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挑灯看剑

上传人:zxc****hhs 文档编号:261770938 上传时间:2022-03-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夜里挑灯看剑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夜里挑灯看剑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夜里挑灯看剑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夜里挑灯看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夜里挑灯看剑(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夜里挑灯看剑关于虞美人的刘过词作鉴赏虞美人刘过弹铗西来路。记匆匆、经行数日,几番风雨。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渚。想雁信家山何处?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憔悴。留不住,少年去。男儿事业无凭据。记当年、击筑悲歌,酒酣箕踞。腰下光芒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更忍对灯花弹泪?唤起杜陵风雨手,写江东渭北相思句。歌此恨,慰羁旅。刘过词作鉴赏开头三句直接写数日西来途中的情景。而这三句以至全篇的重心和题眼就在弹铗二字。这里借用战国策。齐策冯谖弹铗而歌的故事:说自己的愁苦 西来,是由于没有受到重用,因此四处漂泊。大抵起句便见所咏之意,不可泛入闲事,方入主意(沈义父乐府指迷)。此词的开头正是如此开门见山

2、,直接切题。他把自己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意,借冯谖弹铗的故事,明白表示出来,而且贯穿全篇起到统摄全局的作用。梦里寻秋的秋,其意似不只是指季节,还别有所指。梦里寻秋,隐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国脉微如缕(刘克庄),隐喻国势的颓败和山河的破碎;二是寻而不得,以致成梦。但即使在梦里,也仍是秋不见。接着却是一句自相矛盾的话:秋在平芜远渚。陈亮曾用芳菲世界比喻沦陷了的北方大好山河:平芜远渚正与之相仿佛。这两句悖论的话暗示词人对国事的关怀和伤心,虽日里、夜里、梦里都在追求,结果却是可望而不可得,大有屈原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的意境。想雁信家山何处?希望鸿雁作使传递书信,可是音信全无,故乡何处?念国思家,在这首词

3、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句也正如雁不到,书成谁与(张元二:夜里挑灯看剑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导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是著名的宋代爱国诗人辛弃疾所写,感动了无数人们。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在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出生前13年(1127),发生了历史上的靖康之难,北宋王朝带着猥琐和耻辱灭亡了。辛弃疾可算是出生在沦陷区。他的祖父辛赞为家小所累,没能跟着难民南下,只好留在了北方,还做了个小县令,养家糊口

4、。辛弃疾的父亲辛文郁身体不好,很早就去世了。辛弃疾就是跟着他的祖父长大的。曾从师当时的诗人刘瞻,也算是条件优越。辛赞虽然做了金朝的官,但他是人在金营心在宋,时刻想着为宋朝夺回失地做点事,也算是一个地下党了。祖父的影响对辛弃疾的一生起着关键作用。当然了,正义的事情总是能让人热血沸腾。于是,辛弃疾在14岁和17岁,两次以考学为名义,上金朝首都燕京进行地形考察。算是少年英雄了。1161年,北方掀起了抗金的起义高潮。济南附近也有一只起义队伍,领袖叫耿京。当时,辛赞已经去世,22岁的辛弃疾在济南南部山区集结了2000人的起义部队,也隶属于耿京。1162年,耿京的起义军计划南下归附南宋。于是,辛弃疾被派往

5、南宋,朝见宋高宗赵构,进行相关事宜的洽谈。其间,辛弃疾被封为承务郎(文散官员),准备北上引导部队南下。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传奇的故事。辛弃疾在北返的途中获悉了一个消息,他那只济南义军的头-耿京 ,被一个叫张安国的叛徒杀害了。并且几千义军已经被张安国带到了金兵五万大军的包围之中,准备投降。辛弃疾率领50名骑兵直奔山东,乘金兵不备,闯入了五万金兵大营,力擒了叛徒张安国,后来又通过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说,号召旧部反正,一同冲出了金兵的大营,长驱渡淮,到达了南宋,将叛徒张安国押赴健康斩首。这一串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兵贵神速的真谛。辛弃疾的军事能力可见一斑。想想看,当时的情况被称为传奇一点

6、不为过吧。后来南宋的统治者知道了这件事,也为之惊叹,委任江阴签判(差不多特派员)。从此,辛弃疾就留在了南宋,开始了他的难过的一生。刚到南宋的十年间,辛弃疾只是担任一些低微的官职,但是辛弃疾从来没有因此而对北伐灰心丧气,而是不断的上书献策。其中就有著名的军事著作美芹十论。这时的辛弃疾斗志高昂、豪气干云,“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算是他的真实写照。十年后(1172年),南宋的统治者仍然没有北伐的打算。(事实上,盖南宋一朝百年,只是后来在蒙古的要求下才对金国进行征伐)辛弃疾自然也没有机会施展抱负了。没有上抗金前线,反而被调上了平定内乱的战场。辛弃疾后来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任安抚使(军区司令

7、)镇压当地茶民、农民的起义。这一期间的辛弃疾内心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他希望的是抵抗外敌;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忠于朝廷对农民起义进行镇压。在这期间,辛弃疾考察民情对“田野之民”的痛苦寄予深切的同情,并且指出民之为盗,是当地的贪官污吏、地主豪强逼迫所致。除了镇压起义军,在这期间辛弃疾也干了几件值得歌颂的事情。1172年,辛弃疾到滁州任职,半年时间就大见成效,“自是流逋四来,商旅毕集,人情愉愉,上下绥泰,乐生兴事,民用富庶”。1180年,辛弃疾在湖南创建“飞虎军”(算是湘军的鼻祖)。新建的“飞虎军”有步兵2000,骑兵500,都是健壮勇武之士,算得上是精挑细选。辛弃疾亲自对他们进行训练不光是训练他们的军

8、事技能、军队纪律,还向他们灌输报国雪耻的思想。“飞虎军”英勇善战、士气高昂,“壮岁族旗拥万夫”就是飞虎军气势的写照。飞虎军当时是沿江各地方部队中战斗力最强的一支,维持了三四十年,成为南宋朝廷镇守湖南的军事支柱。金人称之为虎儿军,十分畏惧。三:夜里挑灯看剑辛弃疾古诗送剑与傅岩叟翻译以及赏析这首表达诗人辛弃疾的胸怀大志,捍卫国家的决心。送剑与傅岩叟莫邪三尺照人寒,试与挑灯仔细看。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译文】铸造成寒光照人的三尺莫邪长剑,夜里拿出宝剑挑亮油灯细细品赏。(唉,这么好的宝剑)如今只能权且空挂书斋与琴为伴,(边敌猖獗)我却无法带着它前往边关赴边杀敌。【赏析】傅岩叟:稼轩友人。镆邪:一作莫邪,古剑名。相传春秋时吴人干将与妻莫邪善铸剑。尝铸二剑,分别以干将、莫邪名之,献于吴王。事见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四。所以此作名剑的代称。“试与挑灯仔细看”句:稼轩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楼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傅介子奉命前往,计杀楼兰王,立功异域。事见汉书傅介子传。后泛指侵扰西北地区之敌。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此当借指北方的金国。诗发英雄用武无地之慨。前两句挑灯看剑,雄心振起。后两句宝剑惟挂空斋与琴为伴,未可赴边杀敌,情绪一跌千丈。先扬后抑,貌似平静,实壮志难酬之愤喷薄而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