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流渡镇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60905580 上传时间:2022-03-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9.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流渡镇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流渡镇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流渡镇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流渡镇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流渡镇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我们并不否认美是“羊”和“大”组成的。我们也认为,“美”字确实解作“羊大为美”,但为什么羊大就美呢?我们认为其中的道理在于,羊是作为等价交换物的“大”而美的,羊越大,可以换回越多自己想要的东西。作为等价交换物,羊在中国历史早期人们的生活中也就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神圣,以至人们倾向于把一切最美好的东西都和羊联系在一起了。 这样我们来理解为什么伦理道德领域里的善、义(羲)都和羊有关,都与美“同义”就比较容易了。因为羊不仅仅是一种吃的东西,它还是财富的象征,是等价交换物,就

2、相当于今天的“钱”。人们对待羊的态度实际上已经是处理人们之间财产关系、利益得失的态度了,羊也就成了与人们利害得失关系最为亲密的东西了,仗义疏“羊”,不掠夺羊群,这岂不是善莫大焉,最大义举吗?那时人们在社会伦理领域的善与不善、义与不义就看人们怎样对待羊了,偷人家的羊就是偷人家的钱,这确实是最大的不义,这样看来善、义都与“羊”相关就好理解了。善和义是人们能够交换的基础,也可以说是人生美感得以产生的基础,美、善和义也就成了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了。也正因为羊不仅是人们的一种主要食品,而且是整个社会财富的象征,是等价交换物,它才会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才会有越来越高、越来越神圣和越来越神秘的地位。 杨辛先生

3、美学原理纲要一书认为,“羊大为美”主要是因为羊性格温顺,是一种惹人喜爱的动物,特别是羊身上有些形式特征,如角的对称、毛的卷曲都富有装饰趣味,羊的头部特征表现出一种对称美。季羡林先生认为这种观念清楚地表现出一种只承认眼观之美,而不承认味觉之美,仍是一种以西方的美学标准来解释中国的路子。我们则认为,从人类审美活动的历史发展来看,人们早期的活动主要都是功利性的实践活动,而非功利性的纯粹审美活动是人类生产力有了极大发展的结果,人们早期的各种感受、思想常常都是由实际的利害得失引起的。从实物交换、实际生活中获得美的愉悦,美的愉悦也就是人们的实践生活,说不清究竟是审美的还是实际功利的,这种各种实践活动混沌不

4、分的状态是早期人们生存状况的特点。因此,说“美”早期的字源意义是已经抽象化了的,形式上的曲线、对称等是不符合历史发展的实际的也是不符合逻辑的。 作为可以换回很多自己需要的东西的等价交换物,羊使早期的人们产生了最初的美感。而美的意义就是由这样一种功利的、整个身心通体舒畅的愉悦之美向后来味觉感受、听觉形象等感官刺激享受和纯形式的欣赏给人的愉悦、陶醉的美感方向发展的。 (节选自寇鹏程文艺美学,有删改)6、从全文看,下列表述属于本文核心观点的一项是A“美”字解作“羊大为美”。 B羊既有眼观之美也有味觉之美。C羊是因为作为等价交换物而美的。D美、善和义是辨证统一的。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5、是A在中国历史早期,人们生活中一切神圣而美好的东西都与羊有关。B在中国历史最早期的人们看来,不偷不夺而是公平地交换羊,那就是“善”和“义”。C非功利性的纯粹的审美活动是由功利性的实践活动发展而来的。D羊使早期的人们产生了最初的美感,也为美感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活动将变成非功利性的纯粹的审美活动。B在中国历史早期,人们之间产生的一切矛盾和纠纷,都是和羊有关的。C可以说,如果没有羊,就不会有在中国历史早期人们生活中的审美活动。D在中国历史早期,羊越大,换回的东西就越多,因此羊越大越好,越大越美。参考答案:6、答案:C (A

6、文章以“羊大为美”为切入点,进一步阐述了羊是因为成为了等价交换物而美的这一观点。B这只是文中季羡林先生所表明的一个观点。C根据全文信息可知,文章是围绕羊“作为等价交换物”这一前提来阐述羊与“美”的关系的。D 该项内容主要在第2段,说明的只是美、善、义的关系,非全文核心观点。)7、答案:A (曲解原文第1段“作为等价交换物,羊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神圣,以至人们倾向于把一切最美好的东西都和羊联系在一起了”的意思。)8、答案:D (A结合全文信息可知,该项推断不合逻辑。B 该项信息点在第2段,说法太绝对。C 该项信息点在最后一段,说法太牵强。)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水中的蓝天 林清玄开

7、车从莺歌到树林,经过一个名叫“柑园”的地方,看到几个农夫正在插秧。由于太久没看到农夫插秧了,再加上春日景明,大地辽阔,我为那无声的画面所感动,忍不住下车。农夫弯腰的姿势正如饱满的稻穗,一步一步将秧苗插进水田,并细致敬谨地往后退去。每次看到农人在田里专心工作,心里就为那劳动的美所感动。特别是插秧的姿势最美:这世间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向前的,惟有插秧是向后的,也只有向后插秧,才能插出笔直的稻田。那弯腰退后的样子,总使我想起从前随父亲在田间工作的情景,生起感恩和恭敬的心。我站在田岸边,面对着新铺着绿秧的土地,深深地呼吸,感觉到春天真的来了,空气里有各种熏人的香气。刚下过连绵春雨,不仅使田地有着迷蒙之美,

8、也使土地湿软,种作更为容易。春日真好,春雨也好!看着农夫的身影,我想起一首禅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是一首以生活中的插秧来象征在心田插秧的诗。意思是惟有在心田里插秧的人,才能从心水中看见广阔的蓝天,只有六根清净才是修行者惟一的道路;要走入那清静之境,只有反观回转自己的心,就像农夫插秧一样,退步原来正是向前。站在百尺竿头的人,若要更进一步,就不能向前飞跃,否则便会粉身碎骨。只有先从竿头滑下,才能去爬一百零一尺的竿子。人生里退后一步并不全是坏的,如果在前进时采取后退的姿势,以谦让恭谨的方式向前,就更完美了。“前进”与“后退”不是绝对的,假如在欲望的追求

9、中,性灵没有提升,则前进正是后退;反之,若在失败中挫折里,心性有所觉醒,则后退正是前进。农人退后插秧,是前进,还是后退呢?记得从前在小乘佛教国家旅行,进佛寺礼拜,寺院的执事总会教导:离开大殿时必须弯腰后退,以表示对佛的恭敬。此刻看着农夫弯腰后退插秧的姿势,想到与佛寺离去时的姿势多么相像,仿佛从那细致的后退中,看见了每一株秧苗都有佛的存在。“青青秧苗,皆是法身”,农人几千年来就以美丽谦卑的姿势那样地实践着。那美丽的姿势化成金黄的稻穗,那弯腰的谦卑则化为累累垂首的稻子,在土地中生长,从无到有、无中生有,不正是法身显化的奇迹吗?从柑园的农田离开,车子穿行过柳树与七里香夹道的小路上,我的身心爽然,有如

10、山间溪流一样明净,好像刚刚在佛寺里虔诚地拜过佛,正弯腰往寺门的方向退去。空中的蓝天与水中的蓝天一起包围着我,从两颊飞过,带着音乐。11对“农夫弯腰的姿势正如饱满的稻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农夫插秧时的动作特征。B本体和喻体既形似又神似,“弯腰”也体现出农夫对待生活的态度。C农夫“弯腰的姿势”体现了他们为获得饱满的稻穗而付出的劳累和艰辛。D“饱满”一词意味深长,蕴含了农夫获得丰收、人生充实的意味。12符合“在心田里插秧的人”的精神品质的两项是(6分)A能够反观回转自己的心,走入那清净之境,以谦让恭谨的方式对待生活。B能够从心水中看见广阔的蓝天,成为六

11、根清净的修行者。C能够在欲望的追求中提升性灵,对生活有透彻理解。D能够在失败中挫折里,让心性有所觉醒,不怕挫折,愈挫愈勇。13农夫在田里弯腰插秧给了作者很多启示,以下符合文意的两项是(6分)A众生平等,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尊严,都有存在的价值,要善待生命。B人生前进与后退是相对的,关键看我们的性灵提升到了什么程度。C每一株秧苗上都凝聚着劳动者的心血,要珍惜生活的每一份赐予。D一滴露珠能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粒沙子就是一个世界,这是人生的大智慧。1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A这篇散文通过身边人人都能感受到的事例,谈人生哲理,充满禅境的意味,吸引人们进入一种质朴又空灵的精神境界。B全

12、文以“倒退”为线索,触景生情,因情悟理,在“景”“情”“理”这三点上彰显了一个可大可小、可深可浅、底蕴纯洁的境界。C文中“农人退后插秧,是前进,还是后退呢”一句,似问实答,启示人们:性灵的提升、心性的觉悟对人生完美起着决定作用。D文章最后一段说:“空中的蓝天与水中的蓝天一起包围着我,从两颊飞过,带着音乐。”这段话境界空灵,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向往。参考答案:11.C 12AC 13BD 14AC11.C(弯腰的姿势体现了农夫对待生活谦卑和恭谨的态度)12.AC(B项不属于“精神品质”,是精神品质作用的结果;D项“不怕挫折,愈挫愈勇”不符合文章的主旨。)13.BD(A项原文谈的不是善待生命的

13、主题;C项原文谈的不是要珍惜劳动果实的主题)14.AC(B项错误,应是以“农夫插秧”为线索;D项错误,这是心灵顿悟带来的美的满足)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木 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考试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

14、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

15、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朱丹披着雪花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