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伤仲永》课件 语文版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260170151 上传时间:2022-02-27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5.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伤仲永》课件 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伤仲永》课件 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伤仲永》课件 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伤仲永》课件 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伤仲永》课件 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伤仲永》课件 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伤仲永》课件 语文版(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1ppt课件随笔伤仲永202ppt课件1. 学习目标2. 作者简介3. 背景透视5. 相关资料6. 检查预习7. 听读课文10. 句段品析11. 疑难探究12. 板书设计16. 教材习题讲解4. 文体知识9. 整体感知13. 本课主旨17. 课

2、后作业布置8. 翻译课文14. 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15.拓展延伸3ppt课件(重点)(难点)1. 通过注解和工具书,能理解并讲述这个故事。2. 弄清方仲永才能变化的过程,领悟故事所包含的道理。3. 联系生活实际,对类似仲永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4ppt课件来自点拨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抚州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官至宰相,封荆国公,又称“王荆公”,谥号“文”,也称“王文公”。今存王临川集等。5ppt课件来自点拨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王安石有感于人才培养问题所写的一篇短文。 王安石在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中说:“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

3、而无学校养成之法。”可见他强调学习,要求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他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说人才是“陶冶而成”的,需要“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且专门写材论,阐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可见他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这与本文重视教育作用的思想是一致的。6ppt课件来自点拨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意思是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我国古代的随笔常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这种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就其成分来看,叙事成分常占较大比重,是抒情和议论的基础。但这种叙事跟单纯的记叙文不同,它受抒情和议论支配,并适应二者的需要,一般不追求细节的生动,而力求简洁平实。本文

4、就是一篇随笔。随 笔7ppt课件来自点拨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但由于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导致变法处于被批评的局面,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王安石变法8ppt课件邑人 焉 矣 耶 扳一 读一读字音部分来自点拨yynyypn9ppt课件世l( )耕环y( )mn( )然二 写一写字形部分来自点拨隶谒泯10ppt

5、课件部分来自点拨(一)古今异义1.未尝识书具古义:曾经;今义:品尝 2.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纷纷;今义:稍微,表示程度轻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这;今义:常用作表判断的动词三 文言知识积累11ppt课件部分来自点拨4.或以钱币乞之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许,也许;或者5.泯然众人矣古义:普通人;今义:指大家,许多人(二)一词多义1.自:并自为其名 自己,代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从,介词2.然:父利其然也 那样,代词泯然众人矣 的样子,助词12ppt课件部分来自点拨3.闻:余闻之也久 听说,动词不能称前时之闻 名声,这里指好名声,名词4.于:环谒于邑人 到,介词于舅家见之 在,介词5.之:忽啼求之

6、 指书具,代词借旁近与之 他,指仲永,代词余闻之也久 这件事,代词不能称前时之闻 的,助词13ppt课件部分来自点拨(三)词类活用1.伤仲永 形容词用作动词,这里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2.邑人奇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很不寻常3.父异焉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4.稍稍宾客其父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宾客对待5.父利其然也 名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利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名词作状语,每天14ppt课件部分来自点拨(四)文言句式 1.倒装句还自扬州。点拨:状语后置,是“自扬州还”的倒装。2.省略句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点拨: “令”前面省略主语“余”,“令”后面省略宾语“之”,“不能”前省

7、略主语“诗” 。15ppt课件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伤仲永课文朗读。圈点要求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16ppt课件伤仲永原文: 金溪民1方仲永,世隶2耕。仲永生五年,未尝3识书具,忽啼求4之5。父异6焉7,借旁近与8之,即书9诗四句,并自为10其11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12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13指物作诗立就14,其文理15皆有可观者。邑人16奇17之,稍稍18宾客19其父,或20以钱币乞21之。父利22其然

8、也,日23扳24仲永环谒25于邑人,不使学。17ppt课件 金溪县百姓方仲永,祖祖辈辈以耕种为生。仲永出生五年了,从来不认识书写工具,(他)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他父亲对此感到很惊异,从邻居家借了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写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族人立意,全乡的读书人竞相传看。从此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写好,他的诗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认为这件事很不寻常,纷纷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花钱请仲永题诗。他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就天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译文: 18ppt课件1.民:百姓。2.隶:附属,隶属。3.未尝:不曾,从来没有。4.求

9、:索要。5.之:指代书写工具。6.异:感到惊异。7.焉:指代仲永索要书写工具这件事。8.与:给。9.书:写。10.为:作,这里是题写的意思。11.其:自己的。12.收族:团结族人。13.自是:从此。14.就:完成。这里是写好的意思。15.文理:文采和道理。16.邑人:同县的人。17.奇:认为很不寻常。18.稍稍:纷纷。19.宾客:把当宾客对待。20.或:有的人。21.乞:求。这里的意思是花钱请(仲永题诗)。22.利:认为有利。23.日:每天。24.扳:牵,拉。25.环谒:四处拜访。注释: 19ppt课件原文: 余闻26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27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28前时

10、之闻29。又七年,还自扬州,复30到舅家,问焉,曰:“泯31然众人32矣。”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父亲一起回家,在舅舅家见到他,有十二三岁了。我让他写诗,写的诗已经不能符合从前的名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他们说:“他跟普通人没什么区别了。”译文: 20ppt课件26.闻:听说。27.先人:亡父。28.称:相当,符合。29.闻:名声。这里指好名声。30.复:又,再。泯然:31.泯,消失。然,的样子。32.众人:普通人,一般人。注释: 21ppt课件部分来自典中点1.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题目“伤仲永”三字的意思。【答案】 “伤”是“悲伤”“为

11、感到惋惜”之意。仲永,即方仲永,本文的一个神童。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可“伤”之道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实例, 说明一个人有天分不足恃,唯有后天的教育与学习,才能让人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才能够真正成才。22ppt课件部分来自典中点2.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答案】“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3ppt课件部分来自典中点3.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答案】三个阶段:童年时期,才思敏捷 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

12、“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24ppt课件部分来自点拨1.第一句话“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什么?【答案】第一句话“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不到十个字就交代了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家世,也为下文仲永父的表现作了铺垫。25ppt课件部分来自点拨2.一个“啼”字表现了什么?【答案】生动地写出了仲永索求书具的迫切情态。也说明仲永之才的确是来自于天。26ppt课件部分来自点拨3. “即书诗四句”句中的“即”字是什么词?说明了什么?【答案】“即”是副词,“立即”“当即”的意

13、思。说明了方仲永天资聪明、文思敏捷。27ppt课件部分来自点拨4.从“作诗立就,且文理可观”这句话里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少年形象?【答案】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28ppt课件部分来自点拨5.作者为什么写邑人的表现?【答案】邑人的“以钱币乞之”是一种变相的吹捧、趋炎附势、附庸风雅,纷纷以请到方仲永题诗为荣,好像哪一家没有请到方仲永题诗,就会在乡邻面前抬不起头来,就会没面子。他们的这种举动才使方仲永的父亲“利其然”。29ppt课件部分来自点拨6.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答案】这一句用极其凝练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失的原因

14、。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是全篇文眼,批判了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这句话用词既传神又贴切,言简意赅。30ppt课件部分来自点拨7. “余闻之也久”在全文 中的作用?【答案】表明是“我”亲耳所闻,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当然,一个“久”字也进一步衬托了仲永的天资非凡,名气很大。品析第2自然段31ppt课件部分来自点拨【答案】这句话中的“闻”字与“余闻之也久”相照应。“前时之闻” 指以前方仲永作诗指物立就的那种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传闻。8.如何理解“不能称前时之闻”这句话?32ppt课件部分来自点拨9. “泯然众人矣

15、”说明了什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说明了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学” ,从一个天才,最终“泯然众人”, 变得平庸无奇。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33ppt课件部分来自点拨10.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答案】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从道理上说,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34ppt课件部分来自点拨11.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答案】天

16、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35ppt课件重难点小结部分来自点拨 通过写方仲永从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说明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的依靠天赋,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36ppt课件部分来自点拨【答案】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过人;以见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时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以“问”的形式写仲永最终平庸无奇。“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实可信,课文详写第一阶段,叙述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但其父的行为却导致了他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为一般人的结局,发人深省。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1.【难点探究】作者关于方仲永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闻有见有问,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37ppt课件部分来自点拨【答案】此题考查生活体验题答题法。感悟1:替方仲永惋惜的同时,我们也受到了教育:只有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感悟2:方仲永的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