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常考表达技巧课件(85张PPT)

上传人:公西 文档编号:260544385 上传时间:2022-02-28 格式:PPTX 页数:85 大小:234.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常考表达技巧课件(85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常考表达技巧课件(85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常考表达技巧课件(85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常考表达技巧课件(85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常考表达技巧课件(85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常考表达技巧课件(85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常考表达技巧课件(85张PPT)(8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这些诗词手法高考常考,快学!难点讲解一:虚实相生难点讲解二:衬托难点讲解三:白描难点讲解四:点面结合难点讲解五:渲染与烘托难点讲解六:象征难点讲解七:抒情方式难点讲解一:虚实相生一、什么是“虚”与“实”古诗的“虚”,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实”则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二、古诗中的“虚”“实”运用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以雨霖铃为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实”。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三句,则是半虚半实。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是想象之景,属虚写。2、现实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之境、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为虚。 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是苏轼游黄岗城外的赤鼻矶所见到的景象,是“实”。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三句,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历史画面,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的实景,故属虚写。 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神仙鬼怪世

3、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3、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以虞美人为例:问君能有几多愁?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句,写愁绪。愁绪本是很抽象,李煜却将之化成了“一江春水”气势汹涌,不可遏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又如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这是化实为虚。三、虚实结合在古诗中的作用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江城子

4、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注:这首诗是诗人悼念亡妻王弗之作。问:这首诗上下片各分两层,请概括各层的手法。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译文: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以忘怀。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纵

5、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正在打扮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与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答:苏词分上下两片,各分两层。上片先写入梦前的思念,属于实写,接着写设想相逢的情景,属虚写。下片先写梦中相见的悲喜,属虚写,后写,梦醒后的感慨,属实写。这样由实而虚,由虚而实,充分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深之苦。最后三句从字面来看是写亡妻;“年年断肠”,实际上是词人自己念念不忘亡妻。解析这首诗其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

6、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金圣叹在水浒批语中说:“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适合于表现广阔的生活画面,增加文章的思想容量,深化主题。 总的来说,虚实结合,可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2015年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参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轮台:庭州厲县在

7、今新鲁木齐。留别:赠别诗/送别诗。结合注释、,诗题:诗人岑参赴北庭途经临洮时,临洮的旧友为他饯别,因作诗留赠。(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样,李白将离开东鲁南下吴越时所作,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岑参:(718-769,52岁),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因聪颖早慧而五岁读书、九岁属文。天宝三载(744年),岑参27岁进士及第,守选三年后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

8、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岑参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市)刺史,故世称“岑嘉州”。约大历四年(769年)秋冬之际,岑参卒于成都,享年约52岁。 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参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译文:听说通往轮台的路上,连年都可以看到雪飞。春风从未到过那里,朝廷的使者去得也很稀少。无边的白

9、草一直延伸到疏勒,青苍的山岭只是过了武威。为王事尽力岂敢说路远,只希望能从梦中返归。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解析第8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考生可通过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景物描写手法与本诗对比得到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所写塞外景物皆是眼前所见实景,如“忽如一

10、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属于实写。而本诗由题目“将赴”可知是留别诗,乃出发之时所写,作者还没有到塞外;另外诗中也交代了自己所写之景是“闻说”,因此本诗所写之塞外景物皆是想象之景,属于虚写。命题人将课内同一作者的诗歌引入到高考试卷中,并不是新题型,这种做法体现了一种高考与基础年级教学接轨的思想,提醒广大考生重视课本、回归课本,同时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值得提倡。2015年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参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

11、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答: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1分) ,而是出于想象(1分) 。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1分) ;开头“闻说(1分) ”二字也表明的一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1分) 。2015年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 岑参闻说轮台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 注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

12、北)。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组织答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1分),用“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间接地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1分)。白雪歌送武判言归京是实写(1分),而发临将赴北庭留别所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想象之景,是虚写(1分)。这可从标题中看出,标题“将赴”显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1分)。难

13、点讲解二:衬托一、什么叫衬托所谓衬托,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以此表现特殊的意境或独特的情感。二、衬托的类型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 两个东西性质一致叫正衬。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使所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三四句用桃花潭水之深形象鲜明地烘托出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 两个

14、东西性质相反叫反衬,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乐与哀等相结合,互相形成对比映衬,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三、衬托在古诗中的运用衬托在古诗中,可用于写景,也可以用于状物,还可用于抒情。诗人根据实际需要,使衬托呈现出如下一些具体形式:1、冷暖相衬。 2、动静相衬。 3、乐哀相衬。 4、大小相衬。 5、声寂相衬。 6、正反相衬。 7、明暗相衬。 8、虚实

15、相衬。 9、以景衬境。 10、以景衬情。 11、侧面烘托。1、冷暖相衬。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里,诗人先勾绘天门打开前的冷暗色调,然后再涂抹天门打开的暖亮色调。以天门打开为界,前面越冷暗,后面就显得越暖亮,冷暗与暖亮相互映衬,在色调的对比中,使诗在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后面神仙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2、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

16、一字”,而使“境界全出”。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用“挂”字化动为静。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作与声音: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音,“动”为动作),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3、乐哀相衬。如贾至的春思: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这首诗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以前两句所写的春天的绚烂的春光,反衬内心的愁恨。又如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鄰,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亲。这首诗,则用哀景來写乐情,诗人很高兴与表弟卢纶寄宿在自己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