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第7章营运资金

上传人:种**** 文档编号:260546744 上传时间:2022-02-28 格式:PPTX 页数:104 大小:2.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管理第7章营运资金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财务管理第7章营运资金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财务管理第7章营运资金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财务管理第7章营运资金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财务管理第7章营运资金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亲,该文档总共10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财务管理第7章营运资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管理第7章营运资金(10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第7 7章章 营运资金营运资金营运资金概述第一节现金管理 第二节应收账款管理第三节存货管理第四节第一节第一节 营运资金营运资金概述概述一、一、营运资金的概念营运资金的概念二、二、营运资金的特点营运资金的特点三、三、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要求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营运资金的概念一、营运资金的概念营运资金是指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余额,是企业用以维持正常经营所需要的资金,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可用流动资产的净额。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预付款项、存货等。流动负债是指必须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

2、、应付预收款项、应交税金等。营运资金的存在表明企业的流动资产占用的资金除了以流动负债筹集外,还以长期负债或所有者权益筹集。试题链接:下列各项中,可用于计算营运资金的算式是()。A资产总额-负债总额B流动资产总额-负债总额C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 D速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参考答案: C 二、营运资金的特点二、营运资金的特点1流动性2继起性3并存性4补偿性 三、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要求三、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要求1合理确定并控制流动资金的需要量2合理确定流动资金的来源构成3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效益第第二二节节 现金管理现金管理一、一、置存现金的原因与成本置存现金的原因与成本二、二、最佳现金持

3、有量的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 一、置存现金的原因与成本一、置存现金的原因与成本企业置存现金的原因是为了满足交易性需要、预防性需要和投机性需要。交易性需要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现金支付的需要,如购买原材料、支付人工工资、偿还债务、交纳税款等。预防性需要是指企业为应付意外的、紧急的情况而需要置存现金,如生产事故、自然灾害、客户违约等打破原先的现金收支平衡。投机性需要是指企业为抓住瞬息即逝的市场机会,投机获利而置存现金,如捕捉机会超低价购入有价证券、原材料、商品等,意在短期内抛售获利。置存现金通常会发生四种成本,即持有成本、转换成本、短缺成本、管理成本。持有成本是指因置存现金而丧失的投资收益,这是

4、一项机会成本,它与置存现金的数量有关,现金置存越多,持有成本越大。转换成本是指有价证券与现金转换时的交易费用,严格地讲转换成本仅指与交易金额无关而与交易次数成正比的交易费用,这才是我们决策中的相关成本。短缺成本是指因置存现金太少而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如因无钱购买原材料造成停工损失,失去现金折扣,不能及时支付而造成信誉损失等。管理成本是指企业因置存现金而发生的管理费用,如管理人员的工资支出,安全防盗设施的建造费用等。管理费用一般是固定费用。 二、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二、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一)成本模式 成本模式是通过分析企业置存现金的各相关成本,测算各相关成本之和最小时的现金持有量的一种方法。在

5、成本模式下应分析机会成本、管理成本、短缺成本。在成本模式下不存在转换成本。机会成本随着现金持有量的增大而增大,一般可按年现金持有量平均值的某一百分比计算,这个百分比是该企业的机会性投资的收益率,一般可用有价证券利息率代替。机会成本现金平均持有量有价证券利息率管理成本由于是固定成本,因而是一项无关成本,按理说在决策中不应予以考虑,但本模式下为匡算总成本的大小,仍把它考虑在内,当然对决策结果是不会造成影响的。短缺成本随着现金持有量的增大而减少,当现金持有量增大到一定量时,短缺成本将不存在。成本模式下的最佳现金持有量可用图解法确定。在直角坐标平面内,以横轴表示现金持有量,以纵轴表示成本,画出各项成本

6、的图像。一般来说,机会成本是一条由原点出发向右上方的射线,管理成本是一条水平线,短缺成本是一条由左上方向右下方的直线或上凹的曲线,它与横轴相交,表示现金持有相当大的一笔数额时不再存在短缺成本。总成本线由各项目成本线纵坐标相加后得到,它是一条上凹的曲线,总成本线最低点处对应的横坐标即为最佳现金持有量,见图7-1所示。成本模式下的最佳现金持有量也可用编制现金持有成本分析表来确定。例7-1:某企业根据历史经验估算的甲、乙、丙、丁四种现金持有量下的相关成本资料如表7-1所示。【要求】确定该企业的最佳现金持有量。表7-1 某企业现金持有成本分析表单位:万元由表7-1可知该企业持有60万元现金时总成本最低

7、,所以该企业的最佳现金持有量为60万元。试题链接:运用成本模型计算最佳现金持有量时,下列公式中,正确的是()。A最佳现金持有量=min(管理成本+机会成本+转换成本)B最佳现金持有量=min(管理成本+机会成本+短缺成本)C最佳现金持有量=min(机会成本+经营成本+转换成本)D最佳现金持有量=min(机会成本+经营成本+短缺成本)参考答案:B(二)存货模式存货模式是借用存货管理经济批量公式来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的一种方法。这一模式的使用有如下假定:(1)企业在某一段时期内需用的现金已事先筹措得到,并以短期有价证券的形式存放在证券公司内。(2)企业对现金的需求是均匀、稳定、可知的,可通过分批抛售

8、有价证券取得。(3)短期有价证券利率稳定、可知。(4)每次将有价证券变现的交易成本可知。 在存货模式下有两项相关成本:置存成本和交易成本。置存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企业置存现金而丧失的将这些资金投资于证券可得到的投资收益,此项成本与有价证券收益率有关,也与置存现金的平均余额有关。交易成本(转换成本)是指与交易次数成正比的经纪费用。 置存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变化方向是相反的:若每次抛售有价证券金额大,会使现金平均余额大而增加置存成本,但会使交易次数少而减少交易成本;反之,若每次抛售有价证券金额小,会减少置存成本和增加交易成本。存货模式旨在使相关总成本,即置存成本和交易成本之和最小化。假设下列符号:TC

9、存货模式下的相关总成本;T1相关的置存成本;T2相关的交易成本;Q一次交易资金量,也即企业最高现金存量;i有价证券收益率;T一个周期内现金总需求量;b有价证券一次交易固定成本。试题链接:利用存货模式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必须考虑机会成本、转换成本和短缺成本。()参考答案:例7-2:某企业预计下年度的现金需要量为18 028 500元,有价证券每次交易费用为100元,每天支出均衡,有价证券的年利率为8%。【要求】根据存货模式计算下列指标:(1)最佳现金持有量;(2)现金总成本;(3)最佳现金平均余额;(4)有价证券的最佳变现次数。【解】(三)随机模式随机模式是在现金需求量难以预知的情况下进行现金持

10、有量控制的方法。对企业来讲,现金需求量往往波动大且难以预知,但企业可以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测算出一个现金持有量的控制范围,即制定出现金持有量的上限和下限,将现金量控制在上下限之内。当现金量达到控制上限时,用现金购入有价证券,使现金持有量下降;当现金量降到控制下限时,则抛售有价证券换回现金,使现金持有量回升。若现金量在控制的上下限之内,便不必进行现金与有价证券的转换,保持它们各自的现有存量。这种对现金持有量的控制,见图7-2所示。图7-2中,虚线H为现金存量的上限,虚线L为现金存量的下限,实线R为最优现金返回线。从图中可以看到,企业的现金存量(表现为现金每日余额)是随机波动的,当其达到A点时

11、,即达到了现金控制的上限,企业应用现金购买有价证券,使现金持有量回落到现金返回线(R线)的水平;当现金存量降至B点时,即达到了现金控制的下限,企业则应转让有价证券换回现金,使其存量回升至现金返回线的水平。现金存量在上下限之间的波动属控制范围内的变化,是合理的,不予理会。以上关系中的上限H、现金返回线R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式中:b每次有价证券的固定转换成本;i有价证券的日利息率;预期每日现金余额变化的标准差(可根据历史资料测算)。而下限L的确定,则要受到企业每日的最低现金需要、管理人员的风险承受倾向等因素的影响。例7-3:某公司有价证券的年利率为6%,每次固定转换成本为60元,公司认为任何时候其银

12、行活期存款及现金余额均不能低于2 000元,又根据以往经验测算出现金余额波动的标准差为1 000元。【要求】根据随机模式计算下列指标:(1)计算最优现金返回线R(2)计算现金控制上限H(3)计算当现金存量达到上下限时,有价证券与现金的相互转换金额。【解】有价证券日利率=6%360=0.02%这样,当公司的现金余额达到21 389.91元时,即应以12 926.61元(21 389.91-8 463.30)的现金去投资于有价证券,使现金持有量回落为8 463.30元;当公司的现金余额降至2 000元时,则应转让6 463.30元(8 463.30-2 000)的有价证券,使现金持有量回升为8 4

13、63.30元,第第三三节节 应收账款管理应收账款管理一、一、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二、二、信用政策的确定信用政策的确定一、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一、应收账款管理的目标发生应收账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商业竞争。这是发生应收账款的主要原因。第二,销售和收款的时间差距。 二、信用政策的确定二、信用政策的确定(一)信用期间 信用期间是企业允许顾客从购货到付款之间的时间,或者说是企业给予顾客的付款期间。信用期的确定,主要是分析改变现行信用期对收入和成本的影响。延长信用期,会使销售额增加,产生有利影响;与此同时,应收账款、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增加,会产生不利影响。当前者大于后者时,可以延

14、长信用期,否则不宜延长。试题链接:企业如果延长信用期限,可能导致的结果有()。A扩大当期销售B延长平均收账期C增加坏账损失D增加收账费用参考答案:ABCD例7-4:A公司目前采用30天按发票金额(即无现金折扣)付款的信用政策,拟将信用期间放宽至60天,仍按发票金额付款。假设该风险投资的最低报酬率为10%,其他有关数据如表7-2所示。表7-2 信用期决策数据在分析时,先计算放宽信用期得到的收益,然后计算增加的成本,最后根据两者比较的结果作出判断。1收益增加收益的增加=销售量的增加单位边际贡献=(120 000-100 000)(5-4)=20 000(元)2应收账款占用资金应计利息增加的计算(1

15、)应收账款平均余额=日销售额信用期间或平均收现期(若顾客主动遵守信用,没有延期付款的则为信用期,如果顾客拖延付款,则为平均收现期)(2)应收账款占用资金=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变动成本率(3)应收账款占用资金的“应计利息”=应收账款占用资金资本成本=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变动成本率资本成本=日销售额信用期间或平均收现期变动成本率资本成本=(全年销售额变动成本率)/360信用期间或平均收现期资本成本=全年销售变动成本/360信用期间或平均收现期资本成本改变信用期间导致的应计利息增加=60天信用期应计利息-30天信用期应计利息=4 666.67(元)3收账费用和坏账费用损失增加收账费用增加=4 000-3 0

16、00=1 000(元)坏账损失增加=9 000-5 000=4 000(元)4改变信用期的税前损益改变信用期间的税前损益=收益增加-成本费用增加=20 000-4 666.67-1 000-4 000=10 333.33(元)由于收益的增加大于成本增加,故应采用60天信用期。例7-5:延续上例数据,假设上述30天信用期变为60天后,因销售量增加,年平均存货水平从9 000件上升到20 000件,每件存货按变动成本4元计算,其他情况不变。由于增添了新的存货增加因素,需要在原来分析的基础上,再考虑存货增加而多占资金所带来的影响,重新计算放宽信用期的损益。某公司产销A产品,采用信用期为30天、按照发票金额付款的信用政策,拟将信用期放宽到60天按照发票金额付款,但不给予折扣。该企业投资的最低报酬率是10%,其他数据如表:请计算分析是否应该延长信用期 ?收益的增加:110000-70000=40000 机会成本的增加:300000/360300.610%=1500 400000/360600.610%=4000 4000-1500=2500 收账费用的增加:5000-2000=3000 坏账损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