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3、中国花鸟画——花 》教学设计

上传人:公西 文档编号:260199614 上传时间:2022-02-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桂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3、中国花鸟画——花 》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桂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3、中国花鸟画——花 》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桂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3、中国花鸟画——花 》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桂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3、中国花鸟画——花 》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桂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3、中国花鸟画——花 》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桂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3、中国花鸟画——花 》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桂美版七年级美术下册《3、中国花鸟画——花 》教学设计(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花鸟画花教学详案1、 教材分析中国画按题材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类:人物、花鸟、山水。中国画无论是人物、山水,还是花卉、禽鸟,都有一种强烈的精神追求,这种追求使得中国画创造出来的形象已不完全是客观的再现,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和精神的视觉符号,即以“写意”为特点的“意象”艺术。这种观念性、程式性和符号性的艺术处理,造成了物象与现实的距离感,造成了客观物象的虚拟化,正是在这种虚拟性和距离感中显示中国画的独特艺术魅力。本课选取课文中的一个点梅花,让学生初步感受写意国画的基础知识,能在课堂上用毛笔,墨和颜料画出一幅简单的梅花,掌握梅花写意画法的步骤和基本技法。2、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学习模仿能力非常

2、的强,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此时期的孩子也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我把梅花的高贵品质赋予课堂,希望孩子学会梅花的品格,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孩子,对美术的种类有了简单的了解。但是对于国画,很多孩子只是知道是拿毛笔来绘画,还不懂的用毛笔的中锋、侧锋等进行绘画,因此,这节课我选取基本的梅花的画法来进行教学。3、 课时设计一课时(40分钟)4、 教学策略演示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探究法、小组合作法。5、 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习梅花高贵的品格,做一个有梅花品格的人。2. 难点:体验国画梅花基本的画法并能完成简单的点评。6、 教学目的1. 知识目标:了解梅花的品格象征,熟悉中国画

3、的笔法、墨法和绘画程序;2. 能力目标:能运用中国画的工具将梅花的各个姿态和枝干进行练习创作;3. 情感目标:学习中国传统艺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习梅花的优秀品格,培养探索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7、 教学过程1. 课程导入(3分钟)教师:同学们,老师想问下大家,知不知道有什么诗句关于梅花的呢?学生:教师:我们都知道很多关于梅花的诗句,比如刚才同学们说的“墙角数枝梅”,我们还有很多耳熟能详赞美梅花的诗歌比如: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今天我们来听一听毛主席怎么赞美梅花的。教师播放诗歌朗诵卜算子咏梅。教师:听完这段激情澎湃的朗诵,让我们今天来一起学习中国花鸟画她在丛

4、中笑【设计意图】小学阶段,学生学过多关于梅花的诗句,而且很多诗句都是他们耳熟能详的,文学的导入,会让学生耳目一新,然后通过诗歌朗诵视频卜算子咏梅,让学生在听觉上感受毛主席对梅花的赞美。2. 新课讲授(15分钟)问题:为什么要赞美梅花?教师:古代很多文人雅士都写了很多赞美梅花的诗句,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大家,为什么那么多人要赞美梅花呢?(出示问题1)学生1:因为梅花很高贵;(教师点评:回答的很准确)学生2:梅花不畏严寒;(教师点评:很熟悉梅花开放的季节)学生3:梅花很好看(其他学生笑了,教师点评:这位同学,是为非常爱美的同学)教师:同学们,讲的非常的好,梅花的品格非常多,坚韧不拔、不屈不挠、不

5、畏严寒文人、诗人是通过诗句来赞美梅花,那我们看看画家是怎样通过画笔来赞美梅花的?(出示问题2)问题:画家笔下的梅花是怎样的?教师播放历代画家画的梅花高清图片,和学生一起欣赏。教师:看了这么多关于梅花的名画,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梅花是怎么画出来的呀?(出示问题3)问题:如何画梅花?教师:出示梅花摄影图片,让学生观察现实中的梅花。(教师提示从花的各种形态观看)。学生:梅花摄影里面,梅花有正面、侧面、花骨朵教师:出示梅花正面特写照片,示范梅花正面画法。 出示梅花侧面特写照片,示范梅花侧面画法。 出示梅花背面特写照片,示范梅花背面画法。 出示梅花花苞特写照片,示范梅花花苞画法。教师:再次放齐白石的梅花,让

6、学生观察,画家画面组织上是否画有梅花的这几个姿态。并过渡到枝干。教师:通过对比齐白石画的两幅梅花图,让学生回答,他们枝干的差别。学生:梅花的枝干,有的粗,有的细小,有的直有的弯曲教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但是他们最主要的区别是生长的方向,我们再看一下。学生:哦,有的枝干往上长,有的往下长。教师:对了,这就是我们画梅花枝干的几种形式,上长式(教师示范),下垂式(教师示范)。学生:那不能横着长吗?教师:同学们很聪明,观察的很仔细,很爱动脑,对的,接下来我们要讲枝干的第三种形式,横斜式(出示图片并示范)。学生:总结教师,示范的花和枝的形态。花之态:正面、侧面、背面、花骨朵。枝之形:上长式、下垂式、横

7、斜式。教师:知道了花和枝干的几种常见画法,我们来看看一幅梅花是怎么完整的画出来的,步骤:1确定好枝干的走向形式 。 2.画出花朵的各种姿态。3.完成细节花蕊、花萼。【设计意图】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讲授新课,1.为什么要赞美梅花?让孩子知道了梅花高贵的品格。2.画家笔下的梅花是怎么样的?让孩子们领略了历代名家笔下梅花的神韵,打开了眼界,提高了审美。3.如何画梅花?先观察大自然的梅花,得出梅花花朵和枝干的各种姿态,教师再进行一一示范,是学生更加清晰的知道梅花的步骤。最后面学生进行总结,印象会更深刻。3. 学生现场作画。(15分钟)教师:自动播放历代画家笔画的梅花PPT,和背景音乐古筝高山流水,并下去

8、指导学生现场出现的问题。【设计意图】背景音乐很舒缓,这让学生的听觉很享受,循环播放名家的梅花,使得学生在不知道怎么画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教师的下到学生中去指导,随时可以发现孩子们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4. 我笔下的梅花。(5分钟)教师:请小组长在小组内组织大家选出一幅公认比较好的梅花,展示在我们黑板上。学生:小组长把选出来的画粘贴在黑板上。教师:哪位同学来选一幅画,说一说好在哪里,哪里还需要改正。我们可以从花的形态,枝干的形态来进行点评。学生1:我喜欢第二组的梅花,他的梅花是横斜式的枝干,花的姿态都有,有开的,有花苞。教师:这位同学点评得非常好,对的,这幅画画得比较好,花的形态都有了,可

9、是老师想挑点他的不足,花蕊是不是太粗了呀?学生:是的。教师:那是什么原因呢?学生:水分太多了。教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原因,所以我们画这些细节的东西,一定要注意我们毛笔的水分,记得一个原则“宁干勿湿”。学生2:【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点评,可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5. 用美术的眼光,发现生活的美!(2分钟)教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点评到这里,请小组长把组员的作品收好,下课的时候交给老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梅花的品格,梅花都有哪些高尚品格呢?学生:坚韧不拔、不屈不挠、不畏严寒教师:我们还欣赏了古代有名的梅花图,观察了现实生活中的梅花,我们画了梅花的几个姿态?学生:正

10、面、侧面、背面、花骨朵。教师:还有枝干的形式。学生:上长式、下垂式、横斜式。教师:其实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花卉,老师给大家布置一个课后作业,观察我们学校里的花,看看她们花的形态和枝干的生长方式。你会发现她们是很美的,用美术的眼光,发现生活的美!【设计意图】总结梳理这节课的内容,加深印象,让学生观察校园的花卉,属于课后延伸,让学生用美术的眼光,观察我们的校园。8、 板书设计9、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上的还是比较满意,首先大的环节没有什么失误,整堂课都上的比较流畅。对教材很熟悉,教材的第三课是非常大的一个课程,里面的内容非常多,工笔、写意、淡彩、重彩都有所涉猎,我思考了非常久的时间,觉得这些对于没有接

11、触过国画的孩子,是非常难的。再三思考,就选取了比较能代表中国画的写意花鸟。教材上,有水仙,有梅花,有麻雀的画法介绍。所以我选择了梅花,其一,梅花是格调比较高的花,历代文雅雅士都歌颂它,学生们熟悉很多关于梅花的诗歌,比如:墙角数枝梅,梅花香自苦寒来等,耳熟能详的句子。其二,古代很多画家画了非常多的梅花,比如;元代的王冕,其中王冕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语文课们有王冕学画这一课文。这样上起来学生会有熟悉感,亲切感,在课堂练习上更能投入自己的感情。题目的选取上我用了毛主席卜算子咏梅作为导入,其中最后一句“她在丛中笑”我用此作为课题,感觉文化内涵更深厚。上完这节课,我感觉不足的地方是:1. 学生的参与度不够

12、高。课堂上很多提问方式都是师生一问一答的形式,并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觉得应该可以多角度的展示图片,这些图片很有特点,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提出问题,其他有能力的学生解答,如果回答不上教师再进行讲授,这样课堂的主动权就交给了学生。2. 小组学习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教室里,学生是分成了7组,每组都设了一名小组长,但是我只是让小组长分发了一下学习工具。并没有授予小组长更多的权能,如果在点评的时候能让小组长进行组内的点评,或者时间不够的话,可以让小组长在课下进行点评再跟老师备报,这样就更能体现小组长的作用了。3. 教师基本功展示的时候,没有把国画那种特有的水墨韵味表达出来。墨色的浓淡,颜色的区别都没有体现出来,有点类似画水粉了。所以,下次上课的时候,应该多展示和讲解水墨的韵味,让学生感受这种笔和墨产生的变化,虽然学生不一定马上画的出来,但是让她们提前感受是很有必要的。毕竟这是一节关于国画的课程,如果没有把国画特有的艺术魅力展示出来,是很遗憾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