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辽阳市第五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Mr****ng 文档编号:260632733 上传时间:2022-02-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72.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辽阳市第五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辽宁省辽阳市第五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辽宁省辽阳市第五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辽宁省辽阳市第五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辽阳市第五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辽宁省辽阳市第五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生物节水潜力巨大 中国是缺水大国,国家对生物节水这一新兴学科学非常重视。“生物节水”一语是中科院山仑院士1991年提出的。生物节水概念的发展,大概经历了作物生理节水、作物遗传节水、生物(包括动植物、微生物)节水三个阶段。广义的生物节水是指利用森林和草原进行水土保持,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狭义的生物节水是利用抗旱和高水分利用效率、高产优质的动物品种,特别是以农作物为主的生物节水,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发展高水效农林复合型农业,才能使中国农

2、业走向世界,才能保障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水资源研究的不断深入,水资源的概念也不断发展。2000年以色列的Uri Shamir等提出了“蓝色水”“绿色水”“灰色水”的新概念。“蓝色水”指地上海、江河、湖泊、冰川等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包括土壤水)的总和。“绿色水”一般也称为“虚拟水”,指指生的界生物体内的水分,包括森林、草地、海洋生物、农作物里的水,1977年,联合国水会议文件中指出,全还需生物水资源储量为1.112亿立方米,占总水储量的0.0001%,淡水量的0.003%。“金色水”指水资源的价值和水资源利用及循环利用后的效率及经济价值。“灰色水”是指利用各种科学技术进行科学调配管理及加工

3、改造的水资源。我们需要保护更多的“蓝色水”资源,通过人工调配和管理及加工改造,将更多的“蓝色水”转化为“灰色水”和“绿色水”(生物水),建立“绿色水”库,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产生更多的“金色水”。生物也是淡水资源的一个水库。生物节水有三层含义:一是利用生物覆盖减少水土流失,多保持水分;另一层意思是利用抗旱耐旱节水植物品种,减少对土壤水分的消耗地灌溉用水的需求,即节约用水;第三层意思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让每一滴水产出更多的粮食和提高经济效益。因此,生物节水研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生物水转化为中心的五水转化体系。“五水转化”指降雨、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和植物水分之间的转化。但目前对植物水在“

4、五水转化”中的功能及机理研究重视不够,更没有重视动物水和微生物水转化,因此,生物水转化作用和机理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缺陷。水资源是可以流动的资源,是一个循环系统,应该加强生物自身对水分的及时、高效利用研究特别是利用生物改良不良水资源。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沙产业”,这是生物水分高效利用的典型例证。二是植物高效用水研究。通过不同植物有布局与种植制度的改变和生物抗旱节水品种的选育推广,生物节水和水分高效利用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三是作物自身水分高效利用的生理遗传机制和育种改良研究。通过自然进化和人工改良进化。特别是现代的分子遗传基因技术可以将“水猪”(如水牛、水稻等)驯化和改良成“

5、水吝啬鬼”(如骆驼、谷子等)。但是,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摘自新华文摘2006年每13期,有删改)5对“生物节水”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广义的生物节水是通过植树种草进行水土保持,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B狭义的生物节水是利用抗旱和高水分利用效率、高产优质的动植物品种产生更大的经济、生态效益的农作物节水。 C生物节水概念经历了作物生理节水、作物遗传节水到生物节水的发展阶段,即由工程措施节水发展到生物措施节水。 D生物节水有利用生物覆盖保持水分、利用抗旱耐旱节水植物品种节约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三层含义。6对“生物也是淡水资源的一个水库”一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6、 ) A人类可以利用各种科学技术生物内的水直接变成淡水资源供人们使用,生物就像一座水库,可供人们操控。 B人类可以通过人工调配的管理及加工改造,将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成生物水,生物就像一座水库,具有贮蓄功能。 C1977年的联合国水会议中指出,全球生物水资源储量为1.112亿立方米,占淡水储量0.003,生物就像一座水库,拥有一定的淡水资源。 D人类可以利用生物节水措施来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改善不良水资源,生物就像一座水库,可调节水资源。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物节水”一词是中科院的山仑院士首先提出来的,可见,目前中国的生物节水研究已处在世界领先水

7、平。 B要保障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发展高水效农业,因此,抗旱耐旱节水植物的研究,将成为农业科研的一项重要课题。 C钱学森提出的“沙产业”是生物水分高效利用的典型例证,可见,我国的生物节水由理论研究进入了实践检验阶段。 D一旦我们培育出抗旱节水高效利用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品种,我们就能解决水资源危机。参考答案:5D(A项错在“植树种草”,原文是“利用森林和草原进行水土保持”B项原文信息只说“农作物为主”C项错在“工程措施节水”)6A(“生物体内的水直接变成淡水资源”,这一说法是错误的。)7B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战国时人撰写的吕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黄帝、胡曹或伯余创

8、造了衣裳。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演化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 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 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

9、本形制。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深衣剪裁独特,衣与衫相连在一起,制作时上下分裁,中间有缝相连接,用途最为广泛,隆重程度仅次于朝祭之服。秦汉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西汉建元三年、元狩四年,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中国服

10、饰深衣的基本形制。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识。汉初,由于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长足提高。当时民间手工业最普遍的就是纺织业。这一时期丝绸锦绣产量极多。汉代的纺织工艺也达到很高的水平。汉代创造的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使汉代人对人类生产能力持有乐观信心。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中作者说到“汉人继承了道家美学的基本思想,又舍弃了它的消极出世思想,吸取了儒家某些合理观点,注意了自然规律与人的目的的统一性,坚信广大的外

11、部世界存在着无限丰富多样的美,人们应当积极地去发现、占有,进而享受这种美。”(选自中国古代服饰特点及演变,有删减)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史料记载衣裳或由黄帝创造,而服饰演化史的源头则要追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B. 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商代衣服材料已摈弃皮革,以丝麻织物为主,甚至出现了极薄的绸子。C. 夏商周时期,冠服制度建立。春秋战国之交深衣形成,秦代保持深衣的基本形制。汉代出现舆服制度。D. 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此后无论服饰如何发展,始终都有上衣下裳分明的样式。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按

12、照时间顺序主要论述了从商代到秦汉时期中国服饰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演变过程。B. 文章第一段通过史料、出土文物及其山顶洞人遗址中的骨针、装饰品,追溯了服饰演化史的源头。C. 文章在论证中多次提到等级差别,表明了封建社会等级森严,腐败黑暗,穿衣由身份决定的观点。D. 对于中国服饰的发展,文章不仅分析了与其相关的各种因素,还指出了它的内涵和意义。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织绣工艺得到了巨大进步,衣料不断精细丰富,促进了服装的不断完善。B. 汉代丝绸锦绣产量极多,纺织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这都与统治者的政策有密切关系。C. 因为汉代人在

13、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对自身的生产能力持有乐观信心,所以他们能将自然规律与人的目的统一起来。D. 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是庶人百姓的礼服,据此当时社会等级的差别可见一斑。参考答案:1. A 2. C 3. C【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题干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B项,“商代衣服材料已摈弃皮革”理解错误,原文“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C项,“夏商周时期,冠服制度建立”分析错误,原文为“中国冠服制度,周

14、代已完整完善。”D项,“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说法混淆概念,应该是“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服饰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表明了封建社会等级森严,腐败黑暗,穿衣由身份决定的观点”说法属于无中生有,文中并无此依据。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

15、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C项,因果倒置。应为“汉人注意了自然规律与人的目的的统一性”,所以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对自身的生产能力持有乐观信心。故选C。【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