能力,降低声波损耗,达到传声效果。声音通过连接物的振动进行传递,铜丝硬震动快,声音就容易传递到另外一只话筒,所以铜丝不管拉直或是不拉直都可以传递声音。而棉线和塑料绳软,松松的

11、棉线和塑料绳会抑制、减弱并最终吸收震动,使震动无法到达另一只话筒,只有拉直的棉线和塑料绳才能很好地传递震动,让声音随着拉直的棉线或塑料绳的震动顺利地传递到话筒的另一端。传声筒幼儿园大班教案3活动目标:1.探究声音在管状物体里传播的现象。2.感受声音传播这一科学现象的神奇,体验合作探究的快乐。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活动准备:1.多段塑料管子、多个塑料弯头、可以塞进塑料管子的布头若干。2.声音传播教学挂图、教师教学资源。活动过程:1.引导幼儿用一根塑料管子做“传声筒”,两人一组玩传递“悄悄话”的游戏:请

12、出声筒口的幼儿轻轻说话,看听筒口的幼儿是否能听清楚。2.引导幼儿两人合作拼出不同长短、不同形状的传声筒,两人一组玩传递“悄悄话”的游戏,一人在一端轻轻说话,一人在出口处倾听,试一试两个传声筒都能听见声音吗?传出的声音是否一样大?3.引导幼儿几人合作拼出有多个听筒的传声筒,组织幼儿玩多人“打电话”游戏。(1)制作有一个说话口,两个同样长短听筒的传声筒,三人一组做游戏。听筒口的两个孩子一段时间后互换位置,听听两个听筒口的声音是否一样大、一样清晰。(2)制作有一个说话口,三个同样长短听筒的传声筒,四人一组做游戏。听筒口的三个孩子一段时间后互换位置,听听三个听筒口的声音是否一样大、一样清晰。4.引导幼儿在塑料管里塞上布条,比较塞上布条和不塞布条的塑料管在传声上有什么不同。5.通过观看教学挂图或课件,了解生活中通过管道扩音的例子,如用扩音喇叭说话、用听诊器听心脏的跳动等。活动延伸:可在幼儿园走廊里安装较长的传声筒。活动反思:在以往的活动中,我主要是以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来进入活动并开展活动的,感觉与孩子们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天的活动中,我尝试着以孩子们的玩伴这一角色进入活动,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发现,让孩子们感到我是他们的大朋友,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使孩子们能大胆地来提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