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系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60076811 上传时间:2022-02-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92.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正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正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正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正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正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系 文李璇法治与改革是国家治理领域的两个重大命题和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形成了姊妹篇。可以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深化改革,是相互协同促进的关系,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需要从法治上提供可靠保障;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需要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破除体制机制弊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更好地发挥法

2、治的引领护航作用。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护航改革是除旧布新的“破”的过程,就是要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不合理的因素,破除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因此,改革的过程不可避免会有阵痛、对抗和阻挠,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证明,改革的大船只有在法治灯塔的指引下才能穿云破雾、行稳致远,改革的滚滚潮流只有在法治堤岸的护卫下才能奔腾不息、勇往直前。唯有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才能确保中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今天,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大为拓展,难度和复杂程度前所未有,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触及的深层次问题越来越多,各种风险和挑战也逐渐增

3、多。如何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成败。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涉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破除垄断建立公平的市场秩序、简政放权重塑政府和市场关系等多项改革。这些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都要谋定后动、循序渐进,每一项改革举措的落实,都需要法治的护航。在这个过程中,法治为改革的有序展开提供了合法性的基础和程序性的规范,避免改革进退失据。最重要的是,法治可以把改革的成果巩固下来,让成熟的改革经验成为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从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到废止劳动教养制度、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再到通过简化、下放、取消

4、相关行政机构审批权促进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加强重点领域立法等,这些都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的有力体现。如果说,改革是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法治就是避免河水溢出和改向的坚实堤岸。改革能不能健康有序、行稳致远,取决于法治体系是否健全取决于厉行法治是否有力。从这方面来说,法治就是改革的压舱石,法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改革的成败和命运。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特点之一就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更加重视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要有序推进改革,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这些

5、掷地有声的决策和论断,对于我们用法治引领、推动、规范、保障改革,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法治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特殊重要意义,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改革风险,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使各项改革举措做到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对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成果,要及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对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改革举措,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对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要及时修改和废止,确保改革始终在法治框架内运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

6、。”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辩证关系的阐述,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重要指导意义。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束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更好地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要涉险滩、啃硬骨头,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部分领导干部法治观念淡薄,“人治”思维横行霸道,从而滋生出权力寻租的空间和不正之风的土壤,这在经济运行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政府这只“有形的手”随意干涉企业发展,导致企业叫苦不迭的现象屡屡发生。根本原因还是政府的“授权”并不清晰,权力并未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没有法治保障,市场经济难以持续发展

7、。这些司空见惯的“乱象”背后,在于依法治国没有落到实处,同时也阻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治理这些法治乱象背后的制度弊端和利益掣肘,不让利益集团或个人意志干扰影响改革举措的落实,督促广大领导干部自觉践行法治原则,自觉维护法律尊严,使“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发挥最大作用,让来自www.lW5U.coM无视规范者受到惩戒,让投机钻营者无空可钻。全面深化改革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还在于,通过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创造条件。这既包括通过改革,完善现有法律,废除某些不恰当的法律规范,通过法律的“废、改、立”,提

8、升法治品质、树立法治信仰。也包括在改革过程中完善对政治关系、经济关系、社会关系的调整,优化法治环境。法治建设,既依赖于法律规则的改善,更依赖于法治环境的改善,而法治环境的改善并不是一个领域的事情,而是涉及到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方方面面的改善,这些改善统一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全面来自www.lw5U.com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相辅相成、协同共进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改革的“破”与法治的“立”,二者之间有一定的矛盾,但改革离不开法治的引领和保障,法治也必须紧跟改革的进程和步伐,只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相辅相成、协同共进。党的

9、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改革的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四中全会又提出依法治国的18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如何兼顾并付诸实施,就是要用法治的思维和方式推进改革,用法治方武化解改革风险、减少改革成本、巩固改革成果,才能让改革航船开得更稳、走得更远。然而,目前,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有些人认为改革就是对现有法律框架的突破,所以可以先行先试,无需法律授权,甚至提出“改革要上路,法律先让路”的说法。这类认识,会使法治的权威弱化,从而令改革的系统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受到破坏。我们要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在法治思维的指引下,运用法治的方式慎重推进。党和政府出台

10、的每一项改革措施,都必须纳入法治的轨道,寻求法律的依据。有些人认为法律具有稳定性,改革会破坏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商鞅在商君书中所言: “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我们要认识到,任何法律法规都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制定,如果作茧自缚地照搬过去的条条框框,就很可能无所适从,甚至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对实践证明已经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依法通过相关程序及时予以修改和废止,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法治保障。还有些人认为,运用法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虽然好,但每项改革都要寻求法律的依据,会压抑改革的创新性。我们要认识到改革需要创新,而为适应改革创新而制

11、定新的法律或者完善旧有法律,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所以,依法治国并没有影响改革的创新,而是推动和保障着改革的创新。对于这些认识上的种种误区,我们必须坚决克服,保持清醒的认识,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改革,意味着除旧布新;法治,意味着规范稳定。解决这个看似矛盾的难题的方法就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在法治与改革相互激荡的过程中,推进社会协调有序发展。同时,还必须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都在各级领导干部。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冶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做改革和法治道路上的坚定实践者和捍卫者。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