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某县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260070266 上传时间:2022-02-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8.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形势下某县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形势下某县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形势下某县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形势下某县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形势下某县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形势下某县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新形势下某县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摘要: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在全球都属于地质灾害遭受损失严重的地区,由于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较大,在新形势下,为强化县域地质灾害的防治,必须切实加强对其的防治规划。因而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视角,从几种常见的县域地质灾害入手,对几种常见的县域地质灾害的防治规划要点进行了了分析。关键词:新形势;县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质灾害给社会带来的影响和损失不容我们不是,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规划,主要是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的基础上,将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有效的减少,将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所以为了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就必须确保地质灾害防治

2、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1、常见县域地质灾害分析某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全县以农业及采矿业为主,但随着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力度不断增大,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环境的破坏和地质灾害的发生。本区影响较大的有公路开挖、开矿、采石、挖山建房,拦河蓄水及开山种果等活动,直接导致了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塌岸等地质灾害的发生。目前影响最大的是削坡建房、大量抽取地下水。例如:平陵石灰岩矿区的大量抽水就引发平陵的地面塌陷群发生,靠山削坡建房,直接引发了崩塌发生。目前,由于不同的县域的地质灾害类型不同,所以本文结合某县防治规划实际,对其其存在的地质灾害的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从调研的结果

3、来看,结合补充调查发现,原有地质灾害点大部分在近年的监测中均趋于稳定,现状也较为稳定,但仍有部分地质灾害点未经治理,或经治理仍存在一定的隐患,其中滑坡8处,崩塌23处,地面塌陷14处需保持监测、治理或避让,205处地质灾害点解除隐患。近年来,新发生地质灾害点28处,经过治理22处地质灾害点已解除隐患,仍有隐患点6处,地质灾害损失较轻,未有人员伤亡,原因是通过地质灾害规划和地质灾害知识宣传,人民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发生意识增强,使地质环境条件大有改变,地质灾害的发生大大减少。某县目前主要的地质灾害有五类: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分别有8处、23处、14处。其中,地面塌陷又分为采空塌陷和岩溶塌

4、陷。通过野外地质灾害调查,对致灾地质作用分析,研究地质灾害自身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确定控制不同类型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因素,进行地质灾害稳定性和危险性评价、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提出切实可行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议;对主要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单独做出防灾预案。1.1地质灾害类型根据某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本次补充调查,某县主要地质灾害为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原规划250处地质灾害点,205处已稳定、搬迁或已治理,保留滑坡8处,崩塌23处,地面塌陷14处;新增28处地质灾害点,其中22处灾害点经过治理已呈稳定或较稳定状态,仍存在潜在安全和生命财产威胁

5、的有6处,其中崩塌1处,滑坡1处,地面塌陷4处(详见表1-1)。表1-1某县地质灾害类型统计表1.2地质灾害的时间分布特征某县的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每年48月份,与该区强降雨发生的时间吻合;地面塌陷多发生在每年23月,与该区旱季相吻合,同时地面塌陷发生时间与矿山大量抽取地下水有较强的相关性。图1-1降雨时段与地质灾害发生频率相关关系图由此可见,滑坡、崩塌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时间与灾害性暴雨、强降雨时段几乎是同步发生,集中并发。除了矿山开采抽取地下水的原因外,一半以上的地面塌陷也都发生在23月份。1.3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地质灾害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岩土体、人类工程

6、活动强度等因素密切相关。据全县51处地质灾害点调查统计表明,64.71%的地质灾害点分布在丘陵地区,35.29%的地质灾害点分布在河谷平原地区。35.29%的地质灾害分布在丘陵地区50250m的高程,而64.71%的地质灾害分布在250450m的高程区域,在500m区则灾害甚少,其原因一是该区域居住人口稀少,人类工程活动少,再者原始森林覆盖,自然生态环境未遭破坏。滑坡、崩塌主要分布在丘陵区,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及岩溶盆地地区。2、地质灾害稳定状态根据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根据灾害体稳定性判别标准,本次地质灾害补充调查,5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中,属不稳定有7处,占灾害点

7、总数13.73%;较不稳定有25处,占总数49.02%,基本稳定19处,占总数37.25%;因此,某县发育的各种类型地质灾害点以较不稳定为主,基本稳定次之,表2-1。表2-1某县地质灾害稳定性分级统计表3.1地质灾害点危险性评估与预则根据上述评估方法,对全县地质灾害点进行评估,本次危险性评估51处仍有隐患的地质灾害点,其中崩塌点24处,滑坡点9处,地面塌陷点18处,评估结果见表1-4。表3-1某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性评估结果表从表3-1可看出,某县地质灾害点危险性大的有15处,占评估灾害点总数29.41%,危险性中等的有30处,占评估灾害点总数的58.82%,危险性小的6处,占评估灾害点总数的

8、11.76%。3.2主要地质灾害点危险性初步评估与预测某县51处仍有隐患的地质灾害点综合分析、研究和评价,其中不稳定有7处,较不稳定有25处,基本稳定有19处。根据上述对本区地质灾害点危险性评估结果初步预测,危险性大的地质灾害点的灾害体,在雨季大气降雨和地表水涌入浸泡作用下,易改变其原有的平衡状态,极易发生灾变,是防灾和监测的重点灾害体。危险性中等小的灾害体(点),同样在汛期连续强降雨的条件下,其岩土的稳定性亦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因此,雨季必须进行定期监测预防;地面塌陷可能由于抽取地下水或其它原因引起地下水变化,引起房屋裂缝或加大裂缝,引起灾变,应采取防治措施。从某县多年月降雨

9、量与地质灾害关系图可知,本区强降雨基本在48月份之间,地质灾害也是在这个时间段发生,其地质灾害发生的高峰期在48月份之间,因此,48月份可作为某县地质灾害防范期。4、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地质环境的控制,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坡面的结构等。同时还受降雨、干旱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在进行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时还要考虑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发展趋势、危害程度、稳定性等,结合本县情况,划分易发区。地质灾害易发区是指容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区域。易发区的划分主要依据地质灾害现状和潜在隐患,并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人类工程活动强弱、降雨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的。将该县划分为高易

10、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三类。某县境内的地质灾害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的控制,同时其发生发展与降雨、人类工程活动关系密切。近20年来发生的地质灾害现状,反映了这一规律,并预示今后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总趋势。因而在进行地质灾害分区时,主要考虑地质灾害分布、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强降雨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同时考虑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危害程度、稳定性、易发程度等条件。4分区方法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目的是把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和易发程度参差不齐的全县评价区,划分成若干地质灾害活动条件和易发程度相近的单元,作为确定评价参数,实现全县评价的基础,它所反映的是不同地

11、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根据本次对某县地质灾害实地调查资料,每个地质灾害点类型、规模、发生时间、成因分析、空间分布、灾害点密度、已发生灾害危害程度、稳定状态、潜在危险性大小等定量半定量原始资料,按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颁发的细则和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编发的“报告编写要求”将某县地质灾害划分为高易发区(A)、中易发区(B)、低易发区(C)。因县城及边远地区均有地质灾害发生,同时考虑实际情况,某县地质灾害易发分区未划分不易发区(D)。根据上述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原则和方法,将某县地质易发程度分为三大区,即高易发区(A),中易发区(B)和低易发区(C),共分了12个亚区。某县没有划分不易发区,因县城及边远地区

12、均有地质灾害发生,又是广东省暴雨中心,很难划出不易发区。4.1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全县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共分为六个亚区(A1A6),总面积820km2,占全县总面积35.7%。除南昆山铁岗亚区(A2)分布在中低山地区外,其它亚区主要分布在丘陵或岩溶碳酸盐岩为基底的河谷平原地区。本区基岩风化强烈,最厚10m以上,一般2-5m。构造以北东向、近南北及近东西向,断裂构造为主,自然坡角2540。工程地质岩土体主要有中-高压缩性多层土体()、层状较软红色碎屑岩综合体()、层状较软至较硬碎屑岩综合体()、层状较软至较硬变质岩综合体()、块状较硬至坚硬岩综合体()、层状较硬碳酸盐类岩综合体()。人类工程活动

13、较强,主要是修公路,挖山建房、采矿、石场、拦河蓄水等。人工边坡高度一般为1040m,人工切坡坡角一般4560。全区地质灾害隐患点47处,占全县灾害隐患点总数的92.16%,其中滑坡点8处,崩塌点21处,地面塌陷点18处。根据危险程度划分,重大级9处,较大级22处,一般级16处。本区主要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诱发地质灾害因素主要是人类工程活动、暴雨、矿山开采、抽取地下水等。全区地质灾害造成3人死亡,至今仍有9072人受威胁,预估经济损失12814万元。区内地质灾害较多,共有16处地质灾害点,占地质灾害点总数31.37,其中滑坡0处,崩塌0处,地面塌陷16处;重大级地质灾害点2处,较大

14、级13处,一般级1处。诱发主要因素为干旱和采矿等。地质灾害已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9万元,受威胁人口4885人,预估经济损失8301万元。4.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本区共分2个亚区即B1B2,基本上位于高易发区和低易发区的中间地带,面积1025km2,占全区面积44.7%,地形、地貌复杂,以中低山、丘陵为主,自然坡角2045,地质构造相对简单,发育程度中等,以北东向,东西向,北西向断裂构造为主。工程地质岩土体以层状较软至较硬碎屑岩综合体()、块状较硬至坚硬岩综合体()为主。人类工程活动相对较少,主要是修建公路、采石等。区内地质灾害不多,共有4处地质灾害点,占地质灾害点总数7.84,其中滑坡1处,

15、崩塌3处,地面塌陷0处;重大级地质灾害点1处,较大级3处,一般级0处。诱发主要因素为暴雨、削坡建房等。地质灾害已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受威胁人口255人,预估经济损失160万元。区内地质灾害不多,共有4处地质灾害点,占地质灾害点总数7.84,其中滑坡1处,崩塌3处,地面塌陷0处;重大级地质灾害点1处,较大级3处,一般级0处。诱发主要因素为暴雨、削坡建房等。地质灾害已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受威胁人口255人,预估经济损失160万元。4.3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本区可分4个亚区,即C1-C4分别分布在本县北部,西部,南部地区一带,总面积450km2,占全区总面积19.6%。全区以中、低山及

16、丘陵台地地貌为主,自然斜坡2040。工程地质岩土体主要以中高压缩性多层土体()、层状较软至较硬变质岩综合体()、块状较硬至坚硬岩综合体()为主。人类活动相对较弱,主要是公路开挖、削坡建房,尚有一些村道,小电站等。人工坡角4550,坡高520m,大多无有效护坡措施,较易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5防治建议某县地质灾害防治目标是:建立健全全县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规章制度、法规体系、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通过对人民群众进行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增强其防灾意识,提高有关地质灾害的科学知识水平;大力开展群防群测工作,使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显著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地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