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阳华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60193316 上传时间:2022-02-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6.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永州市阳华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湖南省永州市阳华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南省永州市阳华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永州市阳华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南省永州市阳华中学2022年高二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西游记,别样的经典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其余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三部,都是传统积累型小说,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不断加工的基础上才写定的。这三部小说中,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小说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积累,也有外来的,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故事的濡染。除了神祇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

2、,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家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佛、菩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这种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与此相应的是宗教上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的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它又以作者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正确地说,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对它进行了嘲弄。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

3、黑暗的象征,前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但西游记不与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认同,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师太上老君、西方佛祖释加牟尼,都是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至于天将神仙、菩萨金刚和诸路神祇就更不在话下。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对象,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他的魅力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约束,读者则同情于他受紧箍咒时的窝囊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发。西方路上好多魔头和小妖的天真、狡狯和滑稽也引人喜爱;不少妖魔和神佛通声气,有渊源,是一家子。神与魔泯除了界限,受到作者的平等待遇,于是,宗教的价值观就被抛

4、弃,被超越,宗教的虚伪性也在很大程度被揭露了:因为说到底,天堂地狱,神佛妖魔这些超人间的幻象全是随着艺术家的意旨转的,是艺术虚构的产物。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世界,同时也就宣告了宗教的创造和作家本人所创造的同样都是一种意识的虚构。西游记不仅奠定了神魔小说这一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而且是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的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作品。中国长篇小说的主题,通常集中在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有、或者简直没有像西方小说中鲁宾逊漂流记那样一类以人和自然斗争为主题的作品。西游记却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行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以降妖伏

5、魔赞美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它是人战胜自然的凯歌。1. 下列对神魔小说产生、发展过程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神佛妖魔故事创作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在创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又受到了佛教文学故事的濡染。B. 佛、菩萨、魔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体系后,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逐渐结合得越来越紧密。C. 到了神魔小说西游记,不少妖魔富有人情味,成了引人同情的对象,相反,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佛祖如来却成为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D. 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的世界,奠定了神魔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2. 根据原文

6、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在传统积累型小说中,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留下了个人风格的印记。B. 吴承恩为了抛弃并超越宗教的价值观,彻底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在西游记中有意泯除了神与魔的界限,甚至把不少神、魔写成了一家子。C. 西游记里的各种艺术形象既是艺术虚构的产物,也是意识虚构的产物,它们都来源于神佛故事和各种宗教幻象。D. 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成就了人战胜自然的凯歌。它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此类作品在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3.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佛教传入中国后,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

7、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B. 因为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颠覆了神的神圣,所以人们不再认为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C. 西游记的艺术虚构以传统的艺术经验和宗教性观念、风习为基础,而又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的独创性,嘲弄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D. 孙悟空可亲可爱,有人情味,他的魅力表现在他的妖气、他的个性放纵上,他受紧箍咒的气让人同情,他有时妖性复发让人欣喜。参考答案:1. B 2. D 3. B【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神魔小说产生、发展过程的阐述,不正确的

8、一项”,要求选出的是“对神魔小说产生、发展过程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佛、菩萨、魔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体系后”错误,不能确定佛、菩萨、魔是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文章第二段只是说“佛、菩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这种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文中只是说“佛、菩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入”,但并不能看出是自“六朝以来汇入”。故选B项。【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

9、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本题中,A项,“在传统积累型小说中,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其余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三部,都是传统积累型小说”,由此可知,明朝四大奇书不全是传统积累型小说。B项,“吴承恩为了在西游记中有意泯除了”错误,文章第三段说的是“神与魔泯除了界限,受到作者的平等待遇,于是,宗教的价值观就被抛弃,被超越,宗教的虚伪性也在很大程度被揭露了”。选项改变了文中的

10、句间关系。C项,“它们都来源于神佛故事和各种宗教幻象”说法绝对。故选D项。【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项,“因为,所以人们不再认为神与魔是”错误,选项强加

11、因果,吴承恩的态度不能决定人们对神魔的看法。文章第三段只是说“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前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神与魔泯除了界限,受到作者的平等待遇,于是,宗教的价值观就被抛弃,被超越”。故选B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

12、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

13、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

14、(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17分)长生不死的祖父渡边浩二1111祖父是一位巨富,他仅靠一代的奋斗便构筑起现在数亿万日元的家业。可是他在刚过花甲之年,打算将家业传给他的儿子,也就是我父亲的时候,被查出患了癌症。由于内脏的癌肿摘除手术十分成功,所以虽然还会有复发的可能,但是医生说,只要依靠药物抑制就无大碍。可是祖父似乎并不满足这一点,继而提出一项有些出人意料的要求,那就是用别的

15、健康人的内脏来替换自己所有的器官。但不能是死人,而必须是活人的内脏!于是,他开始四处寻找植物人,然而几乎是空手而归植物人的家属拒绝拆除维持亲人生命的医疗器械。为此,祖父想方设法,经过多次协商,终于以高额的补偿金换回了一个植物人的身体。就在这时,政府却出面干涉了。国家法律认为,植物人虽说处于死亡状态,但仍是活着的人。因此,夺取他们的脏器,无异于杀人害命。所以,祖父的行为可以说是购买人体,甚至也可能构成杀人罪!祖父并不因此而断念,他有自己的主张植物人的躯体,即使不卖给我,也是必死无疑。那么,趁活着的时候将肉体提供给需要的一方,结果不都是一样吗?而政府告诉祖父,只有在拆除医疗器械之后,才能摘除脏器。

16、但祖父不同意这一做法,将政府告上了法庭。判决在传媒界引起很大的争论。焦点集中在“若脑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那么,何种状态才可称为死”这一问题上。祖父仍然固执己见,认为靠机器维持生命的植物人可以认定为死人。祖父对此事所持有的热情令全家都感到吃惊。他已经上了年纪,即使接受了那种手术,恐怕也不会延寿多少年。并且,已决定稳居静养的他,无论如何也不像对“生”有着如此强烈的愿望。判决花费相当长的时候,最终以祖父败诉而告终。司法界的结论,仍是依据常识,认为靠医疗器械“维持生命的植物人并非死人”。虽说是依靠医疗器械维持生命,但只要有一个细胞还有存活的可能性,便可认为生命依旧存在。只有在拆除维持生命的医疗器械、所有细胞都死亡时,才可以称其死亡并允许进行脏器移植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